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溴中毒  拼音:xiù zhòng dú
因溴化物与皮肤或黏膜接触而引起的中毒症。轻微者可引起支气管炎等,严重时运动和记忆发生障碍。
《国语辞典》:氰中毒  拼音:qīng zhòng dú
因吸入或口服含氰的物质而引起的急性中毒。致死剂量是五毫克。严重者立即昏迷,二至三分钟内停止呼吸;轻微者头痛、呕吐、呼吸困难。
《国语辞典》:酸中毒  拼音:suān zhòng dú
由于体内堆积酸或失去碱的状况,使体内氢离子浓度偏高,故有休克、呼吸困难等中毒现象。
《国语辞典》:水中毒  拼音:shuǐ zhòng dú
病名。因人体在短时间内喝下大量水分,肾脏无法排泄而导致血钠过低的一种疾病。通常有昏迷、抽筋等症状。
《國語辭典》:铅中毒(鉛中毒)  拼音:qiān zhòng dú
铅中毒是因吞入或吸入含铅或其化合物所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急性铅中毒会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运作,严重者可致命。儿童铅中毒会导致永久智力损伤和行为异常。
《國語辭典》:食物中毒  拼音:shí wù zhòng dú
饮食某种食物后所发生的中毒现象。多因食品本身含有毒素、化学毒物或细菌在其中繁殖而产生毒素所引起,亦有因食用互相排斥的食物而导致中毒。人食用这些食物后,在极短时间内,会产生腹痛、呕吐、发烧、腹泻等中毒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虚脱或死亡等。
《漢語大詞典》:困毒
(1).犹中毒。 汉 王充 论衡·语增:“ 魏 公子 无忌 为长夜之饮,困毒而死。”
(2).苦难。《后汉书·质帝纪》:“昔之为政,一物不得其所,若己为之,况我元元,婴此困毒。”
分類:苦难中毒
《漢語大詞典》:黄藤
(1).药草名。主治饮食中毒,利小便。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黄藤:“黄藤生 岭 南,状若防己,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
(2).钩吻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钩吻
《漢語大詞典》:醉鱼(醉魚)
(1).一种捕鱼方法,使鱼中毒假死而后复活。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土人不善施网罟,冬积柴水中为罧以取之,以擣泽蓼杂煮大麦撒深潭中,鱼食之輒死,浮水上,可俯掇,久之復活,谓之醉鱼云。”
(2).用酒浸渍制作的鱼。
《漢語大詞典》:鬼弹(鬼彈)
指瘴气。因其能于无形中摧折树木,使人中毒而病,故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汉 永昌郡 不违县 有 禁水 ,水有毒气,唯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涉。自正月至十月不可渡,渡輒病,杀人。其气中有恶物,不见其形。其似有声,如有所投击。内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土俗号为鬼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青衣水:“东至 不韦县 ,注 兰仓水 。又东与 禁水合 ……此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
《國語辭典》:剧药(劇藥)  拼音:jù yào
性质猛烈的药。如:「这是剧药,不可滥服。」
《國語辭典》:假死  拼音:jiǎ sǐ
1.修道者,遗下其形骸,成仙而去。晋。王嘉《拾遗记》卷五:「昔之去人,或升云不归,或托形假死,获反者四五人。」
2.人体因触电、癫痫、溺水、中毒或呼吸道堵塞,而引起呼吸停止,心跳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从外表看来已处于死亡状态者,在医学上称为「假死」。
3.装死。如:「有些小虫,遇到敌人攻击时会假死来保护自己。」
《漢語大詞典》:喂毒
谓喂食使中毒。
分類:喂食中毒
《漢語大詞典》: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被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夏、秋季多见,一般以集体同时发病,亦可散发,引起的细菌大多是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嗜盐菌、肉毒杆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细菌不同,其表现各异。一般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
《国语辞典》:氯气中毒(氯气中毒)  拼音:lǜ qì zhòng dú
由于呼吸道黏膜或皮肤受到氯气侵蚀而造成中毒。有梗塞、咳嗽、流泪、剧烈头痛和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若浓度超过百万分之四十,还可能发生肺水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