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华伦泰节(华伦泰节)  拼音:huá lún tài jié
华伦泰为三世纪时罗马基督教的殉教者,亦是情人的护卫者,于西元二六九年二月十四日遭受迫害而死,后以此日为宗教节日,中世纪时始对所钟情的人赠礼物或递情书。也称为「情人节」、「圣瓦伦丁节」。
《国语辞典》: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  拼音:sī duō gé xué pài
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的一派。盛行于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前三世纪间,由芝诺(Zeno)创始。混合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思想,将哲学分成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以伦理学为重心。主张德性高过一切,必须克己禁欲。
《国语辞典》:薰穴求君  拼音:xūn xuè qiú jūn
本指战国时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往丹穴不肯继任国君,越人以艾薰丹穴,王子搜乃被迫出穴登位的故事。见《庄子。让王》。后比喻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情。
分类:三世王子
《国语辞典》:大流士  拼音:dà liú shì
古波斯王。共有三世:(1)一世(西元前558~前486),削平内乱,国势日强。曾征服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及印度的一部分。又两次出兵希腊。(2)二世(西元前?~前404),弑兄即位,愚暗无闻。(3)三世(西元前?~前330)时,亚历山大东征,起兵接战,大败,被部下所杀。波斯灭亡。也译作「达理阿」。
《国语辞典》:广绣(广绣)  拼音:guǎng xiù
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刺绣品而言。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比苏绣工整,却不如苏绣自然。也称为「粤绣」。
《漢語大詞典》:祛卢文字(佉盧文字)
古代 印度 的一种文字。横书左行。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四、五世纪盛行于 印度半岛 西北部,后因受梵书排挤逐渐绝迹。我国古代在 新疆 的 于阗 鄯善 一带也曾使用。佛教传说为 佉卢蝨吒 所创。 陈世宜 《寒夜与楚伧秋心共饮》诗:“ 佉卢 文字蟹行书, 香山 诗集 鸡林 读。”
《漢語大詞典》:三世执戟(三世執戟)
汉 之 扬雄 于 成帝 、 哀帝 、 平帝 三世为郎官,故称。 明 高启 《将进酒》诗:“君不见 扬子云 ,三世执戟徒工文。”
十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过去世说过去世。二、过去世说未来世。三、过去世说现在世。四、未来世说过去世。五、未来世说现在世。六、未来世说无尽(于未来说未来亦曰未来无尽)。七、现在世说过去世。八、现在世说未来世。九、现在世说平等。十、现在说三世即一念,说见华严经五十三。
十说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一、道理三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于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现在之法,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为未来。即于现在一刹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过去,由生死智观未来,由他心智观现在之境。非实之三世,乃心识所变现在刹那之相分也。三、唯识三世。过未之法,非有实体,由妄情而显现过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实皆为现在法之相分,而唯识所变也。神通三世者就于悟心,唯识三世者就于迷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谓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即道理,神通,唯识之三世是也。
三世假实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勿论。小乘如大众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谓三世之法历然实有,若为无法,则对于过去未来无可起谓为过去谓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三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说。有为之诸法,由未来来于现世时,舍未来之类而得现在之类,由现在迁于过去时,舍现在之类而得过去之类。三世之类虽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破金器而制馀物,长短方圆之形虽异,而金体不异。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说。三世有各别之相,有为之诸法在于未来时,正合未来之法,故虽名未来而非离过去现在之相,来于现在时正合现在,故虽名现在之法,而非离过去未来之相,入于过去时正合过去之相,故虽名过去之相,而非离未来现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于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说。未来为未作用之位,现在为正作用之位,过去为已作用之位。有为之诸法迁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则名未来,在正作用之位,则名现在,在已作用之位则名过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算盘之珠置千一之位,则名为一,置于十之位,则名为十,置于百之位,则名为百。名与作用虽异,体则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觉天尊者之说。待者待望之义,彼此望合。望前于后,为过去,望后于前为未来,望中于前后之为现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譬如一女,对于母,则为女,对于女,则为母,对于夫,则为妻也。已上四师称为婆沙之四评家。此四说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说作用而立之义,斯为最善。说详婆沙论七十七,俱舍论二十,颂疏一。
三世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刹那生灭者,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现在心不暂停,故不可得。是谓之三世心不可得。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参见:三世不可得)
三世不可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三世之诸法,不可得一实体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实在的体质的意思。维摩经说:「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世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此即佛经所云三世诸佛也。
三世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过现未迁流谓为世,彼此间隔谓为间。有为法之别名也。一切有为法分类为三种:一、五阴世间,又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也,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各为五阴世间。二、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为众生者,上自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三、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者,是五阴中假立于色阴之上者。要之第一为实法,第二第三为假法,假法之中,分正报之内身与依报之外器。说见智度论四十七,止观五。【又】一、器世间,即国土世间。举释迦如来所化之境。二、众生世间。举释迦如来所化之机类。三、智正觉世间。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此三世间于如来教化上立之。说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即假五阴和合之名而有的众生,亦即众生的正报;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即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众生的依报;五阴世间又名五众世间,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识,亦即构成依正二报的要素。
【佛学次第统编】
或有分为三世间者,谓一切有为法,有三种分类:
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也。
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众生,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
三、国土世间 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