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中朝 拼音:zhōng cháo
1.朝中。《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新唐书。卷一七四。李宗闵传》:「今中朝半为党人,虽后来者,趍利而靡,往往陷之。」
2.中原地区。《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中。李邕传》:「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卷六五。十国世家。南汉世家》:「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3.泛指中国。《宋史。卷四八七。外国传三。高丽传》:「以其岁贡中朝,不敢发兵报怨。」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使契丹虏主曰:『中朝党进者,真骁将也,如进辈有几?虏所以固矜者,意谓进本虏族,中国无之。』」
2.中原地区。《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中。李邕传》:「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卷六五。十国世家。南汉世家》:「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3.泛指中国。《宋史。卷四八七。外国传三。高丽传》:「以其岁贡中朝,不敢发兵报怨。」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使契丹虏主曰:『中朝党进者,真骁将也,如进辈有几?虏所以固矜者,意谓进本虏族,中国无之。』」
《國語辭典》:中外 拼音:zhōng wài
《國語辭典》:中国(中國) 拼音:zhōng guó
1.上古时代,汉族文化发源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境,皆称为「中国」。《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2.朝廷。《礼记。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传》:「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
3.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毛亨。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2.朝廷。《礼记。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传》:「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
3.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毛亨。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國語辭典》:前身 拼音:qián shēn
《國語辭典》:上国(上國) 拼音:shàng guó
1.旧时,南方吴、楚诸国对中原诸侯国的称呼。《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
2.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三国魏。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元史。卷二○九。外夷列传二。安南》:「乞念臣自降附上国,十有馀年,虽奉三年一贡,然迭遣使臣,疲于往来,未尝一日休息。」
3.京师。《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红楼梦》第四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4.国都的西边。因位上游而得名。《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晋。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三国魏。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元史。卷二○九。外夷列传二。安南》:「乞念臣自降附上国,十有馀年,虽奉三年一贡,然迭遣使臣,疲于往来,未尝一日休息。」
3.京师。《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红楼梦》第四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4.国都的西边。因位上游而得名。《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晋。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國語辭典》: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冠帽的总称。也作「冠絻」。
2.仕宦,又指高官高位。《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
3.领袖。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4.堂皇大方。《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生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
2.仕宦,又指高官高位。《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
3.领袖。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4.堂皇大方。《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生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