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拙滞(拙滯)
呆板不通达;生硬不顺。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令狐相书》:“相公怜其拙滞,忽此騫翔,叠降恩辉,荐留手笔。” 清 姚鼐 《复蒋松如书》:“逮 宋 , 程 朱 出,实於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復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於情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朱 以雋逸胜,可药拙滞之病。”
《国语辞典》:不分晓(不分晓)  拼音:bù fēn xiǎo
不通事理、不懂事。《董西厢》卷四:「红娘,你好不分晓,甚把我拦截?」也作「没分晓」。
《漢語大詞典》:滞涩(滯澀)
亦作“ 滞澁 ”。
(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3).不流畅;不明快。 明 方孝孺 《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终日口吃吃不能达意,杂乱滞澁,如醉梦中语。” 茅盾 《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
《漢語大詞典》:沾滞(沾滯)
(1).拘执而不通达。 清 黄宗羲 《马虞卿制义序》:“无子书之琱绘,注疏之沾滞,大家之蔓延,时务之刻核。”《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四大皆空,阳神不灭。佛 老 之论,总无沾滞。” 章炳麟 《与人论朴学报书》:“若守此不进,而欲发明旧籍,则沾滞而鲜通。”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之二》:“只是我看你不免还有沾滞的地方。”
(2).犹挂碍。 清 周亮工 《与王隆吉书》:“生平受病,只是多事,近日始知懺悔,立意求减,便于撒手时没些沾滞也。”
《國語辭典》:涩滞(澀滯)  拼音:sè zhì
1.阻涩、不顺畅。《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僶俛秋冬,船道涩滞。」
2.言语钝塞,思路迟缓或表情痴呆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觑了他涩滞气色,听了他微弱声息。」《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眼见得礼貌粗疏,语言涩滞。」
《漢語大詞典》:痞塞
郁结,阻滞不通。 宋 史堪 史载之方·为医总论:“故善为医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忽隔絶痞塞不通,忽空虚微弱失守,可针可灸,可下可汗。”《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集注引 喻昌 曰:“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而不通也。”
《國語辭典》:绝问(絕問)  拼音:jué wèn
1.不通消息。《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赵晔》:「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丧制服。」
2.极特殊的问题。如:「这真是绝问,难怪大家无言以对。」
《國語辭典》:陷滞(陷滯)  拼音:xiàn zhì
困阻难进。《楚辞。屈原。九章。怀沙》:「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上》:「会大雨霖,道路陷滞不通。」
《漢語大詞典》:主点
主视线与透视面的交点
透镜轴上这样两点中的任一点,这两点的关系是从物体任一点指向一主点的光线将从透镜平行射出,而不通过另一主点
航空照相机的透镜光轴与胶片面的交点
《国语辞典》:经闭(经闭)  拼音:jīng bì
中医上指应有月经的妇女连续三个月以上月经不通。
《漢語大詞典》:淫濯
胀大。《文选·枚乘〈七发〉》:“今太子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堕窳。” 李善 注:“淫濯谓过度而且大也。”一说,阻塞不通。 吕延济 注:“淫濯,不通也。”
《漢語大詞典》:壅否
阻塞不通。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六合壅否,社稷不建。” 晋 荀勗 《省官议》:“凡发号施令典而当则安,倘有驳者,或致壅否。”
《漢語大詞典》:壁塞
阻塞不通。晋书·隐逸传·夏统:“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
《漢語大詞典》:格塞
阻塞,不通顺。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於是有反其道以求之者,至谓八家浅薄,务为藻饰之词称为《选》学,格塞之语詡为先 秦 。”
《漢語大詞典》:鬼参(鬼參)
旧时官场中官吏参拜初就职御史,不通报,拜毕默默而退,谓之鬼参。类说卷五四引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御史台故事》:“御史故事,凡吏人参謁,亦无通赞,忽於堦下齐拜,默默而退,谓之鬼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