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忿忿  拼音:fèn fèn
愤怒不平的样子。《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三国演义》第四回:「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
分類:愤怒不平
《漢語大詞典》:岨峿
(1).本指山交错不平貌。引申为抵触,不合。 晋 陆机 《文赋》:“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南齐书·文学传·陆厥》:“岨峿妥怗之谈,操末续颠之説,兴玄黄於律吕,比五色之相宣,苟此秘未覩,兹论为何所指邪?”
(2).指不顺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贾岛:“况味萧条,生计岨峿。”
《漢語大詞典》:岖崎(嶇崎)
崎岖。道路险阻不平。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 马援 亡於 武溪 ,尸柩返於 槐里 ; 梁鸿 死於 会稽 ,妻子归於 平陵 。呜呼哀哉,嶇崎远矣。” 唐 李敬方 《遣兴》:“何必劳方寸,嶇崎问远公。”
《國語辭典》:蹊跷(蹊蹺)  拼音:xī qiāo
怪异而违背常情。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子细寻思,两回三次,这场蹊跷事。」《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六人看这光景,觉得有些蹊跷。」也作「跷敧」、「跷蹊」。
《漢語大詞典》:碻磝
(1).多石不平貌。 宋 黄简 《犁春操为谢耕道作》:“水淫兮石啮,田碻磝兮一跬九折。”
(2).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 山东 茌平 西南古 黄河 南岸,城在津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逕 碻磝城 西。《述征记》曰:‘ 碻磝 ,津名也。自 黄河 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戊辰,行幸 碻磝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会 谢玄 遣龙驤将军 刘牢之 等据 碻磝 。” 胡三省 注:“ 碻磝城 , 济北郡 治所,沿 河 要地也。”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宋书异同》:“ 萧斌 将斩 王玄謨 ……以 沈庆之 諫,忽传呼停刑,令守 碻磝 。”
《漢語大詞典》:伟行(偉行)
不平常的行为。 清 吴敏树 《答李香州书》:“岂非平昔慕古人奇节伟行,见时之人无似焉者,乃如鄙人之迂拙,亦以为少能自异於俗,而故深许之也。”
分類:不平平常
《國語辭典》:锯齿(鋸齒)  拼音:jù chǐ
1.锯子的尖齿。
2.像锯子一般的锐齿。唐。柳宗元〈愚溪对〉:「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啼。」
3.比喻形势险阻的地方。周。尉缭《卷一。兵谈》:「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
《國語辭典》:瓯臾(甌臾)  拼音:ōu yú
殴、臾皆为瓦器。用以比喻低洼不平的地面。《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漢語大詞典》:嵚岖(嶔嶇)
险阻不平。子华子·执中:“心胷之两间,其容几何,然则歷陆嶔嶇, 太行 、 雁门 横塞之。” 明 陈亮 《高彦恢适安堂》诗:“用世岂无心,出门畏嶔嶇。”
分類:险阻不平
《漢語大詞典》:嵚嵌(嶔嵌)
(1).险峻不平。 宋 韩维 《孔先生以仙长老山水略录见约同游》诗:“缘源散讨不知极,但见洞穴争嶔嵌。”
(2).指险峻的山。 宋 谢翱 《雨饮玲珑岩下》诗:“垂云起嶔嵌,衣被松与桂。”
《漢語大詞典》:埼礒
(1).山石不平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嶔岑碕礒兮,硱磳磈硊。” 洪兴祖 补注:“碕礒,石貌。”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迤邐碕礒兮,大极之连山。” 唐 徐彦伯 《淮亭吟》:“山碕礒兮隈曲,水涓涟兮洞汩。”
(2).奇特;不平常。 清 方文 《噉椒堂诗》:“锡名曰噉椒,厥义何碕礒。”
《國語辭典》:搏膺  拼音:bó yīng
搥胸、拍打著胸膛。表示愤怒。《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聊斋志异。卷三。谕鬼》:「跳踉而至,披发成群;踯躅以前,搏膺作厉。」
《漢語大詞典》:险秽(險穢)
险恶不平。管子·形势解:“山,物之高者也;地险秽不平易,则山不得见。”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咏雪〉》:“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三》:“ 蒙山 在 蜀 雅州 ,其中峯尤极险秽。”
分類:险恶不平
《漢語大詞典》:盘滩(盤灘)
(1).曲折不平的河滩。
(2).谓盘转船只越过险滩。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 新滩 ﹞石乱水汹……两岸多居民,号‘滩子’,专以盘滩为业。”
《漢語大詞典》:洼隆(窪隆)
(1).高下不平。晋书·张骏传:“夫法制所以经纶邦国,篤俗齐物,既立必行,不可洼隆也。”
(2).犹凹凸。 宋 苏轼 《书蒲永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美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