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杉岭(杉岭)  拼音:shān lǐng
山脉名。位于福建省西部,为武夷山中段主体部分的别称,以盛产杉木而得名。是福建、江西二省的界山。
《漢語大詞典》:支孽
旁生的树枝。喻旁出的宗族。亦谓事物由主体分出的部分。史记·吕太后本纪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诸 吕 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孽芟夷。” 梁启超 《论专制政体有害于君主而无一利》:“ 周 室之亡,实亡於贵族。 秦嬴 鉴之,夷天下为郡县,支孽无尺寸之土,功臣无汤沐之祚。” 金松岑 《文学观》:“一曰学説,诸子是也。其言皆史之支孽,各持一端,各欲以其术易天下。”
《國語辭典》:主干(主幹)  拼音:zhǔ gàn
1.植物,尤其指乔木的主要茎干。
2.最主要、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如:「在篮球赛中,中锋球员是全队的主干。」、「企划部是此次公司宣传活动的主干。」
《国语辞典》:加词(加词)  拼音:jiā cí
词组中附加在主体词之上,用来形容主体词的词。如高山的「高」、飞鸟的「飞」。
《國語辭典》:义和拳(義和拳)  拼音:yì hé quán
清廷中叶后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乡团,本来是乡民为抵禦外来侵略而习拳,后来逐渐演变为抵禦洋枪洋炮,诈言可以刀枪不入,原称为「义和拳」。后改称为「义和团」。参见「义和团」条。
《國語辭典》:义和团(義和團)  拼音:yì hé tuán
清朝中叶后的秘密会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的,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有大刀会、义和拳、红灯照、梅花拳、金钟罩、铁布衫,长期蔓衍于山东、直隶一带,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迷信方法秘密聚众,教授信众修炼一种据称可以令人刀枪不入的拳法,称为「义和拳」。后来转而支持清朝极力排外,改喊「扶清灭洋」。因清廷守旧派袒护,藉以驱除外人,到处焚杀教士、教民,劫掠教堂,横行京、津间,导致八国联军之祸。
《国语辞典》:喻体(喻体)  拼音:yù tǐ
譬喻句中所要说明的主体。如《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句中的「肤」。
《国语辞典》:中圻  拼音:zhōng qí
越南的中部。主体为安南山脉的山区,海岸平原狭小而分散,境内的顺化为越南的古都,南面的岘港是重要的军、商良港。
《國語辭典》:客体(客體)  拼音:kè tǐ
1.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2.在《民法》上指权利或义务的行使对象,如:物或权利;《刑法》上指犯罪行为人具体攻击的对象,如:被害之人或被窃之物。
《漢語大詞典》: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初称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十五军、陕北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开展土地革命。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敌人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漢語大詞典》:土耳其人
土耳其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德国等国。约4493.5万人(1985年)。讲土耳其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漢語大詞典》:土库曼人
土库曼斯坦的主体民族。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国。381万人(1985年)。讲土库曼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漢語大詞典》:斯洛文尼亚人
斯洛文尼亚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约216万人(1985年)。讲斯洛文尼亚语。多信天主教,部分信东正教。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
《国语辞典》:国际法人(国际法人)  拼音:guó jì fǎ rén
在国际上有能力享权利、尽义务的主体,如国家。
《国语辞典》:国际人格(国际人格)  拼音:guó jì rén gé
国家在国际法上有独立人格,得为权利义务的主体。
《国语辞典》:国大代表(国大代表)  拼音:guó dà dài biǎo
国民大会代表。为组织国民大会的主体,于大会开会时,代表各选区人民行使政权。依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由县市、特区、侨民及职业、妇女团体选举产生,任期六年。缩称为「国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