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反  拼音:bù fǎn
不返回。《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魂踰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文选。钟会。檄蜀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也。」
《国语辞典》:不反顾(不反顾)  拼音:bù fǎn gù
不回头看。表示决心向前。《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
《漢語大詞典》:只骑不反(隻騎不反)
见“ 隻轮不反 ”。
《國語辭典》:只轮不反(隻輪不反)  拼音:zhī lún bù fǎn
战争之后,连一部战车也没回来。语本《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形容军队惨败,全军覆没。《宋书。卷七○。袁淑传》:「必剪元雄,悬首麾下,乃将只轮不反,战軎无旋。」也作「只轮不返」。
《國語辭典》:只轮不反(隻輪不反)  拼音:zhī lún bù fǎn
战争之后,连一部战车也没回来。语本《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形容军队惨败,全军覆没。《宋书。卷七○。袁淑传》:「必剪元雄,悬首麾下,乃将只轮不反,战軎无旋。」也作「只轮不返」。
《漢語大詞典》:只轮无反(隻輪無反)
比喻全军覆没。语本《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 晋 人与 姜戎 要之 殽 而击之,匹马隻轮无反者。”亦作“ 隻轮不反 ”、“ 隻骑不反 ”。宋书·袁淑传:“必剪元雄,县首麾下,乃将隻轮不反,战轊无旋矣。”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隻骑不反,踦轮无匹。”《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今日不是某夸口自荐,若用某为将,必使 齐 兵隻轮不返。”
分類:全军覆没
《國語辭典》:义不反顾(義不反顧)  拼音:yì bù fǎn gù
为正义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也作「义无反顾」。
《國語辭典》:义无反顾(義無反顧)  拼音:yì wú fǎn gù
本著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如:「民意代表应为弱势族群发声,济弱扶倾,义无反顾。」也作「义不反顾」。
《國語辭典》:议不反顾(議不反顧)  拼音:yì bù fǎn gù
计议既定,就不再犹豫顾忌。形容下定决心,绝不反悔。《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
《漢語大詞典》:执迷不反(執迷不反)
见“ 执迷不返 ”。
《漢語大詞典》:执迷不返(執迷不返)
亦作“ 执迷不反 ”。 犹执迷不悟。《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若负固不悛,执迷不返,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每思公之所以执迷不返者,其病在多欲。”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彼若请封乞贡,宜令 顺义 为之代请,如其执迷不反,则宜姑置之度外,不必苦要之。”
分類:执迷不悟
《国语辞典》:祸不反踵(祸不反踵)  拼音:huò bù fǎn zhǒng
踵,脚跟。不反踵,来不及转身,指极为短暂快速。祸不反踵指灾祸很快就要来临。《新唐书。卷八八。裴寂传》:「今揽五郡之兵,据四战之冲,苟无奇计,祸不反踵。」也作「祸不旋踵」。
《国语辞典》:不极不反(不极不反)  拼音:bù jí bù fǎn
事物不到极端,不会有新的发展。《旧五代史。卷二七。唐书。庄宗本纪一》:「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分类:极端不会
《漢語大詞典》:积重不反(積重不反)
见“ 积重难反 ”。
《漢語大詞典》:积重难反(積重難反)
积习深久,不易改变。多指恶习或弊端发展到难以革除的地步。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頽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反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亦作“ 积重难返 ”、“ 积重不返 ”、“ 积重不反 ”。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十:“抑知其始,实由于假之以权,掌禁兵,筦枢要,遂致积重难返,以至此极也哉。”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无如积重难返,不惟地方上不见些起色,久而久之,连那些地方官,也就视为具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故余谓偏伐阳者, 韩非 刑名之学;偏补阳者, 商鞅 富强之术。初用皆有功,积重不返,其损伤根本则一也。” 清 戴名世 《三山存业序》:“当 明 之初,以科目网罗天下之士,已而诸科皆罢,独以时文相尚,而进士一途遂成积重不反之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毛笔之类》:“这一点,却要推前 清 的官僚聪明,他们在 上海 立过制造局,想造比笔墨更紧要的器械--虽然为了‘积重难返’,终于也造不出什么东西来。”
《漢語大詞典》:极重不反(極重不反)
同“ 极重难返 ”。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今《大学》之为圣经,已成极重不反之势。”
《國語辭典》:迷而不反  拼音:mí ér bù fǎn
迷失道路而不知回头。《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也。」晋。释慧远〈答桓玄书〉:「可谓下士闻道而大笑之,真可谓迷而不反也。」
《國語辭典》:迷而不返  拼音:mí ér bù fǎn
迷失道路而不知回头。比喻犯错而不知悔改。汉。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况我同盟,复能戮力为君之役哉?」《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
《國語辭典》:不觉(不覺)  拼音:bù jué
1.没有察觉、感觉不到。《文选。张衡。东京赋》:「流遁忘反,放心不觉。」《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起首还不觉的,到了半盘,四处受敌。」
2.某动作出于自然而非做作。《文选。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二》:「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红楼梦》第二八回:「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3.不料,意想不到。《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牛浦眼瞪瞪的望著牛玉圃的脸说,不觉一脚蹉了个空,半截身子掉下塘去。」
《國語辭典》:也好  拼音:yě hǎo
1.表示虽然与自己的原意不同,但是还可以同意的助词。如:「这事他弃权了也好,免得又节外生枝。」《元曲选。冻苏秦。第三折》:「听知的张仪哥哥,做了秦邦右相,我去那里图个进身,便不然也好借些盘缠。」
2.表示在所列举的情况下,其结果都不改变。如:「读书也好,运动也好,都不可偏废。」《官场现形记》第三○回:「说强盗打劫也好,说盐枭打劫也好,横竖总在你贵境里出的抢案。」
《国语辞典》:无异议(无异议)  拼音:wú yì yì
1.不反对,不提不同的意见。如:「对于这项方案,众人无异议通过。」
2.没有反对或意见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