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丧狗容

相关人物
孔子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2~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简释

丧家狗:喻失意落魄的窘境。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


例句

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 杜甫 奉赠李八丈判官

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 卢仝 冬行三首

《國語辭典》:丧家(喪家)  拼音:sāng jiā
有丧事的人家。如:「死者已矣,劝劝丧家别哀恸过度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
分類:丧家
《漢語大詞典》:丧家(喪家)
(1).覆灭家族。 晋 陆机 《五等论》:“ 光武 中兴,纂隆皇统,而犹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
(2).失去家主。 鲁迅 《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确当计,还得添几个字,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四)》:“遭到两次丧家的小狗,于身心交瘁之余,居然常常单身去 观瀑亭 观瀑,使小说留有强大的余波,更是感人。”
《國語辭典》:丧家狗(喪家狗)  拼音:sàng jiā gǒu
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参见「丧家之狗」条。《异号类编。卷九。嗤鄙类。丧家狗》:「《宋史》:『寇瑊初附丁,谓故少达,及谓败左迁,郁郁不自得。秘书丞鼓齐赋丧家狗以刺之。』」
《國語辭典》:丧家之狗(喪家之狗)  拼音:sàng jiā zhī gǒu
原指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悲伤哀恸,故乏喂养照顾而不得意。语出《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丧音ㄙㄤ。后多转指无家可归的狗,用来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丧音ㄙㄤˋ。《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当此之时,若失水之鱼,丧家之狗,行不胜衣,言不出口,安能干当世之务。」《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丧家之狗。」也作「丧家狗」、「丧家之犬」。
《漢語大詞典》:丧家犬(喪家犬)
见“ 丧家之犬 ”。
《國語辭典》:丧家之犬(喪家之犬)  拼音:sàng jiā zhī quǎn
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参见「丧家之狗」条。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出:「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精忠岳传》第一七回:「关已失了,急得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只得落荒而走。」
分類:孔子
《國語辭典》:败国丧家(敗國喪家)  拼音:bài guó sàng jiā
使国家沦亡,家庭破碎。《晋书。卷九六。列女传。刘聪妻刘氏传》:「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者也。」也作「败国亡家」。
《國語辭典》:丧家之狗(喪家之狗)  拼音:sàng jiā zhī gǒu
原指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悲伤哀恸,故乏喂养照顾而不得意。语出《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丧音ㄙㄤ。后多转指无家可归的狗,用来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丧音ㄙㄤˋ。《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当此之时,若失水之鱼,丧家之狗,行不胜衣,言不出口,安能干当世之务。」《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丧家之狗。」也作「丧家狗」、「丧家之犬」。
《國語辭典》:丧家之犬(喪家之犬)  拼音:sàng jiā zhī quǎn
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参见「丧家之狗」条。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出:「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精忠岳传》第一七回:「关已失了,急得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只得落荒而走。」
分類:孔子
《國語辭典》:丧家之狗(喪家之狗)  拼音:sàng jiā zhī gǒu
原指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悲伤哀恸,故乏喂养照顾而不得意。语出《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丧音ㄙㄤ。后多转指无家可归的狗,用来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丧音ㄙㄤˋ。《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当此之时,若失水之鱼,丧家之狗,行不胜衣,言不出口,安能干当世之务。」《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丧家之狗。」也作「丧家狗」、「丧家之犬」。
《漢語大詞典》:丧家子(喪家子)
丧失其家无所依存的人。 清 方亨咸 《记老神仙事》:“自顾一丧家子,何得并肩王侯哉。”
分類:丧失依存
《國語辭典》:扬声(揚聲)  拼音:yáng shēng
1.扬名,传播声誉。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三国演义》第二三回:「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
2.发高声。《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西曲歌下。江陵乐》:「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三国演义》第二回:「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
3.故意放言、宣传。《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國語辭典》:扬言(揚言)  拼音:yáng yán
1.故意宣扬,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被皇甫郦扬言于西凉人曰:『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西凉人多有听郦之言,军心渐涣。」
2.誇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3.大声说话。《三国演义》第九回:「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
《漢語大詞典》:相趋(相趨)
谓因与丧家互闻姓名而前往吊问。礼记·杂记下:“相趋也,出宫而退。” 郑玄 注:“相趋,谓相闻姓名来会丧事也。” 孔颖达 疏:“相趋,谓与孝子本不相识,但相闻姓名而来会、趋丧也。”一说谓一面之交。 孙希旦 集解:“相趋,谓尝相聚会而趋就。”趋就,谓对初识之人前趋见礼,互通姓名。
《國語辭典》:赙赠(賻贈)  拼音:fù zèng
赠送财物帮助丧家。《后汉书。卷二六。蔡茂传》:「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
《國語辭典》:节哀(節哀)  拼音:jié āi
抑制心中的悲痛,以免过分哀伤。常于吊丧时慰问死者家属之用。《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令堂天年有限,过伤无益,且自节哀。」
《國語辭典》:吊丧(弔喪)  拼音:diào sāng
慰问丧家,祭奠死者。《礼记。礼运》:「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金瓶梅》第六三回:「乔大户道:『这个却不当,他来吊丧,如何叫他递起酒来?』」
《漢語大詞典》:素幔
(1).丧家所用之白色帷幕。 唐 杜甫 《哭严仆射归榇》诗:“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 唐 于鹄 《哭王都护》诗:“素幔朱门里,铭旌秋巷中。”
(2).指素朴无华饰的帐幔。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巖万壑春风满。”
《漢語大詞典》:丧狗(喪狗)
丧家之狗。 汉 焦赣 《易林·解之坎》:“失恃无友,嘉祸出走,傫如丧狗。” 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惘惘可怜真丧狗,时时相触是虚舟。” 明 唐顺之 《登常山山亭次壁间韵》之一:“忧时讥丧狗,逃世托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