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谐(不諧)  拼音:bù xié
不调合、不协合。如:「人事不谐,是机关、组织发展的一大阻碍。」
《漢語大詞典》:阴沴(陰沴)
指天地四时阴气不和而产生的灾害。 唐 元稹 《苦雨》诗:“阴沴皆电扫,幽妖亦雷驱。”旧唐书·文宗纪下:“天或警予,示此阴沴,抚躬夕惕,予甚悼焉。” 宋 苏轼 《祭佛陀波利祝文》:“积雪始消,阴沴再作。小民无辜,弊于饥寒。”
《漢語大詞典》:大羹
不和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郑玄 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唐 郑薰 《赠巩畴》诗:“淡薄贵无味, 羊斟 惭大羹。”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
《漢語大詞典》:乖剌
(1).违忤;不和谐。《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洪兴祖 补注:“剌,戾也。”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 颜师古 注:“言意志不和,各相违背。” 唐 白居易 《桐花》诗:“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播下乖剌的种子。”
(2).悖谬失当。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进奸雄而退处士,此之乖剌,復何为乎?” 宋 陆游 《南唐书·欧阳广传》:“措置乖剌,大失人心。”
《國語辭典》:离隔(離隔)  拼音:lí gé
1.分离阻隔。三国魏。曹植 离友诗三首之三:「感离隔兮会无期,伊郁悒兮情不怡。」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去矣嵇生,永离隔矣!」
2.指隔阂,不团结。《三国志。卷四四。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蒋琬》:「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宋。范仲淹〈与朱氏〉:「勿以妇人之言渐生离隔。」
3.指使不和睦、不团结。《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周义》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兄不仁,离隔人室家。」
《漢語大詞典》:分羹
借指父子不和,没有情义。《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六年》:“夫孝於其亲,岂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以此避地,未知信否。”参见“ 分我杯羹 ”。
《國語辭典》:分我杯羹  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
项羽以烹食刘邦之父为要胁,想迫使刘邦退兵,刘邦不但不受胁迫,反而请项羽分他杯肉羹的故事。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以分我杯羹比喻自他人处获得一份利益。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分類:即若
《國語辭典》:生涩(生澀)  拼音:shēng sè
1.形容果实未熟时,辛麻苦涩的味道。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今唐邓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
2.形容不流畅、不润滑、不圆熟。如:「文辞生涩」。宋。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之一:「玉笛悲凉吹易散,冰纨生涩画难亲。」元。鲁贞〈题赵章泉诗后〉:「用字生涩,鍊句强硬。」
3.钝锈不利。元。郝经 冤鐍叹诗:「铁簧生涩深金苔,沴气缠结埋阴霾。」
《国语辞典》:不睦  拼音:bù mù
感情不和谐、相处不融洽。《三国演义》第五六回:「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红楼梦》第六一回:「于是又有素日一干与柳家不睦的人,见了这般,十分称愿,都来奚落嘲戏他。」
《國語辭典》:不相能  拼音:bù xiāng néng
不相容让。指情感不和睦。《西京杂记。第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也作「不相容」。
分類:不和和睦
《國語辭典》:省分  拼音:shěng fèn
介于中央与县之间的地方行政区域。在我国为一级行政区。
《國語辭典》:失调(失調)  拼音:shī tiáo
失去平衡。尤指身体不得适当调养。如:「病后失调,最易引起旧疾复发。」
《漢語大詞典》:惉懘
声音不和谐;烦乱不安。史记·乐书:“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惉懘,弊败不和之貌也。”北齐书·文苑传序:“杂惉懘以成音,故虽悲而不雅。” 唐 元稹 《立部伎》:“惉懘难令 季札 辨,迟迴但恐 文侯 卧。”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小有惉懘之情悴於胸次,忧思鬱结,易以伤气。”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书》:“但僕既为老亲羈绊,而 念菴 出门亦颇惉懘。”
《國語辭典》:乖别(乖別)  拼音:guāi bié
1.完全相反。《魏书。卷八三。外戚列传上。冯熙》:「诞与脩虽并长宫禁,而性趣乖别。诞性淳笃,脩乃浮竞。」
2.相离别。三国魏。曹植 朔风诗:「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漢語大詞典》:遗羹(遺羹)
郑庄公 因 共叔段 之事,与其母不和。一次 庄公 赐食 颍考叔 , 考叔 故意舍不得吃肉。 庄公 问其原因,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庄公 为之感动,遂与母和好。事见左传·隐公元年。后以“遗羹”为赞颂孝道之典。 宋 王禹偁 《乞赐终南山人种放孝赠表》:“比 考叔 之遗羹,一时小惠;较 郑均 之义穀,千古同涂。”
分類:与其不和
《漢語大詞典》:六沴
谓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尚书大传卷三:“维时洪祀,六沴用咎于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汉书·孔光传:“其传曰:‘时则有日月乱行’……又曰:‘六沴之作’,岁之朝曰三朝,其应至重。” 颜师古 注:“沴,恶气也。”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精感六沴,咎徵紫房。”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夫五行之相沴,本不至於六,六沴者,起於诸儒欲以六极分配五行,於是始以皇极附益而为六。”
分類:六气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