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明所以  拼音:bù míng suǒ yǐ
1.不知什么原因。如:「不明所以挨了一顿骂。」
2.不去瞭解辨明事情真相。如:「他见小孩哭闹,不明所以先打再说。」
《国语辞典》:变迹埋名(变迹埋名)  拼音:biàn jī mái míng
改变行踪,隐藏姓名,让人不知自己身分。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一○出:「想起那浮生易往,先路难期,练色徵声,都归欲界。轻财任使,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国语辞典》:得福不知  拼音:dé fú bù zhī
拥有福气却不知珍惜。比喻不知好歹。《文明小史》第二○回:「你不要得福不知,有了这个馆地,我劝你忍耐些时,骑马寻马,你自己想想,无论如何,一个月总得几块钱的束脩。」
《国语辞典》:墦间酒肉(墦间酒肉)  拼音:fán jiān jiǔ ròu
比喻人无作为,不知振作,而只知求乞别人祭祀后的食物,称为「墦间酒肉」。
《国语辞典》:蝉不知雪(蝉不知雪)  拼音:chán bù zhī xuě
蝉夏生而秋死,终生未曾见雪,故不知雪。比喻见闻浅薄。汉。桓宽《盐铁论。相剌》:「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国语辞典》:不知下落  拼音:bù zhī xià luò
不知去处,毫无信息。《水浒传》第八七回:「李金吾亦被他那里一个秦明一棍打死,军卒四散逃走,不知下落。」《儒林外史》第一六回:「你又去得不知下落。你娘想著,一场两场的哭!」
《国语辞典》:不自量力  拼音:bù zì liàng lì
过于高估自己,不知衡量自己的能力。《东周列国志》第八○回:「东海役臣句践,不自量力,得罪边境。」也作「自不量力」。
《国语辞典》:不知恩义(不知恩义)  拼音:bù zhī ēn yì
受惠不知感恩反倒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如:「平日对待朋友的一片用心都白费了,竟交上这不知恩义的人为友,实在后悔不及。」
《国语辞典》:不知分限  拼音:bù zhī fèn xiàn
不知本分。引申为不明事理。《西游记》第一九回:「行者笑道:『你这老儿不知分限。那怪也曾对我说,他虽是食肠大,吃了你家些茶饭,也与你干了许多好事。』」
《国语辞典》:仓皇失措(仓皇失措)  拼音:cāng huáng shī cuò
心中慌乱,不知如何是好。《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此时姬抚台已到行台替陆制台送行去了,钱县尊也就赶到行台,仓皇失措的把教士的话禀了上去。」也作「仓皇无措」。
《国语辞典》:仓皇无措(仓皇无措)  拼音:cāng huáng wú cuò
心中慌乱,不知如何是好。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三。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水泛涨,中流失楫,舟人仓皇无措。」也作「仓皇失措」。
《国语辞典》:打自得儿(打自得儿)  拼音:dǎ zì dé ér
不知自己的缺陷,反认为很得意,值得骄傲。《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你是甚么口头,有这么打自得儿没的。」
《国语辞典》:实葫芦(实葫芦)  拼音:shí hú lu
比喻心思实在,不知变通。如:「他是个实葫芦,脑筋不大转得过来,你可要多担待些。」
《國語辭典》:多端寡要  拼音:duō duān guǎ yào
头绪繁多,不得要领。形容人优柔寡断。《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郭嘉》:「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分類:头绪不知
《漢語大詞典》:笃学不倦(篤學不倦)
专心学习,不知疲倦。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足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篤学不倦,其至於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