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说二〉~537~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隋书》卷四十六〈长孙平列传〉~255~
后数载,转工部尚书,名为称职。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典故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黄霸〉~363~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典故
宋聋

相关人物
申舟


《春秋左传·宣公十四年》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晋·杜预注:「昭,明也;聋,闇也。」

简释

宋聋:喻指不明事理,或指耳聋。唐李商隐《五言四十韵》:“下令销秦盗,高谈破宋聋。”


例句

少壮衿齐德,高年觉宋聋。 李端 长安感事呈卢纶

《国语辞典》:耳聋(耳聋)  拼音:ěr lóng
因听觉障碍而听不到声音。《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胜曰:『太傅如何病得这等了?』左右对曰:『太傅耳聋。』」《文明小史》第四○回:「他那看门的,是个驼背又且耳聋。」也作「耳闭」。
《漢語大詞典》:盲聋(盲聾)
眼瞎耳聋。亦喻愚昧无知。韩非子·解老:“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元 房皞 《扣角歌赠史吉甫》:“夫子不言人益蒙,著成《大传》开盲聋。”
分類:愚昧无知
《漢語大詞典》:聋瞽(聾瞽)
(1).犹聋盲。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於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上》:“下至聋瞽瘖哑残疾之人,亦莫不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刑之躯。”参见“ 聋盲 ”。
(2).比喻欺骗,蒙蔽。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食我园椹,不见好音,诬谤圣人,聋瞽学者。”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二:“ 似道 自知倖致高位,恐人议己,故作为此説,以聋瞽愚俗耳。”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前代所行通制条格之书,非不繁密,但资官吏弄法,民间知者絶少,是聋瞽天下之人,使之犯法也。”
分類:欺骗蒙蔽
《漢語大詞典》:聋盲(聾盲)
(1).耳聋目盲。庄子·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鐘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2).喻使人耳目闭塞。《后汉书·陈蕃传》:“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 秦 焚书阬儒何以为异!”
《國語辭典》:聋俗(聾俗)  拼音:lóng sú
愚昧无知的流俗。唐。孟浩然 赠道士参寥诗:「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漢語大詞典》:痴聋(癡聾)
亦作“痴聋”。 又痴又聋。谓呆笨无知。韩非子·内储说上:“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两下里都把真心瞒起来,一边假作痴聋,一边假为欢笑,倒弄得各怀一番假意了。” 瞿秋白 《文艺杂著·鞘声八》:“不要快活了! 满 蒙 的利益还轮不到你痴聋的阿家翁呢。”
分類:呆笨无知
《漢語大詞典》:治聋(治聾)
医治耳聋。古代传说社日饮酒可治耳聋。 宋 陆游 《丙寅元日》诗:“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无酒治聋心悒怏,有文起躄兴蹣跚。”参见“ 治聋酒 ”。
《漢語大詞典》:治聋酒(治聾酒)
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其何据。 五代 李涛 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厅……则其传亦已久矣。’”
《漢語大詞典》:聋瞆(聾瞶)
耳聋眼瞎。喻愚昧无知。 宋 司马光 《谢胡文学惠水牛图二卷》诗:“有如歌《九韶》,鐘鼓乐聋瞶。”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视听》:“汨没於声之中者,谓之聋瞶;超脱於声色之表者,谓之聪明。” 清 黄遵宪 《杂感》诗:“ 秦皇 焚诗书,乃使民聋瞶。” 别士 《刊印宪政初纲缘起》:“于是天下之人,皆谓专制之政,不足復存于天下;而我之大夫,亦不能如向日之聋瞶矣。”
《漢語大詞典》:聋盲(聾盲)
(1).耳聋目盲。庄子·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鐘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2).喻使人耳目闭塞。《后汉书·陈蕃传》:“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 秦 焚书阬儒何以为异!”
《國語辭典》:聋聩(聾聵)  拼音:lóng kuì
1.听觉不灵敏。《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2.无知。唐。韩愈〈朝归〉诗:「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聩。」
《漢語大詞典》:聋丞(聾丞)
汉书·循吏传·黄霸:“ 许丞 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 霸 曰:‘ 许丞 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后遂以“聋丞”为地方副佐之称。 宋 苏轼 《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之一:“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宋 陆游 《锦亭》诗:“乐哉今从 石湖公 ,大度不计聋丞聋。” 清 贝青乔 《军中杂诔》诗:“如何为国捐躯者,只是聋丞醉尉多。”
分類:为地
《漢語大詞典》:瘖聋(瘖聾)
(1).哑和聋。《淮南子·泰族训》:“瘖者不言,聋者不闻,既瘖且聋,人道不通。故有瘖聋之病者,虽破家求医不顾其费。”
(2).喻对事物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 永平 五年,詔书捕男子 周虑 。 虑 素有名称,而善於 敏 , 敏 坐繫免官。及出,叹曰:‘瘖聋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谓察察而遇斯患乎?’” 宋 梅尧臣 《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偶尔道瘖聋,多疑已窃指。”
分類:不闻不问
《國語辭典》:聋哑(聾啞)  拼音:lóng yǎ
听觉和说话有双重障碍。如:「对于聋哑孩子的学习,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关怀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