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迷悟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悟之相虽异,其实性则一也,如清浊虽异,水性则一。往生舍因曰:「心性一味迷悟不二。」
止观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有空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恶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无善之实性,恶无恶之实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不二之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独一无二之法门。六祖坛经曰:「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案不二即无二。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不二不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二祇是不异。亦可言不二从性,不异从相。见辅行五之四。
不二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参见:不二)
【俗语佛源】
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元·方回《赠刊工程礼》诗:「镂金镌石切瑶琨,深入诗家不二门。」佛法中有无数「法门」。简单地说:「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李明权)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内外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己心法,名为内境。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然若论修观次第,必先观内心;若论机入不同,故须内外并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依报者,即身所依之国土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因果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因即从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说。始从人、天,终至等觉菩萨,皆名为因。唯妙觉佛,独称为果。良以九界众生,无明惑覆,实相之理未显,名因。唯妙觉佛,无明净尽,实相之理,究竟显发,随机应现,设化无方,乃名果也。十界迷悟虽殊,实相始终理一,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兼佛即名十界也。)
自他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自即自己,他谓他机,此就三法论也。佛法、众生法,皆名为他;唯己心法,名之为自。以由十界互具,则心、佛、众生各有生佛。若己生佛显,则与他佛、生佛同,俱为能化;唯他众生生佛,而为所化。故云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色心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證色与心不二之法门也。
【三藏法数】
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故称为色。虽有知觉之用,而无质碍可见,以能缘虑,名之为心。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见,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然以情见言之,色心二法有异。以理而论,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事理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不二)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两部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胎两部,理智一双之法门也。胎藏界为理性,金刚界为智用,而理为智之体,智为理之用,理智冥一,有如水波。因此两部一体不二也。在果智之妙用与法性之寂静,姑异法门而已。依两部不二之深秘,则胎藏为诠金刚之名。金刚为诠胎藏之名。其故以字虽是金刚界大日之种子,然以五字布于身之五处时,以字布于胎,是金刚诠胎藏之證也,又以字虽为胎藏界大日之种子,然大日经说字谓为胜作金刚轮。是胎藏诠金刚之證也。因此于胎藏界安金刚门,于金刚界安莲华门,又胎藏界之道场观,先观月轮于其上观莲华,金刚界之道场观,先观莲华,于其上观月轮。是即胎金非二,理智是一之意也。故东密于两部之外不立苏悉地之不二法也。见秘藏记钞一。
依正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受润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