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涓(無涓)
汉 女官名。为十四等女官中之最下一等。汉书·外戚传序:“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颜师古 注:“涓,絜也。无涓,言无所不絜也。”
《國語辭典》:等等  拼音:děng děng
1.列举时的删略词。如:「桌上有纸、笔墨、砚等等文具。」
2.等候片刻。即等一下、等一会。如:「等等我行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我先去,你在此等等。」
《漢語大詞典》:下资(下資)
唐 制,酬赏功勋的最低一等。新唐书·百官志一:“凡酬功之等……五品以上子孙,上柱国、柱国子,勋官六品以下,曰下资。”
分類:功勋一等
《国语辞典》:末等  拼音:mò děng
等级中的最后一等。指低级、劣等。如:「他的业绩总是排名末等。」《宋史。卷三九五。列传。楼钥》:「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
《漢語大詞典》:攀凤(攀鳳)
比喻结交比自己高一等的人。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宴》:“此生委係乘龙,属官礼当攀凤。”
《國語辭典》:爵弁  拼音:jué biàn
一种古代的礼冠。次冕一等,形制如冕而无旒。《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汉。郑玄。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礼记。檀弓上》:「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纯衣。」
《漢語大詞典》:上甲
(1).阴历每月上旬之甲日。《穀梁传·哀公元年》:“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繫牲。”汉书·天文志:“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
(2).科举时代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也称一甲。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太宗 即位, 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金史·选举志二:“凡武举, 泰和 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三名迁忠翊校尉。” 清 方苞 《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今吏部侍郎 叔琳 已登上甲。”
《漢語大詞典》:赤畿
即畿县,也称次赤县。 唐 代县分七等,畿县比京都所治的赤县次一等。旧唐书·德宗纪上:“癸丑,詔以 梁州 为 兴元府 , 南郑县 为赤畿。”按, 宋 王溥 唐会要·州县分望道:“新升次赤县: 江陵府 江陵县 , 贞元 元年九月升为畿县。 兴元府 南郑县 , 兴元 元年六月升。”参见“ 赤县 ”。
《國語辭典》:赤县(赤縣)  拼音:chì xiàn
赤县神州的简称。参见「赤县神州」条。南朝梁。江淹〈游黄檗山〉诗:「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分類:赤县京都
《漢語大詞典》:末甲
(1).前锋部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吾末甲劲,本甲不断。”
(2).科举制度,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宋史·宗泽传:“﹝ 泽 ﹞登 元祐 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寘末甲。”
《漢語大詞典》:游廪食粟(遊廪食粟)
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取得廪生名义,享受国家发给的廪膳补助生活。 清 陆云标 《庚申年陈墓镇记略》:“ 陈骏台 係乙酉科经魁 陈竺生 之子,现已游廪食粟。”
《國語辭典》:同等学力(同等學力)  拼音:tóng děng xué lì
一般是指升学或认定资格时,对于未完成前一级之完整学习并取得毕业證书者,以其他学习或證书替代,视同具有同等学力。如教育部订有「入学大学同等学力认定标准」。
《国语辞典》:登上甲  拼音:dēng shàng jiǎ
上甲,科举考试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登上甲」指中进士。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饮御酒插宫花,那其间占鳌头,占鳌头登上甲。」
《国语辞典》:二等国(二等国)  拼音:èr děng guó
在国际上地位次于一等国的国家。其派遣驻外公使时,仅得用全权公使,或代办公使的名义。
《国语辞典》:矮人一截  拼音:ǎi rén yī jié
比别人低一等。如:「他是个很没有自信的人,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
分类:一等
《国语辞典》:矮了半截  拼音:ǎi le bàn jié
低矮了一大段。比喻比不上别人,低人一等。《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如今见庐慕韩如此钦服他,又见他议论的实在不错,自己实在不及他,气燄亦登时矮了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