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不详。排行三。武后时任奉宸府主簿,圣历中,曾与沈佺期等奉敕于东观修书。又曾任许州参军,与陈子昂有交游。事迹散见沈佺期《黄口赞序》,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序》、《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题李三书斋崇嗣》,《唐诗纪事》卷六。《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 【介绍】: 唐兖州瑕丘人,名洪,以字行。以对策擢第。七岁能文,结庐太行山下。累授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嵩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武则天时,为给事中,迁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中宗复位,改太常少卿,以修《武后实录》劳,封高平县子。未几,出为卫州刺史,以善政闻。官终太子宾客。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4 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西南)人。少以文章闻名,薛元超表荐之,对策高第。授永寿县尉,转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文辞雅美,时人谓之“河东三绝”。武后圣历中,进给事中。武后选天下文士撰《三教珠英》,彦伯与李峤居首。以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中宗神龙元年(705),迁太常少卿。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高平县子。未几,出为卫州刺史,转蒲州刺史。景龙三年(709),上《南郊赋》,文辞典美。四年,迁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右常侍、太子宾客。玄宗开元二年(714)卒。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诗纪事》卷九。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好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徐彦伯前集》10卷、《后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徐彦伯(?—714),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人。少以文辞知名,对策棹第,累转蒲州司兵参军,以文词雅美,与司户韦皓、司士李亘并称“河东三绝”。圣历中,自职方员外郎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历宗正卿、齐州刺史。中宗复位,改太常少卿,预修《武后实录》。后官至工部侍郎、大子宾客。有《徐彦伯前集》十卷、又《后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彦伯名洪。以字显。兖州瑕邱人。对策高第。累擢职方员外郎。奉迎中宗房州。既践位。进太常少卿。修武后实录。封高平县子。历卫州蒲州刺史。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开元二年卒。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彦伯)少以文章擅名……景龙三年,中宗亲拜南郊,彦伯作《南郊赋》以献,辞甚典美。……自晚年属文,好为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焉。
新唐书本传
时司户节皓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武后撰《三教珠英》,取文辞士,皆天下选,而彦伯、李峤居首。……晚为文稍强涩,然当时不及也。
唐诗纪事
中宗与修文馆学士宴乐赋诗,每命彦伯为之序,文彩华缛。……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鹓阁,龙门为虬户,金谷为铣溪,玉山为琼岳,竹马为筱骖、月兔为魄兔,进士效之,谓之“徐涩体”。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沈休文,古体亦托傅咸遗咏,错采镂金,端可宝。《唐书》称其典缛,可谓知言。虽谢风雅之清尘,亦修文之嚆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相州内黄人,字云卿。高宗上元二年进士。武则天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坐赃配流岭表。后召授起居郎,加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宴宫中。历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工诗,尤长七言,始定七律体制。诗与宋之问齐名,时号“沈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5 字云卿,排行三,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官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武周时为通事舍人,曾与修《三教珠英》。大足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次年,复迁给事中。四年坐贿入狱,旋获释。次年,中宗复辟,坐阿附张易之流驩州,越明年,遇赦北返。景龙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约当玄宗开元初。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于律体定型,其功尤伟,时称“苏(味道)李(峤)居前,沈宋比肩”(《新唐书·宋之问传》),而佺期之与七律形成较之问作用更大,为王维前唐代七律创作成就最著者。其所作,虽多奉和应制,而每能心与境会,自铸秀句。五律如《游少林寺》、《铜雀台》,或清丽警秀,或吞吐含芳;七律如《兴庆池侍宴应制》、《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均揽景阔远,词气飞动。凡此均承上官仪而转变,初见开宕起伏之工。又七律《龙池篇》、《独不见》,一气盘旋,含秀俊于古雅,最能见出七律由骈俪化歌行蜕出之步武。南贬中所作,更承四杰之绪,题材扩大,洗削铅华,如五律《过七盘岭》、《岭表逢寒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均通篇沉挚,清丽中见凄惋抑郁,下启张说,得盛唐先声。此外七古《入少密溪》整丽虽不脱初唐体格,而尽去浮词肤言,由即目之秀景,婉转以见清远之意,为当时仅见,预示王维《桃源行》一路格调。张说称:“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隋唐嘉话》卷下),可见当时声望之高。原集10卷,久佚,明王廷相辑为《沈詹事诗集》7卷。明以来各本多作2卷。宋人又著录5卷本,有抄本传世。注本有今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4联。
唐诗汇评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后荃历中累迁通事舍人,转考功员外郎,授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中宗景龙间,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佺期工诗,尤长于律体,与宋之问并称“沈宋”。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又有《沈詹事诗集》七卷,乃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神龙三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史论以为律诗体制定型代表诗家。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曾作《回波乐》词。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佺期。相州内黄人。第进士。神龙中历官太子詹事。开元初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云卿诗,其命意周委,如雪舞岩林,随形宛转,无象不得,其𣁎词丽则,如春在瑶池,气色照映,自含华态,可谓意象纵横、同锋姿媚者也。其拙语如田家,而殊深俊朗;其形器如木石,而更被华要。仰承贞观,弥见周留:俯待开元,先咀意旨。旷代高之,无以为过。置之往哲之中,岂但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者耶!
《沈诗评》
沈诗五言宛丽,迥出一时。
《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排律用韵稳妥,事不傍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摩诘似之,而才小不逮。少陵强力宏蓄,开合排荡,然不无利钝。馀子纷纷,未易悉数也。
诗镜总论
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所以为美。苏、李法有馀闲,材之不逮远矣。
《诗源辨体》
初唐七言古,自王、卢、骆再进而为沈、宋二公,宋、沈调虽渐纯,语虽渐畅,而旧习未除。……然析而论之,沈气为促,宋实胜之。
《诗源辨体》
七言古,沈如“水晶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燕姬彩帐芙蓉色,秦子金炉兰麝香”、“灯华灼灿九衢映、香气氤氲百和然”、“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让镜台”、“玳瑁筵中别作春,琅玕窗里翻成昼”等句,偶偭极工,语皆富丽,与王、卢、骆相类者也。
《诗源辨体》
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或问:以入录观沈宋五言律,制作实工,而后人独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虽人止数篇,然化机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虽工,而化机尚浅,此升堂、入室之分也。
《唐律消夏录》
沈、宋工力悉敌,确是对手。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简,然闲情别绪,句剪字裁,已极文人之致。若沈虽沉切处时有轩豁,宋虽显露处更觉粘滞,此则两人心地中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古称沈为靡丽,今观之,乃见朴厚耳。……然朴厚自是初唐风气,不足矜,当取其厚中带动,朴而特警者。如《芳树》、《和赵麟台元志春情》、《叹狱中无燕》、《和元万顷临池玩月》,最其振拔。
《载酒园诗话又编》
长律至沈而工,较杜、宋实为严整。然唯“卢家少妇”篇首尾温丽,馀亦中联警耳。结语多平熟,易开人浅率一路,若从此入手,恐不高。
围炉诗话
沈、宋诸公七律之高华典重,以应制故,然非诸诗皆然,而可立为初唐之体也?
《唐诗英华》
七律肇自唐初,工于沈、宋,浸淫渐盛,率务高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先生曰:沈、宋上接六代,下开盛唐,进绮丽而益工,运便妍而极秀。音韵吐含,温婉不迫;姿态流媚,生溢行间。王、岑由此准绳,钱、刘亦共嗣续。唐代正音,端在是尔。济南止拔华亮,不录尖新,所谓崇雅味于生致者欤?
《石州诗话》
沈、宋律句匀整,格自不高。杼山目以“射雕手”,当指字句精巧胜人耳。
《石州诗话》
沈、宋应制诸作,精丽不待言,而尤在运以流宕之气。此元自六朝风度变来,所以非后来试帖所能几及也。
三唐诗品
其源亦出谢、沈,植骨清隐,舒芬华秀,在考功之亚,名并当时。律体特取风神,开盛唐之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6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裴琰之子。举明经第。累擢监察御史。时崔湜、郑愔典吏部,坐奸赃,诏漼按讯,而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为阿右,漼执正其罪,天下称之。累进中书舍人。睿宗命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甚,役不止,漼上书力谏。玄宗开元五年,为吏部侍郎,甄拔士为多。历迁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官终太子宾客。卒谥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66—736 一作裴璀,误。排行三,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应大礼举,授陈留县主簿。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执法严明,为时所称。进中书舍人。寻转兵部侍郎。玄宗开元五年(717),迁吏部侍郎,典选数年,多所甄拔。迁尚书左丞,再转黄门侍郎、御史大夫。张说荐之,拜礼部尚书,改太子宾客。二十四年卒,年70余岁,赠礼部尚书,谥曰懿。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全唐诗》存应制诗4首,间有工巧精丽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漼。绛州闻喜人。初以养不仕。后应大礼举。累官兵部侍郎。开元中擢吏部尚书。改太子宾客。二十四年卒。年七十馀。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48 【介绍】: 唐僧。东莱人,俗姓辛。中宗时得度。游西域、天竺历七十余国,前后十八年,于玄宗开元七年返回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玄宗赐号慈慜三藏。住洛阳罔极寺。平生勤修净土业,撰有《往生净土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东莱辛氏。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乃慕义净三藏之为人。于是而游西域焉。始泛舶三载。遍历东南海中诸国。达中印土。礼谒圣迹。访求梵夹。咨禀善知识。十有三载。莫不皆以净土为真归。弥陀为良导也。承兹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又涉四载。至北印土健驮罗国。东北大山。尽七日夕断食。扣头毕命。誓祷观音现相。俄而空中紫金色。身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右手摩顶。而告日曰。汝当劝令众生。念佛诵经。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到彼国已。见佛及我。所得利益。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困甚。闻法强壮。即踰葱岭。过流沙凡十有八年。达于京师。开元七年也。贡佛真容梵夹等。诏赐号慈悯三藏。又著往生净土集。行世且兴渠为五辛之一。而东土之明律者多不能识。或以为芸薹葫荽阿魏等。乃于净土集中。具书之。以晓将来云。五辛此土惟四。兴渠者讹梵也。华云形具。根如细蔓菁而白。其气如蒜。日尝于于阇国见之。馀国亦无有。维时方冬。枝叶已尽。独留其根。以待食用。日言其根之状。殊。详而枝叶则莫之详也。天宝七年卒。年六十九。塔白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日。俗姓辛氏。东莱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躬诣竺乾。心恒羡慕。日遂誓游西域。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东南海中诸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经过略遍乃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一十三年。咨禀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独影孤征。雪岭胡乡又涉四载。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复合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奉事阿弥陀佛。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日遂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强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馀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慜三藏。生常勤修净土之业。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馀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日亲见为验欤。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报龄六十九。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馀姚休光寺释真法师。金华人也。俗姓王氏。真𩭤丱辞家童蒙悟道。发大精进坚持戒地。一门之中数人缁服。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八部经理宛在掌中。三乘法源尽于度内。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二公常相谓曰。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与之齐驱。未可同日。以其八年终于寺。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洪元慎书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全唐诗》存诗8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殷墦《丹职集》
(融诗)清幽语奇,颇多剪刻。
新唐书·刘晏传
(包)佶……父融,集贤院学土,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唐诗纪事
润州延陵有包融、储光羲,曲阿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截,句容有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集》。
唐才子传
(包)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苟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玄宗开元进士。后流落不偶,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少与王维友善。工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三,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杜绾榜进士。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之作,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为友。中进士后未得官,约于开元十三年岁末即离京归汝坟(今河南汝阳、汝州间)别业,以渔樵自终。其间与王翰恣为欢畅。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一。祖咏作诗最重经营意境,名篇《终南望余雪》仅二韵即意尽而止。殷璠评其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河岳英灵集》卷下),芮挺章《国秀集》选其诗5首,均见盛唐诗坛对祖咏之重视。《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4。
唐诗汇评
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王维为济州司仓参军,与唱和。后因仕途失意,移居汝坟。王翰为汝州长史、仙州别驾,与当地名士游赏,祖咏常在座。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后被眨,其事未详。与王维、储光羲、卢象、立为友善。有《祖味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五
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咏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至如“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亦可称为才子也。
《唐诗品》
殷璠评祖诗“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此当未知祖诗者也。唐自天宝以后,极工锁尾而略于发端,务谐声偶而劣于递送,祖诗殊脱此病。若谓苦思得之,则声响结滞,安得音调谐协乃尔?祖病乃在古风《观古意》一篇,叠韵偏侧,命意芜浅,殊少风云之气。其在开元之间,品望雌矣。
《诗源辨体》
祖咏诗甚少,五言古仅数篇,俱不为工。五言律,声调既高,语亦甚丽。七言“燕台一去”一篇,实为于鳞诸子鼻祖。
《载酒园诗话又编》
咏与卢象,稍有悲凉之感,然亦不激不伤。卢情深,祖尤骨秀。
《唐七律诗钞》
祖咏诸公,篇什不多,自是盛唐正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崔神庆子。玄宗开元中,累迁主客员外郎,历怀州刺史,官至太子左庶子。与兄中书舍人崔琳、弟光禄卿崔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崔神庆之子。玄宗开元中,历仕主客员外郎、怀州刺史、太子詹事、太子左庶子。与兄中书舍人琳、弟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人号曰“三戟崔家”。生平散见新、旧《唐书·崔神庆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一三。《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排行第三。玄宗开元十四年,官左拾遗。后贬为赣县尉。能诗,与孟浩然、储光羲友善。二人称其为才子,并贻诗伤其远谪。后不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排行三。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官左拾遗。约十六年被贬为赣县尉。孟浩然有《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储光羲有《贻袁三拾遗谪作》诗,均呼其为“才子”,伤其远谪。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四、《唐诗纪事》卷二〇。《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约749 【介绍】: 唐虔州人,一说荆南人,字孝通。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官终著作郎。工诗,其诗善写方外之情。后弃官归隐江东别业,王维有诗送之。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2?—755? 字孝通,一作季通。排行三。荆南(今湖北荆州)人,一说为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宜寿县尉、集贤院待制、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以名位不达,挂冠归隐。曾与张九龄、王维、李颀、储光羲、卢象、韦应物等交游酬唱。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艺文志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二。其诗工于描绘幽寂之景,抒写方外之情,殷璠评为“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河岳英灵集》)。《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綦毋潜(692?-755?),字孝通,庋州(今江西赣县)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为校书郎。天宝初,弃官归乡。复入为右拾遗,天宝末,为著作郎。寻卒。潜与张九龄、储光羲、卢象、韦应物友善,与李颀、王维唱酬尤多。有《綦毋潜诗》一卷。《全唐诗》编为一卷。

作品评论

王维《别綦毋潜》
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休。
河岳英灵集
潜诗屹崒峭倩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唐诗纪事
綦毋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己独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如"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以外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潜诗摘其隽句,觉花影零乱。
《载酒园诗话又编》
綦毋潜似觉风气稍别,如“石路在峰心”,非诸公所能道,大似王昌龄句法。
《诗学渊源》
诗中近体,间入齐梁,清雅峻洁,绝类晋宋人语。盛唐以后拟齐梁者,当以此为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梁、宋间。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历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新、旧《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唐殷璠谓“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高适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早年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礼起,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彭、蜀二州刺史。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适字达夫。沧洲渤海人。举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元宗西狩。适閒道及帝于河池。迁御史。擢谏议大夫。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旧唐书·高适传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吴礼部诗话
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诗镜总论
高达夫调响而急。
诗薮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唐诗归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
《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按指唐诗归
中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
《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此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
《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余意亦终有别。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原诗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鸿诗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
养一斋诗话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一瓢诗话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
《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
石洲诗话
高常侍与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曾从萧颖士学。玄宗时应进士试,屡下第。至天宝十三载,方登进士第。历微官,遂浪迹江湖,不知所终。有诗名,与钱起、刘长卿友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三。尝从萧颖士学。玄宗时累试不第,“十年失路”(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至天宝十三载(754),始进士及第。尝任侍御史,至江南巡灾。后浪迹江湖,不知所终。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七。邬载有诗名,与钱起、刘长卿友善,钱、刘均有诗惋叹邬载怀才不遇之遭际。《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玄宗开元进士擢第。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郎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己心向唐室。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王维奉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与王维、杜甫友善。晚年客居荆州,约卒于代宗大历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十一载,任大理司直。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肃宗乾元二年(759)授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传》、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据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开元十九年登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令。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大历初,滞居江陵,卒。《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皂达,因著《古兴》诗云:“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道在君不举,功成嗟何及!”怨愤颇深。至如“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又“孟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可谓旷代之佳句。
唐才子传
据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
《历代五言诗评选》
水部骨鲠有气魄,诗遒劲雄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则雨矣。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𧦪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𧦪等。同受五部灌顶。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馀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肃宗厌代。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馀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绦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群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匹。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䌽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敕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勖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嘱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馀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馀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茶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尝因岁旱。敕空祈雨。空曰。过某日可祷之。或强得之其暴可怪。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捔法。同在便殿。空时时反手搔背。罗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华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一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子。念咒掷之。当其自立于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则雨至矣。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生荣死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嗣其法位慧朗师也。御史大夫严郢为碑。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传教令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自后岐分派别。咸曰。传瑜伽大教。多则多矣。而少验者何。亦犹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凰皇已降生庶鸟矣。欲无变革。其可得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𧦬等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弥厚。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馀。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同在便殿。罗时时反手搔背。空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报。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又一日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尝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