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乱石听
 
人那不如石
 
对石说茎
  
生公说法
 
石犹顽
 
说法生公

相关人物
竺道生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四十九〈史传部一〉~266~
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
典故
林下契

相关人物
竺僧朗


《高僧传》卷五〈义解·竺僧朗〉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游方问道。长还关中专当讲说。尝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反果有盗焉。由其相语故得无失。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伪秦符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
典故
糜竺收资

相关人物
糜竺


《搜神记》卷四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家赀巨万。常从洛归,未至家数十里,见路次有一好新妇,从竺求寄载。行可二十馀里,新妇谢去,谓竺曰:「我天使也。当往烧东海麋竺家,感君见载,故以相语。」竺因私请之。妇曰:「不可得不烧。如此,君可快去。我当缓行,日中,必火发。」竺乃急行归,达家,便移出财物。日中,而火大发。
《拾遗记》卷八
麋竺……有宝库千间。竺性能账生恤死。……行于路曲,忽见前妇人,所著衣皆是青布,语竺曰:「君财宝可支一世,合遭火厄,今以青芦杖一杖长九尺,报君棺椁衣服之惠。」竺挟杖而归。所住邻中常见竺家有青气如龙蛇之形。……数日,忽青衣童子数十人来云:「麋竺家当有火厄,万不遗一,赖君能恤敛枯骨,天道不辜君德,故来{衤䍃}却此火,当使财物不尽;自今以后,亦宜防卫!」竺乃掘沟渠周绕其库。旬日,火从库内起,烧其珠玉十分之一,皆是阳燧早燥自能烧物。火盛之时,见数十青衣童子来扑火,有青气如云,复于火上,即灭。

例句

糜竺收资,桓景登高。 李瀚 蒙求

典故
潜公
 
相关人物
竺道潜


《世说新语》上卷上《德行》
竺道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既蕴深解,复能善说,故观风味道者常数盈五百。晋永嘉初,避乱过江,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宏、太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宁中,潜恒著屐至殿内,时人咸谓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例句

永愿事潜师,穷年此栖宿。 权德舆 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二首之一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卢纶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典故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天竺〉~292~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脩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磐起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土出象、犀、瑁、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875~2~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典故
王文度重见竺道人

相关人物
王坦之
 
王文度
 
竺道人


《晋书》卷七十五〈王湛列传·(述子)王坦之〉~964~
坦之字文度。弱冠与郗超俱有重名,时人为之语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初,坦之与沙门竺法师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坦之寻亦卒,时年四十六。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追赠安北将军,

例句

古来唯有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 刘禹锡 碧涧寺见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诗有三生之句因以和

《國語辭典》:天竺  拼音:tiān zhú
印度的旧称。参见「印度共和国」条。
《漢語大詞典》:三竺
浙江 杭州 灵隐山 飞来峰 东南的 天竺山 ,有 上天竺 、 中天竺 、 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宋 林景熙 《西湖》诗:“断猿 三竺 晓,残柳 六桥 春。” 元 方回 《涌金城门望》诗:“ 三竺 禪牕猿已化,八梅吟冢鹤应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我且寄踪 三竺 ,还期执手 西湖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诗之四:“ 三竺 峰峦非 艮岳 ,两堤灯火似 樊楼 。”参见“ 三天竺 ”。
《漢語大詞典》:三天竺
浙江 杭州 天竺山 有上、中、下 天竺寺 ,合称 三天竺 。 元 萨都剌 《季夏游灵隐诸峰》诗:“ 三天竺 畔全无暑,六月松阴尺五冰。” 元 吕止庵《后庭花·冷泉亭》曲:“佛国 三天竺 ,禪关 九里松 。” 李光 《河山四律》:“风怀偶託 三天竺 ,涕泪曾挥 五国城 。”
《漢語大詞典》:西竺
指 天竺 。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诗:“皆云似 达摩 ,隻履还 西竺 。” 明 杜浚 《弘济寺寻蒲庵》诗:“长恨 南朝 沉铁锁,何如 西竺 引金绳。”
分類:天竺
《漢語大詞典》:竺乾
亦作“笁乾”。
1. 天竺 。古 印度 的别称。《弘明集·正诬论》:“ 老子 即佛弟子也。故其经云:‘闻道 竺乾 ,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緜緜。’ 竺乾 者, 天竺 也。泥洹者,梵语, 晋 言‘无为’也。若佛不先 老子 ,何得称先生?” 唐 白居易 《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我闻 竺乾 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五灯会元·东土祖师·慧可大祖禅师:“祖乃告曰:‘ 菩提达磨 远自 竺乾 ,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絶。’”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元宗 尝幸 东都 ,天大旱,且暑。时 圣善寺 有 竺乾 僧 无畏 ,号曰 三藏 ,善召龙致雨之术。”
2.佛;佛法。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之郎中张博士》:“大底宗 庄叟 ,私心事竺乾。”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笁乾之道与 尼 聃 鼎。” 宋 沈遘 《三司狱空道场功德疏右语》:“命竺乾之众,啟梵唄之塲。”《诗话总龟前集·雅什下》《雅言系述》:“ 路振 赠诗云:‘……已絶劳生念,虔心向竺乾。’”
《漢語大詞典》:竺国(竺國)
天竺 。古 印度 的别称。 唐 刘言史 《病僧》诗之一:“ 竺国 乡程算不回,病中衣锡徧浮埃。”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二:“西夷 康居 ,与 竺国 邻,俗多善幻。”《剪灯馀话·至正妓人行》:“茜罽缝袍 竺国 师,霞綃蹙帔天魔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游东园启:“黄花万亩,儼 竺国 之铺金;白藕千池,似 崑山 之积玉。”
分類:天竺印度
《漢語大詞典》:竺法
佛法。 明 李贽 《钵盂庵听诵〈华严〉并喜雨》诗之一:“竺法惊朝雨,经声落紫烟。”
分類:佛法
《漢語大詞典》:乾竺
即 天竺 。对 印度 的古称。 唐 彦悰 《唐护法沙门沙琳别传下》《老子西昇经》:“ 乾竺 有 古皇先生 者,是吾师也。” 元 宋无 《赠竺炼师》诗:“姓疑 乾竺 古先生 ,霞外幽栖近 四明 。” 清 赵翼 《灵谷寺》诗:“法王 哈立麻 ,远迎自 乾竺 。”
分類:天竺印度
《漢語大詞典》:竺书(竺書)
佛书,佛经。 明 袁宗道 《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之二:“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
分類:佛书佛经
《漢語大詞典》:三天竺
浙江 杭州 天竺山 有上、中、下 天竺寺 ,合称 三天竺 。 元 萨都剌 《季夏游灵隐诸峰》诗:“ 三天竺 畔全无暑,六月松阴尺五冰。” 元 吕止庵《后庭花·冷泉亭》曲:“佛国 三天竺 ,禪关 九里松 。” 李光 《河山四律》:“风怀偶託 三天竺 ,涕泪曾挥 五国城 。”
《漢語大詞典》:生公石
相传为 晋 竺道生 ( 生公 )讲经处。在今 苏州 虎丘山 下。此外大石盘陀径亩,上下平衍,可坐千人,故又称千人石。 明 王世贞 《邀助甫游虎丘》诗:“逃禪再起 生公 石,倚醉频呼 陆羽 茶。” 清 钱谦益 《虎丘秋月图题赠似虞周翁》诗:“惟有 生公 石,盘陀閲成亏。” 清 吴伟业 《顾西巘侍御同沈友圣虎丘即事》诗之三:“ 生公 石畔广场开, 短簿祠 荒闭緑苔。”参见“ 生公 ”。
分類:生公讲经
《漢語大詞典》:生公
晋 末高僧 竺道生 的尊称。相传 生公 曾于 苏州 虎丘寺 立石为徒,讲《涅槃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唐 李绅 《鉴玄影堂》诗:“深夜月明松子落,儼然听法侍 生公 。”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 生公 説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元 顾瑛 《虎丘十咏·生公台》:“ 生公 聚白石,麈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那 虎丘山 上,不过一座庙;半山上有一堆乱石,内中一块石头,同馒头一般,上面鏨了‘点头’两个字,説这里是 生公 説法臺的故址,那一块便是点头的顽石。”
《國語辭典》:潜师(潛師)  拼音:qián shī
秘密行军。《左传。文公七年》:「秣马蓐食,潜师夜起。」《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颎兵败,被围三日,用隐士樊志张策,潜师夜出,鸣鼓还战,大破之。」
分類:秘密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