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相关人物
扬雄


汉·扬雄《法言·学行》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例句

海峤年年别,丘陵徒自伤。 李益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國語辭典》:丘陵  拼音:qiū líng
1.土山。也指高低不平的地区。《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文选。班固。东都赋》:「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
2.坟墓。唐。聂夷中〈劝酒〉诗二首之一:「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
3.地理学上指高度次于山岳的起伏地形。
《漢語大詞典》:邱陵
连绵起伏的小山坡地。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邱陵,为下必因川泽。” 唐 陈子昂 《岘山怀古》:“邱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清 龚自珍 《夜坐》诗之一:“一山突起邱陵妬,万籟无言帝坐灵。” 徐珂 《清稗类钞·植物·植物出产地之概略》:“药材产於邱陵山岳者甚多,而 长白 、 太行 之参,最称珍品。”
《漢語大詞典》:浙闽丘陵
浙江东半部、福建全省和广东东部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由花岗岩或火山岩组成。有武夷山、雁荡山等风景名山。河流横切山脉,形成峡谷急流。多河谷盆地和河口平原。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和岩岛。
《国语辞典》:胶东丘陵(胶东丘陵)  拼音:jiāo dōng qiū líng
地名。位于山东胶莱谷地东边,故称为「胶东丘陵」。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海岸曲折而多良港,为交通、军事要地。
《国语辞典》:皖南丘陵  拼音:wǎn nán qiū líng
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丘陵。九华山、黄山等盘亘全区。河谷平原狭窄,丘陵坡地遍布茶园,为中国大陆重要产茶区。
《国语辞典》:岛状丘陵(岛状丘陵)  拼音:dǎo zhuàng qiū líng
地表侵蚀轮回进行后,表面侵蚀成平原,若有岩盘存在时,遂形成孤立而呈急斜面的「岛状丘陵」。
《漢語大詞典》:两广丘陵
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低山、丘陵的总称。分布于南岭以南。海拔多在200~400米之间,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广东境内多花岗岩丘陵。广西境内多石灰岩地形,桂林、阳朔一带的奇峰异洞尤为著名。海岸曲折,多岛屿。富矿藏。
《國語辭典》:冈陵(岡陵)  拼音:gāng líng
山冈和丘陵。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分類:丘陵
《漢語大詞典》:阜陵
(1).丘陵。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谽呀豁閜,阜陵别隝。” 颜师古 注:“大阜曰陵,言阜陵居在水中,各别为隝也。”
(2). 宋孝宗 ( 赵眘 )的陵墓 永阜陵 的省称。在 浙江 绍兴 宝山 。宋史·乐志九:“ 开禧 三年 成肃皇后 祔庙一首……归从 阜陵 ,登祔太宫。”后 宋 人因以称 孝宗 。 宋 楼钥 《王大卿正己挽词》诗:“权舆 周翰 传,顶踵 阜陵 知。” 宋 楼钥 《跋陆宣公奏议总要》:“ 阜陵 喜观 陆贄 奏议,故紫微 崔公 为《总要》一书上之。”
分類:丘陵陵墓
《漢語大詞典》:陵阜
(1).丘陵。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晋 张协 《七命》:“陵阜霑流膏,谿谷厌芳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 范阳 之旁,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
(2).坟墓。 唐 刘长卿 《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诗:“古来壮臺榭,事往悲陵阜。”
分類:坟墓丘陵
《漢語大詞典》:北陵
(1).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殽 有二陵焉……其北陵, 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四:“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 唐 乔知之 《和李侍郎古意》:“南山羃羃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
(2).特指 茂陵 。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生墓志铭》:“东都马鸣,不无见日之叹;北陵车过,终忆平生之言。” 倪璠 注:“ 茂陵 在 长安 之北,故曰北陵。”
《高级汉语词典》:坡垄
丘陵
《國語辭典》:陵谷  拼音:líng gǔ
山岭与深谷。语本《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传。广阳王建传》:「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唐。骆宾王〈叙寄员半千〉诗:「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國語辭典》:学海(學海)  拼音:xué hǎi
1.为学当效法大海,日进不已。汉。扬雄《法言。学术》:「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2.形容学问的广大无穷,亦用以指学术界。唐。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于天庭,姑龙骧于学海。」
3.称学问渊博的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