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簇生
丛生。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三:“ 上海 、 天津 的纱厂有一个时期如像雨后春笋一样簇生了起来。”
分類:簇生丛生
《漢語大詞典》:苞并
丛生。文选·宋玉〈高唐赋〉:“青荃射干,揭车苞并。” 李善 注:“苞并,丛生也。”
分類:丛生
《漢語大詞典》:科生
谓丛生。《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 唐 孔颖达 疏:“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麤,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
分類:丛生
《國語辭典》:苍生(蒼生)  拼音:cāng shēng
比喻百姓。《书经。益稷》:「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明。于谦 咏煤炭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也称为「苍民」。
《國語辭典》:竹林  拼音:zhú lín
1.竹丛遍布的林子。汉。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2.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为叔侄,后敬称人叔侄为「竹林」。《幼学琼林。卷二。叔侄类》:「竹林,叔侄之称。」
《國語辭典》:荆棘(荊棘)  拼音:jīng jí
1.多刺的灌木。《三国演义》第三回:「满地荆棘,黑暗之中,不见行路。」《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
2.比喻困难、纷乱。《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当关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吾披荆棘,共卿等取天下。」
3.比喻小人、谗贼。《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4.比喻忧思、诡计。唐。孟郊〈择友〉诗:「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國語辭典》:平芜(平蕪)  拼音:píng wú
杂草繁茂的平原。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明。陈子龙 谒金门。莺啼处词:「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
《漢語大詞典》:荆榛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國語辭典》:荒芜(荒蕪)  拼音:huāng wú
土地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帝入洛阳,见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西游记》第一回:「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
《國語辭典》:芳洲  拼音:fāng zhōu
花草丛生的小洲。《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文选。张协。七命》:「乘凫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灵芝。」
《國語辭典》:草莽  拼音:cǎo mǎng
1.田野、草野。也指草木丛生的荒原。如:「这片草莽好辽落。」《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唐。戴叔伦〈和河南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诗:「草莽人烟少,风波水驿长。」
2.在乡野、民间。如:「他今日是草莽自在,昔日可是位居高官,日理万机。」《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唐。李颀〈送陈章甫〉诗:「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3.比喻平庸、轻贱。常用作谦词。《旧唐书。卷一九○。文苑列传中。陈子昂》:「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
4.指平庸、轻贱的人。明。宋濂〈故资善大夫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臣一介草莽,亦安敢自绝于天地。」
5.比喻盗贼。如:「草莽流寇」、「时代动荡,很多人沦为草莽打家劫舍。」。
《漢語大詞典》:蒙茸(濛茸)
(1).杂乱貌。《史记·晋世家》:“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蒙茸以言乱貌。”文选·扬雄〈甘泉赋〉:“ 蚩尤 之伦,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 吕延济 注:“蒙茸、陆梁,乱走皃。” 清 邵长蘅 《城根妇》诗:“彼何者妇,椎髻蒙茸。”
(2).葱茏。 唐 罗邺 《芳草》诗:“废苑墙南残雨中,似袍颜色正蒙茸。”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只见万山叠翠,草木蒙茸,正不知那一条是去路。” 清 魏际瑞 《诸葛公墓》诗:“ 定军山 下柏蒙茸,旷古精诚在此中。”
(3).指葱茏丛生的草木。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 清 龚自珍 《庚子雅词·江城子》:“假山修竹隐蒙茸。” 邹鲁 《丁未镇南关之役》:“我军披蒙茸,拔钩籐,以绳縋於断涧危崖间,直进第三砲台。”
(4).迷茫。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气色蒙茸,风云蓬勃。”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承兄远顾,况又雪色蒙茸,小弟聊备杯酒,为兄解寒。”
(5).犹蒙眬。 宋 范成大 《除夜地炉书事》诗:“人家忺夜话,我已困蒙茸。” 周汝昌 注:“蒙茸,倦眼睡态。”
濛茸:迷茫貌。 唐 无名氏 《撷芳词》:“风摇荡,雨濛茸,翠条柔软花头重。” 前蜀 贯休 《春末兰溪道中作》:“山花零落红与緋,汀烟濛茸江水肥。”
《漢語大詞典》:芳丛(芳叢)
丛生的繁花。 唐 刘宪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鶯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 宋 晏殊 《凤衔杯》词:“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悵多时。” 清 黄鷟来 《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诗:“故园有芳丛,归思动紫蕨。”
分類:丛生繁花
《國語辭典》:榛莽  拼音:zhēn mǎng
杂乱丛生的草木。《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燧乃令士无动,命除榛莽广百步为场,募勇士五千人阵而待。」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也作「蓁莽」。
《國語辭典》:林薄  拼音:lín bó
草木丛杂的地方。南朝梁。沈约 钟山诗应西阳王教诗:「北阜何其峻,林薄杳葱青。」《新唐书。卷一七六。列传。韩愈》:「林薄蒙翳,下有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