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54,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与时
所与
吾与
欲与
乞与
输与
寄与
与国
其与
与共
与闻
何与
与否
重与
常与
《漢語大詞典》:与时(與時)
追逐时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好废举,与时转货貲。” 裴駰 集解:“与时,谓逐时也。”
《漢語大詞典》:所与(所與)
(1).友好。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结交。后汉书·爰延传:“故 周公 戒 成王 曰‘其朋其朋’,言慎所与也。”
分類:结交友好
《高级汉语词典》:吾与
我的同伴、同伙
《韵府拾遗 御韵》:欲与(欲与)
左传庄公为勇爵殖绰郭最欲与焉
分类:欲与
《漢語大詞典》:乞与(乞與)
给与。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奢侈无度,不爱财宝,左右亲幸,一日乞与,或至一二百万;小有忤意,輒追夺之。” 唐 罗隐 《江南》诗:“垂衣端拱浑閒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宋 陆游 《江渎池纳凉》诗:“天公作意怜覊客,乞与今年一夏凉。”
分類:给与
《高级汉语词典》:输与
比不上;给与
《漢語大詞典》:寄与(寄與)
(1).传送给。 南朝 宋 陆凯 《赠范晔》诗:“折花逢驛使,寄与 陇头 人, 江 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 贾岛 《送韩湘》诗:“欲凭将一札,寄与 沃洲 人。”
(2).犹致送,赠送。 郭沫若 《把精神武装起来》:“ 中国 人能够养成到这种的程度,我相信, 日本 的法西斯军阀一定不够我们消灭,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们的第二次的寄与的。” 田汉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序》:“在他赴 青岛 之前将发表他那倾注着半生蕴蓄的大著《表演术》,这对于我们这些爱好戏剧艺术的学徒们是非常宝贵的寄与。”
《國語辭典》:与国(與國)  拼音:yǔ guó
友邦,相交好的国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漢語大詞典》:其与(其與)
犹难道。左传·昭公十七年:“其居火也久矣,其与不然乎。” 杜预 注:“言必然也。”
分類:其与难道
《國語辭典》:与共(與共)  拼音:yǔ gòng
一起、共同。如:「生死与共」。
《國語辭典》:与闻(與聞)  拼音:yù wén
参与、干预。《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也作「预闻」、「豫闻」。
《國語辭典》:何与(何與)  拼音:hé yù
1.何如,和……比起来如何。《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楚王之猎何与寡人?」《文选。张衡。西京赋》:「此何与于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
2.有什么关系。宋。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聊斋志异。卷一。青凤》:「罪在小生,青凤何与?」
《国语辞典》:与否(与否)  拼音:yǔ fǒu
肯定词语后的反诘语,带有不确定之意,相当于是或不是、可以或不可以。《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卢毓传》:「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不知这来的官果然摘印与否?」
《韵府拾遗 语韵》:重与(重与)
春秋繁露天不重与有角不得有上齿
分类:重与
《漢語大詞典》:常与(常與)
指常所与共之物。庄子·外物:“鮒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分類:常所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