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1,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虻虫
痰喘
温病
潮热
劳发
气鼓
四性
艾灸
恶露
升提
温补
飧泄
脱荣
内关
难素
《漢語大詞典》:虻虫(蝱蟲)
昆虫名。飞虻。中医用以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蜚虻:“按 刘河间 云:蝱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也。 成无己 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畜血用蝱虫,乃肝经血分药也。”
《國語辭典》:痰喘  拼音:tán chuǎn
病名。气管积痰,引起呼吸急迫,伴有哮喘的病。
《漢語大詞典》:温病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 中山 祝恬 ,字 伯林 ,公车徵,道得温病。”
《國語辭典》:潮热(潮熱)  拼音:cháo rè
中医上指病人每天到了一定时候,体温就会上升,全身出汗的病症。因有如潮汐般准时,故称为「潮热」。
《国语辞典》:劳发(劳发)  拼音:láo fā
中医上指:(1)虚劳发热。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的发热现象。(2)元气虚弱的人,稍有动作劳伤,则怕寒发热,类似伤寒的病。
《国语辞典》:气鼓(气鼓)  拼音:qì gǔ
中医上指由于气滞碍而形成的鼓胀。也称为「气胀」。
分类:中医鼓胀
《国语辞典》:四性  拼音:sì xìng
中医上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温热寒凉是相对于病症中的寒性病症及热性病症而言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属寒性,可治热病泻痢;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属热性,能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
分类:中医药性
《漢語大詞典》:艾灸
中医针灸疗法之一。用艾炷薰炙穴位以治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艾﹝附方﹞:“诸虫蛇伤,艾灸数壮甚良。” 清 吴伟业 《贺新郎·病中有感》词:“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絶。”
《國語辭典》:恶露(惡露)  拼音:è lù
1.佛教上指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晋。郗超 奉法要:「《十二门经》云:『有时自计,我端正好,便当自念,身中无所有,但有肝肠脾肺、骨血屎溺,有何等好?复观他人身中恶露皆如是。』」隋。释智顗 净土十疑论:「为此常观色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2.医学上称为「产露」,参见「产露」条。
《漢語大詞典》:升提
中医治疗因中气下陷而出现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的一种方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君所患者,阳明经疟也。 吕 医误为太阳经,以升麻、羗活二味升提之,将君妄血逆流而上,惟白虎汤可治,然亦危矣!”
《漢語大詞典》:温补(温補)
中医指用温性药物补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厚朴﹝发明﹞引 胡震亨 曰:“厚朴属土,有火……佐以苍术,正为泻胃中之湿,平胃土之太过,以致於中和而已,非谓温补脾胃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倭硫黄九斤十四两七钱。二匣。能温补命门,相火。”《再生缘》第二一回:“开了个,调和温补復原方。”
《漢語大詞典》:飧泄
亦作“飱泄”。 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漢語大詞典》:脱荣(脱榮)
中医指堕胎后出血,面黄唇白。《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胎前诸证》“隋胎下血不止”注:“妊娠胎堕后,血暴下不止,面黄唇白者名脱荣。”
《漢語大詞典》:内关(内關)
(1).一种不治之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脉法》曰: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死不治,故三人皆如期而死。内关犹内闭也。《灵枢经。终始篇》曰: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此之谓也。”
(2).中医学名词。经络穴位名。在掌后两筋之间,离腕二寸,属手厥阴心包络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内关主刺气块攻,兼灸心胸肋痛疼,劳热疟疾审补泻,金针抽动立时寧。”
《漢語大詞典》:难素(難素)
中医医书《难经》《素问》的并称。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精於医,贯穿《难》《素》之学,歷歷在口。” 元 耶律楚材 《赠高善长一百韵》:“《难》《素》透玄旨,鍼砭能起殭。”
分類:中医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