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纡结(紆結)
郁积不畅。后汉书·冯衍传下:“心怫鬱而紆结兮,意沉抑而内悲。” 三国 魏 曹丕 《悼夭赋》:“气紆结以填胸,不知涕之纵横。” 唐 独孤及 《太行苦热行》:“摇策汗滂沱,登岸思紆结。” 清 陈确 《大学辨四·答张考夫书》:“诸惟面尽,无任紆结。”
分類:郁积不畅
《國語辭典》:痰喘  拼音:tán chuǎn
病名。气管积痰,引起呼吸急迫,伴有哮喘的病。
《漢語大詞典》:含梗
形容心情不畅快。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 宋 王安石 《赠宝觉》诗:“别来能几时,浮念极含梗。”
《國語辭典》:活血  拼音:huó xiě
使血液循环畅通。如:「通筋活血」、「活血散瘀」。
《國語辭典》:气闷(氣悶)  拼音:qì mèn
1.心情烦闷。《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心中气闷,就害起病来。头疼腹痛,骨热身寒。」《文明小史》第二八回:「为著在家气闷,便想到府里去散散。」
2.心中气恼。《西游补》第七回:「此后沛公有些不谨,害俺受了小小儿的气闷。」
《漢語大詞典》:滞涩(滯澀)
亦作“ 滞澁 ”。
(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3).不流畅;不明快。 明 方孝孺 《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终日口吃吃不能达意,杂乱滞澁,如醉梦中语。” 茅盾 《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
《漢語大詞典》:淤涩(淤澀)
水道不畅通。
《漢語大詞典》:腷塞
郁结不畅。 宋 苏舜钦 《送施秀才》诗:“开席揖之坐,意勤语腷塞。”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感中腷塞,动成长嘷,沥血布言,疎略不则。”
分類:郁结不畅
《漢語大詞典》:热闷(熱悶)
又热又闷。《情变》第三回:“那热气直扑过来,热闷得几乎气都喘不出了。” 许杰 《病中的觉解》:“ 大正 一个人躺在床上,空气仍有些热闷,而蚊子也扰得令人烦心。”
形容心情不畅快。 艾芜 《南行记·我的旅伴》:“终天听着乌鸦叫,人也就更加感到热闷。” 许杰 《改嫁》:“﹝她﹞便想抱她出去到邻舍人家去闲谈一回,散散心头的热闷。”
《漢語大詞典》:偏壅
谓流布不均,阻滞不畅。《宋书·明帝纪》:“鸿制初造,革道惟新,而国故频罹,仁泽偏壅。”
《漢語大詞典》:郁轖(鬱轖)
隐曲不畅貌。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金史详校》:“惟文笔鬱轖,偶附议论,如谓 宋 相 秦檜 是 宗弼 所植,而祕不肯言。”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经二:“ 贾 疏冗蔓鬱轖,不及 孔 氏《五经正义》之条畅。”
分類:隐曲不畅
《漢語大詞典》:悒塞
郁闷不畅。 茅盾 《动摇》三:“ 吴 氏媳的病症,全为了心怀悒塞,以至不起。” 茅盾 《追求》五:“她那扁阔而略带哑涩的口音,即在柔和小语的时候,也会引起沉重悒塞的不快感。”
分類:郁闷不畅
《漢語大詞典》:瓮鼻(甕鼻)
谓鼻腔不畅,发声多带鼻音。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四:“今之人以鼻不清亮者为瓮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瓮鼻:“俗所谓瓮鼻者,乃谓其声多鼻音如瓮盎耳。”亦称“ 瓮鼻头 ”。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七:“鼻不通者曰瓮鼻头……言其音不清,如出瓮盎中也。”
《漢語大詞典》:噫郁(噫鬱)
抑郁不畅。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第分正变,而《离骚》所际独变,故有侘傺噫鬱之音,无和平广大之响。”
分類:抑郁不畅
《国语辞典》:门里安心(门里安心)  拼音:mén lǐ ān xīn
闷可拆成门、心二字,故门里安心比喻心中不畅快。《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黄巢见金榜无名,闷闷不已,拈笔写著四句:『拈起笔来书个字,多应门里又安心。囊箧枵然途路远,恓皇何日返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