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东阁(東閣) 拼音:dōng gé
1.东向的小门。《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后用以指宰相招贤的地方。唐。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阁,为邦属故国。」
2.明、清时大学士所冠殿阁衔之一,称为「东阁大学士」。
3.地名。在今四川省简阳县东。
2.明、清时大学士所冠殿阁衔之一,称为「东阁大学士」。
3.地名。在今四川省简阳县东。
《漢語大詞典》:东堂(東堂)
(1).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鉞,立于西堂。” 唐 王维 《故太子师徐公挽歌》之三:“北首辞明主,东堂哭大臣。” 金 蔡圭 《并州无竹官舍东堂之北种碧芦以寄意用作长句》:“他日东堂慙拙政,只将此物作甘棠。”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南史·庾悦传》:“初, 刘毅 家在 京口 ,酷贫,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
(3).指 晋 宫的正殿。 晋武帝 时 郤詵 于 东堂 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唐 王建 《送薛曼应举》诗:“子去 东堂 上,我归南涧滨。” 唐 李频 《送友人游蜀》诗:“ 东堂 虽不捷,西去復何愁。” 宋 王圭 《呈永叔书事》诗:“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 东堂 。”参见“ 东堂桂 ”、“ 东堂策 ”。
(4). 宋 毛滂 的号。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若 黄子鸿 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 东堂 ,齐踪 西麓 也。”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南史·庾悦传》:“初, 刘毅 家在 京口 ,酷贫,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
(3).指 晋 宫的正殿。 晋武帝 时 郤詵 于 东堂 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唐 王建 《送薛曼应举》诗:“子去 东堂 上,我归南涧滨。” 唐 李频 《送友人游蜀》诗:“ 东堂 虽不捷,西去復何愁。” 宋 王圭 《呈永叔书事》诗:“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 东堂 。”参见“ 东堂桂 ”、“ 东堂策 ”。
(4). 宋 毛滂 的号。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若 黄子鸿 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 东堂 ,齐踪 西麓 也。”
《漢語大詞典》:东序(東序)
(1).相传为 夏 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 夏 后氏 养国老於东序。” 郑玄 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孔颖达 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籥於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於中养老。”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千叟宴》:“百餘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髮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徵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敷陈坟素,坐而论道。” 南朝 梁 沈约 《俊雅》诗之二:“义兼东序,事美西雍。”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中》:“七十一圣之官命,禄尽於今,陈诸东序,不为下国缀游。”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汉 班固 《典引》:“启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昔 康王 河图,陈於东序。”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诗:“金鐘大鏞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3).泛指东厢房。《书·顾命》:“西序,东嚮……东序,西嚮。” 孔 传:“东西厢谓之序。”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温房承其东序,凉室处其西偏。”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汉 班固 《典引》:“启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昔 康王 河图,陈於东序。”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诗:“金鐘大鏞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3).泛指东厢房。《书·顾命》:“西序,东嚮……东序,西嚮。” 孔 传:“东西厢谓之序。”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温房承其东序,凉室处其西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