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踵踵跌跌
走路不稳的样子。《荡寇志》第七四回:“少顷,衙内带着 拨火棒 、 愁太平 ,又一个亲随,已有三四分醉了,踵踵跌跌的进来。”
分類:走路不稳
《國語辭典》:札手舞脚(札手舞腳)  拼音:zhá shǒu wǔ jiǎo
形容手脚张开,不停的舞动。《孤本元明杂剧。双林坐化。第一折》:「好一个配猴儿日的,札手舞脚的,恰便似个活螃蟹。」也作「扎手舞脚」。
《漢語大詞典》:仄歪
(1).方言。倾斜摇晃。 梁斌 《红旗谱》五:“一下子,把被套角儿挂在那人的腿膈肢上,挂个侧不楞,仄歪了两步又站住。”
(2).指倾斜不稳的样子。 段荃法 《“状元”搬妻》:“我的头轰了一下,身子打了个仄歪。”
《漢語大詞典》:仄不楞
方言。形容倾侧摇晃,不稳定。 梁斌 《播火记》四三:“当他迈起右腿,又迈起左腿的时候,一个仄不楞,好不容易,才站定了。”
《漢語大詞典》:危槷
摇动不稳。周礼·考工记·轮人“﹝轂﹞大而短则摰”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摰读为‘槷’,谓辐危槷也。”
分類:摇动不稳
《漢語大詞典》:松松垮垮
懒散疲塌,不紧张。例如:松松垮垮是培养不好运动员来的。
不稳固;不牢靠。例如:那张桌子榫头松松垮垮的,质量太差。
《漢語大詞典》:央央跄跄(央央蹌蹌)
犹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替 张茂实 戴上巾帽,穿了衣裳。叫人抬了打毁存剩的器皿,央央蹌蹌的同 智姐 走了回去。”
分類:走路不稳
《國語辭典》:一溜歪斜  拼音:yī liù wāi xié
北平方言。形容行路蹒跚、脚步不稳。
《國語辭典》:摇摇摆摆(搖搖擺擺)  拼音:yáo yáo bǎi bǎi
1.左右摇曳,晃动不定的样子。《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一个妇女摇摇摆摆从府堂里出来,自言自语,与崔宁打个胸厮撞。」《老残游记》第三回:「河里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长,被那河水流得摇摇摆摆,煞是好看!」也作「摆摆摇摇」。
2.行路缓慢自得的样子。《西游记》第一回:「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那小娘子艳乔妆了,带著两个丫头,一个唤名春云,一个唤名秋月,摇摇摆摆,走到园亭上来。」
《國語辭典》:摇摇欲坠(搖搖欲墜)  拼音:yáo yáo yù zhuì
摇摇晃晃得快要倒下来。形容岌岌可危,甚不稳固。《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摇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或比喻地位不稳,就要垮台。如:「因内战迭起,致使政局摇摇欲坠。」
《国语辞典》:踉踉蹡蹡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走路歪斜不稳。如:「有个醉汉踉踉蹡蹡的走在大街上。」也作「踉踉跄跄」、「跄跄踉踉」。
《国语辞典》:跄跄踉踉(跄跄踉踉)  拼音:qiàng qiàng liàng liàng
步伐极不稳定,跌跌撞撞的样子。如:「他走起路来跄跄踉踉,八成又喝醉酒了。」也作「踉踉跄跄」、「踉踉蹡蹡」。
《国语辞典》:前合后偃(前合后偃)  拼音:qián hé hòu yǎn
身体前后俯仰晃动,站立不稳的样子。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又道我是鬼魂儿在眼边,唬的他对面无言,有似风颠,惊急力前合后偃。」
《国语辞典》:前合后仰(前合后仰)  拼音:qián hé hòu yǎng
身体前后晃动。多用以形容大笑、酒醉或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拚了个前合后仰。」也作「前仰后合」。
《国语辞典》:后仰前合(后仰前合)  拼音:hòu yǎng qián hé
身体前后晃动。多用来形容大笑、酒醉或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明。无名氏《锁白猿。楔子》:「我则见他后仰前合酒力拥。」也作「前仰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