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2,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梵轮
二手
独吞
一人敌
旁坐
一抄
乡大夫
移并
牌头
连击
推拥
车灯
光身
收孥
乡正
《漢語大詞典》:梵轮(梵輪)
指佛所说法。谓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犹如车轮,故称。也称法轮。大智度论卷二五:“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故名梵轮。”大智度论卷五:“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赉柏刹柱并铜万斤启》:“九牧贡金,千寻挺树,永曜梵轮,方兴寳塔。”
《國語辭典》:二手  拼音:èr shǒu
助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幸得带来的家人曾贵,和一个钦差大臣带来的二手厨子认得。」
《國語辭典》:独吞(獨吞)  拼音:dú tūn
利益为一人所占有。如:「这些钱是大家辛苦赚来的,你可别存有独吞的念头,不然大家都不会原谅你的。」《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列传。范睢》:「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
《漢語大詞典》:一人敌(一人敵)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國語辭典》:旁坐  拼音:páng zuò
旧时一人犯罪而连带处罚他的亲戚朋友。《新唐书。卷一三二。蒋乂传》:「故罪止锜及子息,无旁坐者。」也作「连坐」。
《漢語大詞典》:旁座
指邻座的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诗词事略:“忽闻岧嶤间有连声长歌,了不成词调。不觉问其旁座,有应之者曰:‘此所谓鸡人唱晓也。’”一本作“ 旁坐 ”。
分類:
《漢語大詞典》:一抄
(1).古以十撮为一抄。亦泛指一握,一把。孙子算经卷上:“量之所起起於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不则这般白吃你的,与你一抄碎金子,与你做酒钱。”
(2). 西夏 以随军杂役一人为一抄。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子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
(3).把两手往衣底或袖筒里一插。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又见他转过脸去两隻手往短袄底下一抄。”
《國語辭典》:乡大夫(鄉大夫)  拼音:xiāng dà fū
职官名。周朝时掌管一乡的政教禁令的长官。也称为「乡正」。
《漢語大詞典》:移并
移他职并于一人。韩非子·扬权:“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外,谓百官之政也,欲令官政不失,则每官置一人焉……故一人则安而不恣,岂有移易并兼之事。”
分類:一人
《國語辭典》:牌头(牌頭)  拼音:pái tóu
1.公人的头目叫做「牌头」。《水浒传》第九回:「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一》:「凡保甲之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
2.名衔。如:「就靠他那有名无实的牌头,事情仍无法解决。」
3.衙门役卒。《水浒传》第二回:「牌头与教头王进说道:『如今高殿帅新来上任,点你不著。』」也作「牌军」、「牌子」。
《國語辭典》:连击(連擊)  拼音:lián jí
1.连续打击。如:「他出拳迅速精确,几次连击,拳拳正中对方的要害。」
2.排球赛中一种犯规的行为。球员以身体任何部位触球,在未经他人接触之前,该球员又再次触球。
《漢語大詞典》:推拥(推擁)
由多人将某一人推之向前。《金瓶梅词话》第九四回:“众军牢不一时,推拥他到根前跪下。”
分類:一人向前
《國語辭典》:车灯(車燈)  拼音:chē dēng
1.装配在车上的灯。有照明、示警等功能。
2.一种流行于西南各省的民间曲艺。由二至五人演出,边歌边舞,旁边有帮腔助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用锣、鼓、二胡、四胡等伴奏。多在节庆、庙会时演出。
《漢語大詞典》:光身
(1).孤单一人。多指无配偶、无家庭的人。 鲁迅 《彷徨·祝福》:“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 沈从文 《新与旧》:“ 战兵 年纪正二十四岁,还是个光身汉子。”
(2).空身。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前面 宝山路 无法通行,只有从后门出去,还可想法。于是大家胡乱吃了一些早饭,便光身走出后门。”
(3).裸体。
《漢語大詞典》:收孥
亦作“ 收帑 ”。 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贞 索隐:“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贫者,则纠举而收録其妻子,没为官奴婢。”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 紂 为炮烙之刑,而 秦 有收帑之法。”后汉书·杨终传:“ 太宗 至仁,除去收孥。”
《漢語大詞典》:乡正(鄉正)
(1).乡大夫。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 杜预 注:“乡正,乡大夫。”逸周书·大匡:“赋洒其币,乡正保贷。” 朱右曾 校释:“乡正,乡大夫也。春秋传曰:使四乡正敬享。保而后贷,防姦欺也。”参见“ 乡大夫 ”。
(2). 隋 唐 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隋书·李德林传:“ 威 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旧唐书·高士廉传:“ 竇轨 之镇 益州 也,闻而召见( 朱桃椎 ),遗以衣服,逼为乡正。”
(3).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枯杨生花》:“我又不是 沧海 底乡正,不一定就能认识她。”
《國語辭典》:乡大夫(鄉大夫)  拼音:xiāng dà fū
职官名。周朝时掌管一乡的政教禁令的长官。也称为「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