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杂会汤(雜會湯)
用几种菜合烧而成的汤。比喻混杂不清的事物。红楼梦第六五回:“依我的主意,不如叫三姨儿也合大哥成了好事,彼此两无碍,索性大家喫个杂会汤。”
《漢語大詞典》:未辨菽麦(未辨菽麥)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载湉 小丑,未辨菽麦,鋌而走险。”参见“ 不辨菽麦 ”。
《國語辭典》:不辨菽麦(不辨菽麥)  拼音:bù biàn shú mài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 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漢語大詞典》:齆鼻
因鼻孔堵塞而发音不清。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王谟:“﹝ 王謨 ﹞齆鼻,言不清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嘲齆鼻》:“一士齆鼻,开罪於友,戏作《西江月》嘲之。”亦作“ 齆鼻头 ”。 胡祖德 《沪谚外编·三百六十行营业谣》:“臭猪头肉无人吃,自有齆鼻头 阿二 来作成。”
《漢語大詞典》:喓喐
形容语声含糊,不清晰。
《漢語大詞典》:稀里糊涂(稀里糊塗)
(1).不清楚,糊里糊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只有一回:他喝多了酒,稀里糊涂跟他朋友 唐田 闲唠嗑。”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他是睡大觉不成,怎么稀里糊涂的?”
(2).随便,马马虎虎。如:这个方案没有经过认真的讨论,就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国语辞典》:矇头转向(矇头转向)  拼音:mēng tóu zhuàn xiàng
形容头脑昏花,分不清方向。如:「今天客人太多,累得我矇头转向的。」
《国语辞典》:朦胧恍惚(朦胧恍惚)  拼音:méng lóng huǎng hū
神志迷糊不清。《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
《国语辞典》:迷迷惑惑  拼音:mí mí huò huò
意识不清楚。《红楼梦》第六回:「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镜花缘》第四五回:「俺自闻了这股果香,心里迷迷惑惑,只顾想吃,那里还顾甚么妖怪!」
《国语辞典》:濛昧不清  拼音:méng mèi bù qīng
模糊不清。如:「夜里开车,最怕起雾又下雨,路况会濛昧不清。」
《国语辞典》:眉目不清  拼音:méi mù bù qīng
1.眉毛和眼睛不清明。泛指五官不端正。如:「此人身材俊俏,可惜眉目不清,少了那么一点儿灵秀之气。」
2.比喻事情没有头绪。如:「这次帐目的整理,已经进行许久,仍然眉目不清。」
《国语辞典》:神昏意乱(神昏意乱)  拼音:shén hūn yì luàn
神志昏乱,意识不清。清。李心衡《金川琐记。卷六。陈生》:「问所往,俱无知者。神昏意乱,木立不复能动。」
《国语辞典》:神智不清  拼音:shén zhì bù qīng
意识模糊不清,没有判断能力。如:「老闆因承受不了破产的打击,变得有些神智不清。」
《国语辞典》:如醉如梦(如醉如梦)  拼音:rú zuì rú mèng
形容朦胧不清、似真似幻的状态。《野叟曝言》第五七回:「没一个不咋舌惊叹,如醉如梦,额手称庆,欣喜欲狂。」也作「如梦如醉」、「如痴如梦」。
《国语辞典》:若隐若显(若隐若显)  拼音:ruò yǐn ruò xiǎn
形容隐约不明,模糊不清。《宣和画谱。卷一二。山水三。宋。黄齐》:「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晻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像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也作「若隐若现」。
《国语辞典》:如梦如醉(如梦如醉)  拼音:rú mèng rú zuì
形容模糊不清、似真似幻的情态。也作「如痴如梦」、「如醉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