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刘宽
 
政成蒲鞭
 
施鞭蒲
 
示耻蒲鞭
 
蒲岂非鞭
  
蒲鞭悬
 
蒲鞭示辱
 
相关人物
刘宽(字文饶)


《东观汉记》卷十三〈刘宽传〉~474~
刘宽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后汉书》卷二十五《刘宽传》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再迁,出为东海相。延熹八年,徵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简释

蒲鞭:咏官吏实施仁政。宋陆游《江东韩曹唏道寄杨庭秀所赠》:“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钱流仓粟红。“


例句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

推诚废钩距,示耻用蒲鞭。 白居易 七年春题府厅

龚遂刘宽同煦妪,张飞关羽太驱驰。 贯休 贺郑使君

庾亮风流澹,刘宽政事超。 贯休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

典故
宠辱惊

相关人物
老子


《老子·道经·十三章》~48~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栖逸〉~654~
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冥,何以过此?」
典故
一市人皆笑
 
出胯下
 
忍辱胯下
 
淮阴胯
 
笑韩信
  
胯下辱

相关人物
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60~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裤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典故 
寿夭荣辱在天
 
富贵功名皆由命


《论语注疏·颜渊》~06~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典故
三人出眢井
 
后主入井
 
荒宫馀辱井
 
龙沉古井

相关人物
陈叔宝


《南史》卷十〈陈本纪下·后主〉~308~
庚午,贺若弼攻陷南徐州。辛未,韩擒又陷南豫州。隋军南北道并进。辛巳,贺若弼进军钟山,顿白土冈之东南,众军败绩。弼乘胜进军宫城,烧北掖门。是时,韩擒率众自新林至石子冈,镇东大将军任忠出降擒,仍引擒经朱雀航趣宫城,自南掖门入。城内文武百司皆遁出,唯尚书仆射袁宪、后閤舍人夏侯公韵侍侧。宪劝端坐殿上,正色以待之。后主曰:「锋刃之下,未可及当,吾自有计。」乃逃于井。二人苦谏不从,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沈后居处如常。太子深年十五,闭閤而坐,舍人孔伯鱼侍焉。戍士叩閤而入,深安坐劳之曰:「戎旅在涂,不至劳也。」既而军人窥井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
典故
屈淮阴
 
淮笑韩信
 
淮阴欺韩信
 
淮阴辱

相关人物
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例句

秦地谬为门下客,淮阴徒笑市中人。 崔峒 赠元秘书

淮阴不免恶少辱,阮生亦作穷途悲。 戴叔伦 行路难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 行路难三首之二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李白 赠新平少年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李白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典故
匡汲俄宠辱

相关人物
匡衡
 
汲黯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
「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汉书》卷五十《汲黯传》
「召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者数年。」

例句

匡汲俄宠辱,卫霍竟哀荣。 杜甫 八哀诗(并序)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典故

《涅槃经》卷二十七引《师子吼菩萨》
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例句

空馀忍辱草,相对色萋萋。 贯休 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

典故
辱庞涓

相关人物
庞涓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孙子〉~26~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典故
不事小儿
 
五斗折
 
五斗折腰
    
低头为米
 
元亮折腰
  
折为督邮腰
 
折腰五斗
 
折腰升斗
  
折腰为五斗
 
折腰为米
 
折腰营口腹
  
折腰辱
  
渊明五斗米
 
为米折腰
 
为米负初心
 
督邮束带
 
腰恒折
  
辞小秩

相关人物
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简释

五斗米:喻微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

斗粟:喻兄弟相残。唐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斗粟配新声,娣侄徒纤指。”


例句

想君畴昔高步时,肯料如今折腰事。 刘长卿 颍川留别司仓李万

折腰五斗间,僶俛随尘埃。 刘长卿 硖石遇雨宴前主簿从兄子英宅

应怜折腰吏,冉冉在风尘。 司空曙 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 岑参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 岑参 衙郡守还

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 岑参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张循之 送王汶宰江阴

犹胜堕力求飧者,五斗低腰走世尘。 徐夤 鸿门

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 曹邺 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李商隐 自贶

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 李嘉祐 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 李白 口号赠徵君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李白 寻紫极宫感秋作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

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 李颀 赠别高三十五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杜甫 官定后戏赠

黄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

远别更搔首,初官方折腰。 权德舆 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旧居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王维 早秋山中作

惭无出尘操,未免折腰役。 白居易 北亭

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 白居易 忆微之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皇甫冉 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

无辞折腰久,仲德在鸳行。 卢纶 送乐平苗明府

云衢有志终骧首,吏道无媒且折腰。 钱起 送孙十尉温县

始愿今不从,区区折腰禄。 钱起 过沈氏山居

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 韦应物 沣上西斋寄诸友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韦应物 赠王侍御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韦应物 杂言送黎六郎

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空嗟镊须日,犹是屈腰年。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沈浮。 高适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右相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 封丘作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典故
知荣辱


《老子·道经·三十七章·音韵》~48~
顾炎武曰:「朴」,古者普木反。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我无欲,而民自朴。」
《國語辭典》:荣辱(榮辱)  拼音:róng rù
光荣与耻辱。《易经。系辞上》:「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
《漢語大詞典》:宠辱(寵辱)
荣宠与耻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是非纷妄作,宠辱坐相惊。”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分類:荣宠耻辱
《國語辭典》:不辱  拼音:bù rù
不屈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三国演义》第九回:「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
《国语辞典》:忍辱  拼音:rěn rù
1.忍受耻辱。《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申屠蟠》:「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石郎造晋起兵端,忍辱甘心父契丹。」
2.佛教用语。梵语kṣānti的意译。谓忍耐迫害、苦难、虚荣、自大及种种诱惑,使心安住不受影响。为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大智度论》卷一四:「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魔界法,以是故应当忍辱。」
《國語辭典》:蒲鞭  拼音:pú biān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比喻宽刑。《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也作「鞭蒲」。
《國語辭典》:鞭蒲  拼音:biān pú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柔软而不能伤人。古时用来扑责罪人,意谓宽刑。元。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诗〉:「我本野人偶叨禄,向汝未忍施鞭蒲。」也作「蒲鞭」。
《國語辭典》:蒲鞭  拼音:pú biān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比喻宽刑。《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也作「鞭蒲」。
《漢語大詞典》:胯下人
指 汉 韩信 。泛指能够忍辱的人。 元 陈基 《淮阴杂兴》诗:“老来易感 山阳 笛,年少休轻胯下人。”参见“ 胯下 ”。
《國語辭典》:胯下  拼音:kuà xià
1.两腿之间。
2.比喻人未显达前,受人鄙视、嘲弄。参见「胯下之辱」条。《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胯下曾酬一饭金,谁知剧盗有情深?」
《漢語大詞典》:四海皆兄弟
见“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國語辭典》: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  拼音: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全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水浒传》第四四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何伤乎!且请坐。」
《漢語大詞典》:忍辱草
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槃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 忍草 ”。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
《漢語大詞典》:五斗禄
指微薄的官俸。 唐 孟浩然 《京还赠张维》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详“ 五斗米 ”。
分類:微薄官俸
《國語辭典》:五斗米  拼音:wǔ dǒu mǐ
语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微薄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國語辭典》:五斗米  拼音:wǔ dǒu mǐ
语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微薄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漢語大詞典》:五斗粟
指微薄的官俸。 元 耶律楚材 《和刘子中韵》诗:“今日君之来,非为五斗粟。” 明 李东阳 《五斗粟》诗:“五斗粟不屈人,五株柳不出门。”详“ 五斗米 ”。
分類:微薄官俸
《國語辭典》:五斗米  拼音:wǔ dǒu mǐ
语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微薄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漢語大詞典》:屈腰
折腰。指屈身事人。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空嗟镊鬚日,犹是屈腰年。”
《漢語大詞典》:折腰吏
晋 陶潜 为 彭泽县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因以“折腰吏”泛称地方低级官吏。 唐 白居易 《旱热》诗:“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自嘆犹为折腰吏,可怜驄马路傍行。”参见“ 折腰 ”。
《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弯腰行礼。如:「折腰拜谢」。也作「折要」。
2.弯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作「折要」。
《漢語大詞典》:折腰禄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遂以“折腰禄”指下级官吏的微薄薪俸。 唐 钱起 《过沈氏山居》诗:“始愿今不从,区区折腰禄。”参见“ 折腰 ”。
《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弯腰行礼。如:「折腰拜谢」。也作「折要」。
2.弯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作「折要」。
《漢語大詞典》:斗粟
(1).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 明 张居正 《答广中督抚书》:“不用斗粟片甲,而使积年逋寇,皆束手归降。”
(2).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 汉文帝 刘恒 之弟 淮南厉王 刘长 谋反失败,被押解去 蜀郡 严道县 ,在路上绝食而死,民间编了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晋书·王沈等传论:“‘斗粟’兴謡,‘踰里’成咏。”新唐书·吴兢传:“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诛,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斗粟’之刺,《苍蝇》之诗,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赋》:“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间,圣贤所难。下至 汉文 , 淮南 斗粟。 魏 邸急语, 唐 宫飞鏃。贵极万乘,富兼九州。岂曰无家,兄弟为讐。”参见“ 尺布斗粟 ”。
《國語辭典》:尺布斗粟  拼音:chǐ bù dǒu sù
一尺布,一斗粟。比喻数量极少。语本《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用以比喻兄弟不睦。《隋书。卷四五。文四子传。秦孝王俊传。史臣曰》:「俄属天步方艰,谗人已胜,尺布斗粟,莫肯相容。」也作「斗粟尺布」。
《漢語大詞典》:腰折
折腰。谓屈身事人。 唐 元稹 《送友封》诗之二:“若见中丞忽相问,为言腰折气衝天。”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当年五斗米,今日二千石,还似旧时,腰折来犹未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光复文献〉附录〈忠告汉奸文〉》:“或腰折五斗米,或脚踏两边船,无非欲谋个人之私利,无非欲博无耻之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