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三寸丁谷树皮(三寸丁谷树皮)  拼音:sān cùn dīng gǔ shù pí
(谚语)比喻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崇祯本金瓶梅》第一回:「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蕤,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糙,头脸窄狭故也。」
《国语辞典》:查士丁尼法典  拼音:zhā shì dīng ní fǎ diǎn
西元五二八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命法学家特里波尼(Tribonian)等编纂的汇编式法典,于西元五三四年完成。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权威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以及作为法律学生学习法学的入门教材等。该法奠定了后世民法的基础,为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又称为「民法大全」。
《国语辞典》:查士丁尼一世  拼音:zhā shì dīng ní yī shì
人名。(西元483~565)东罗马皇帝,西元五二七年即位。励精图治,征服汪达尔、东哥德诸族,兼并义大利、阿非利加。命学者编纂罗马法典,并提倡文艺、美术。
《国语辞典》:丁对丁,铁对铁(丁对丁,铁对铁)  拼音:dīng duì dīng,tiě duì tiě
丁,是钉的假借字。全句指半斤八两、针锋相对。《醒世姻缘传》第九五回:「咱两得起丁对丁、铁对铁的;张飞胡敬德剃了胡子,都不是善的儿。」
《国语辞典》:未识一丁(未识一丁)  拼音:wèi shì yī dīng
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明史。卷一八○。王瑞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国语辞典》:成丁礼(成丁礼)  拼音:chéng dīng lǐ
旧时少年迈入成年阶段时举行的仪式。仪式中通常会对少年的智力及体力进行考验,以通过考验做为进入成年的象徵。
《国语辞典》:不丁点(不丁点)  拼音:bù dīng diǎn
北平方言:(1)非常小。如:「你才不丁点,懂啥事?」也作「不点儿」。(2)很少。如:「只准备不丁点的食物。」也作「不点儿」。
分类:北平平方
《国语辞典》:奥斯丁(奥斯丁)  拼音:ào sī dīng
Alfred Austin
人名。(西元1835~1913)英国诗人兼小说家,普法之战时为从军记者,西元一八八三年,任国民评论主笔,一八九六年继丁尼生为桂冠诗人。著有《人类之悲剧》等。
《国语辞典》:葛巴丁  拼音:gé bā dīng
一种布料。为英语gabardine的音译。葛巴丁是密织的毛、绵或人造丝的防水布料,表面有斜纹,可做雨衣、礼服等。也译作「轧别丁」、「甲巴甸」、「甲别丁」。
《国语辞典》:丁丁糖  拼音:dīng dīng táng
一种麦芽糖。因卖糖的小贩用小铁锤凿糖时,铁片会发出丁丁的声音,故称为「丁丁糖」。又因糖面上撒有芝麻,故也称为「麻糖」。
《国语辞典》:丁祭肉  拼音:dīng jì ròu
丁祭的胙肉。《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
分类:胙肉
《国语辞典》:丁甲山  拼音:dīng jiǎ shān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丁甲山山寇周明、周亮冒梁山宋江名,强抢太平庄陈员外之女。适李逵、燕青回山,路经太平庄借宿,知其事,李逵怒责宋江,宋江率众至太平庄,令陈辨认,始知原委。李大惭,随宋江回山,负荆请罪。宋江令李擒冒名者赎罪。燕青助李擒丁甲山小盗草上飞,查出真情,入山杀死二周,救回陈女而结束此剧。
《国语辞典》:丁口册(丁口册)  拼音:dīng kǒu cè
旧时记载户口的名册,如今之户口名簿。
《国语辞典》:丁肇中  拼音:dīng zhào zhōng
人名。(西元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美国出生,回台湾接受中学教育,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西元一九六二年取得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一九七六年和独立做出同一发现的美国物理学家芮契特(Richter,Burton)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国语辞典》:丁字带(丁字带)  拼音:dīng zì dài
一种主要用来包扎病人腰部及外阴部伤口的敷料,形如丁字或T型,也可由一般绷带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