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些儿(些兒)  拼音:xiē ér
1.片刻、一会儿。《董西厢》卷五:「些儿来迟,已成不救,定应一命见阎王。」
2.一点儿。宋。姜夔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忺〉词:「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閒事莫萦牵。」
《國語辭典》:霎时(霎時)  拼音:shà shí
极短的时间。《西游记》第三回:「霎时收了法像,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儿,藏在耳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去寻一个小闲来,拿银子去,霎时一乘轿抬到下处。」也作「霎时间」。
《國語辭典》:顷之(頃之)  拼音:qǐng zhī
不久、短时间。《战国策。燕策三》:「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國語辭典》:俄然  拼音:é rán
片刻、一下子。《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
《國語辭典》:片刻  拼音:piàn kè
一会儿,指极短的时间。明。徐渭〈次夕降抟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复起烧竹照之八十韵〉:「终宵有许垂鹅伏,片刻应能没马啼。」《红楼梦》第一六回:「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閒暇之工。」
《國語辭典》:回来(回來)  拼音:huí lai
1.回到原处。《儒林外史》第一回:「不在家了。从清早晨牵牛出去饮水,尚未回来。」
2.稍待、等一会儿。《负曝闲谈》第一○回:「三哥,回来咱们吃了饭,到天桥去出一个辔头看。」
《國語辭典》:少焉  拼音:shǎo yān
过一会儿。宋。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分類:一会儿
《國語辭典》:说话(說話)  拼音:shuō huà
1.发言、讲话。《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虽然官员多,气魄大,但是我老头子说话,他也还信我一两句。」《红楼梦》第三回:「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2.言辞。《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介溪公最听他的说话,凡疑难大事,必须与他商量。」
3.一种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说唱艺术,以讲说历史故事为主。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4.指责。如:「像这种事,你做得再好,还是会有人说话。」
5.事情。《金瓶梅》第八七回:「因和俺姐夫有些说话,大娘知道了,先打发了春梅小大姐,然后打了俺姐夫一顿,赶出往家去了。」《警世通言。卷一二。范鳅儿双镜重圆》:「这是绍兴元年冬十二月内的说话。到绍兴二年春正月,韩公将建州城攻破。」
6.比喻时间极短。如:「请你等一会,他只稍说话间就会回来。」
7.以往国民小学国语科教学项目之一。如:「今天我们有说话课。」
《国语辞典》:少懈  拼音:shǎo xiè
稍微松懈一下,过一会儿。《聊斋志异。卷一。画皮》:「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
《國語辭典》:为间(為間)  拼音:wéi jiàn
一会儿,过了一下。《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汉。赵岐。注:「间者,有顷之间也。」《聊斋志异。卷八。梦狼》:「甲读之变色,为间曰:『此幻梦之适符耳,何足怪。』」
《国语辞典》:不多时(不多时)  拼音:bù duō shí
一会儿,过不了多久的时间。《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不多时,墓上土开,跳出一个人来,狱子厮赶著了自去。」《红楼梦》第一四回:「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也作「没多时」。
《國語辭典》:稍息  拼音:shāo xí
一种军事或体操稍作休息的动作。双脚约与肩同宽,两手交置于背后腰间,为站立休息的姿势。
《國語辭典》:少停  拼音:shǎo tíng
等一下,过一会儿。《水浒传》第一七回:「先取两角酒来吃,借些米来做饭,有肉安排些个,少停一发算钱还你。」《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少停见了公子,这话不必提起了。」
分類:一会儿
《漢語大詞典》:些时(些時)
片刻,一会儿。 宋 毛滂 《蝶恋花·送茶》词:“醉色轻鬆留不可,清风停待些时过。” 明 冯梦龙 山歌·比《劝郎歌》:“奴愿团圞到白头,不作些时别。” 清 纳兰性德 《一斛珠·元夜月蚀》词:“天公毕竟风流絶,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漢語大詞典》:顷时(頃時)
(1).一段时间;一会儿。艺文类聚卷七一引 晋 曹毗 《杜兰香别传》:“﹝ 张硕 ﹞遥往造 香 ( 杜兰香 ),见 香 悲喜, 香 亦有悦色,言语顷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 尹师鲁 ﹞与 炎 谈论顷时,遂隐几而卒。”
(2).昔时,以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吴兴 守 滕子京 ,席上见小妓 兠娘 , 子京 赏其佳色。后十年,再见於 京口 ,絶非顷时之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