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见舆薪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例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漢語大詞典》:大人不见小人怪(大人不見小人怪)
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兴唐传》第十二回:“常言道:大人不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为他们无知,二看卑职我的面上,您就恕过他们吧。”
《漢語大詞典》: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東向而望,不見西牆)
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覩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漢語大詞典》:东行不见西行利(東行不見西行利)
谓到处牟利,赚便宜。东行、西行、犹东市、西市。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老虔婆坐儿不觉立儿饥, 甚黑子 东行不见、西行利,没道理,全不怕咆哮两行公人立。”
《漢語大詞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 宋武帝 尝吟 谢庄 《月赋》,称嘆良久,谓 颜延之 曰:‘ 希逸 ( 庄 字)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亦作“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宋 陈应行 《于湖先生雅词序》:“至於託物寄情,弄翰戏墨,融取乐府之遗意,铸为毫端之妙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於千载后上接《风》《雅》。”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上海 的 邵洵美 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分类字锦》:湿衣不见(湿衣不见)
刘长卿 细雨湿衣看不见。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國語辭典》:神龙见首不见尾(神龍見首不見尾)  拼音: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
比喻有异能者行踪神秘,不露真相。清。黄宗羲〈黎眉郭公传〉:「朝廷物色之不可得,后有见于蜀中者。神龙见首而不见尾,若公者,焉知其不犹在耶?」
《国语辞典》:伸手不见五指(伸手不见五指)  拼音:shēn shǒu bù jiàn wǔ zhǐ
视线极微。比喻非常黑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只听一阵风过处,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见五指,一时晕倒。」《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引著他从一条巷堂走进去,伸手不见五指,约摸走了二三十步才见天光。」也作「伸手不见掌」。
《國語辭典》:视而不见(視而不見)  拼音:shì ér bù jiàn
虽然看到,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漠视,不关心。《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作「视若无睹」。
《國語辭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拼音: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
虽目睹其物,耳听其声,但因心神不在,所以好像没看见,没听见一般。形容不关心,不注意。《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也作「听而无闻,视而无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國語辭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拼音: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
形容不注意、不关心。《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也作「听而无闻,视而无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國語辭典》:杀人不见血(殺人不見血)  拼音:shā rén bù jiàn xiě
杀人不露痕迹。比喻手段阴险可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才可以求得著差使;又要把良心搁过一边,放出那杀人不见血的手段,才弄得著钱。」
《漢語大詞典》:见所不见(見所不見)
见“ 见所未见 ”。
《國語辭典》:目不见睫(目不見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1.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不能看见自己的过失。《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毫毛而不见其睫也。」
2.比喻见远而不能见近。《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远求而近遗,如目不见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