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四
守一,字不二,杭州景德灵隐寺住持小师,号法真禅师。元丰中,尝撰《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米芾、黄庭坚皆爱而书之。著有《律宗会元》三卷(存)、《终南家业》六卷(存)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2 【介绍】: 金宁海州人。丹阳顺化真人马钰之妻,与钰同师重阳王真人,诣金莲堂出家。世宗大定中居洛阳风仙姑洞,越八年,沐浴更衣,端坐而化,传为仙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茶陵州人,字一初,号希蘧。顺帝元统元年左榜进士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改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末乱,隐永新山中。明初力辞征辟,自称不二心老人。卒年七十余。有《云阳集》。
元诗选
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登李齐榜进士第二,其右榜第二人则余阙廷心也。授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母忧解职,退隐永新山中。明初,兵至永新,一初被伤,儒衣冠僵仆道左。俞千户子茂遣人舁归,辟正舍礼之,力辞徵辟,年七十馀卒。子茂为刻其遗稿曰《云阳先生集》十卷。弘治中,大学士东阳表其墓云:「族高祖希蘧先生,当元季之乱,慨然欲效一障以死而不可得,又以为委质事人,不可终负,盖见诸《王明妃诗》及《青阳集序》,自以不得如廷心为恨也。刘学士三吾谓其胸次廓然,为文不事剞劂,诗亦如之。虽在艰危,不忘忠爱。其与李公平、余廷心科名相埒,宜矣。」(附记:西崖跋《刘学士题辞》云:南京太仆少卿李公贞伯,致政归苏,得吾乡先生刘学士题辞,谓所载希蘧府君事甚备,录以见遗。其云:策试以南士故失魁,表谢代李齐为首,及应奉未上,过家拜庆。既还乡,用荐佥湖南宪,道梗不赴者,皆孤陋所未闻。若丁内外艰,在同知婺源之前,与旧所闻亲老就养者异。姑附其文,以备参考。比婺源汪宪副希颜为予购大字杜诗真迹四绝,乃为俞统制子所书者。府君寓苏颇久,其遗文盖未尽见,他日犹有可考云。弘治癸丑二月朔,诸孙东阳再拜书。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左榜进士第二人。应奉翰林文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有云阳集十卷
维基
李祁,字萧远,雍丘(今河南杞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师(安岳了悟)之嗣。曰灵源。字不二。凤阳薛氏子。神采颖秀。谒无际。授以无字话。久之有省。乐广安山水。结茅扁曰雪骨。方时太宗遣使纂修天下。及访仙释有显迹者。有司忽而不录。源作文自上之。中寓规讽。知州朱亨。恶其妄。奏之。取至京。下于理问状。甫及门。泊然脱化。上闻之叹曰。失此僧。朕无缘也。赐塔北门。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空源,字不二,广安人。明永乐中游蜀,至安居乡,闻铁炉山为陈希夷修炼之所,赏其幽秀,遂结草庵。寒暑一衲,静居数十年,足不出户。圆聪闵其独处无伴,遣弟子明愈侍之,因得不二之传,始改庵为龙兴寺,聚徒说法,缁锡渐盛。嘉靖时,县令胡国源,经其地,建坊表之,遗迹犹存。
邓履纯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邓履纯(1391年—?),字不二,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进士出身。湖广乡试第十四名。宣德五年(1430年)丁丑科会试第五十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五十一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8—1588 【介绍】: 明浙江山阴人,字子荩,号阳和。隆庆五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好读书,躬行实践。未第时即从王畿游,传良知之学。有《绍兴府志》、《云门志略》、《翰林诸书选粹》、《不二斋文选》。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元忭(1538~1588) 明代学者。字子荩,号阳和,又号不二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修撰,仕至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从师王畿,传良知学。卒后追谥文恭。著述有《会稽县志》《绍兴府志》《不二斋稿》等。游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鹤楼,万历十年冬奉使入湖广,作七古《雪霁登黄鹤楼》,表达了“但愿四海皆丰年,楼台歌舞人人欢”的美好愿望。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荩,绍兴山隆人。隆庆辛未赐进士第一,历官左谕德兼侍读,有《不二斋集》。
维基
张元忭(1538年—1588年),字子荩,号阳和,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民籍,明朝状元、政治人物。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至翰林侍读、左谕德,有明一代修史属翰苑诸臣,故称张太史。万历己卯,教席内书堂,取《中鉴录》谆谆诲之。卒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启初年,追谥文恭。
染净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无明法性之二法,不二一如之义门也。
【三藏法数】
无明之用为染,法性之用为净。无明、法性,体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则全法性而为无明,全起无明之用,以在缠心,变造诸法,念念住著,名之为染。悟则全无明而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离障心,应赴众缘,念念舍离,名之为净。然在缠,染心本具妙理,与净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在缠心者,缠即缠缚,谓众生心识为惑业之所缠缚也。离障心者,障即障碍,谓佛心想惑业净尽,离乎障碍也。)
真俗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别教,华严终教以上,真如随缘为诸法,诸法即真如也。是云真俗不二。然是就诸法之实法真如边,得言不二者。于诸法之当相,不得言真如,故非真不二。天台之圆教或真言之如,性具十界三千之诸法而为真如之诸法,是乃真不二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谛诠空,俗谛诠有,性空不乖相有,相有也不离性空,理事无碍,故不二。
修性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不二)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净秽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不二)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维摩经不二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默不二)
默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维摩居士,默然无言之入不二法门也。(参见:默然)
默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维摩居士,默然无言之入不二法门也。(参见:默然)
默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维摩会上显不二法门,三十一圣,各说不二之法相,文殊说无言无说,是为不二法门,维摩于最后默然无言。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言语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注曰:「肇曰: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亦有深浅。」世谓为维摩一默。
权实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明三乘权教即一乘实教之不二之理。法华文句三下曰:「若双照,则权即是实,实即是权,虽二而不二。」又见十不二门指要钞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权谓权谋,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实谓真实,即佛界圆乘之法也。盖法华已前,四时未会,权实不融。至法华开显九界七方便之权,即是佛界圆乘之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皆称秘妙,故云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七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藏通两教二乘为四,及藏通别三教菩萨共为七,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
修性不二门
【三藏法数】
修谓修治造作,即随缘变造之事也。性谓本有不改,即真如不变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观。今示全性起修,则诸行无作;全修在性,则一念圆成。是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互泯互融,故称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泯,绝也、亡也。论性,则修全在于性,性外无修,修泯亡也;论修,则性全在于修,修外无性,性泯亡也。融即圆融,性不碍修,修不碍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