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众毁铄黄金
 
积毁消金
 
谤消金
  
金就铄
 
金被铄
 
销金众口
  
黄金消众口


《国语》卷三〈周语下·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30~
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三国吴·韦昭注:「铄,销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
《楚辞补注》卷四〈九章·惜诵〉~24~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汉·王逸注:「言众口所论,万人所言,金性坚刚,尚为销铄,以喻谗言多,使君乱惑也。」

例句

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铄金。 司空图 狂题十八首

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 张九龄 荆州作二首

眼众岂能分瑞璧,舌多须信烁良金。 徐夤 绿鬓

祗言众口铄千金,谁信独愁销片玉。 施肩吾 效古兴(一作体)

烂椹作袍名复利,铄金为讲爱兼憎。 罗隐 寄无相禅师

金劲任从千口铄,玉寒曾试几炉烘。 韩偓 此翁

烧玉谩劳曾历试,铄金宁为欠周防。 韩偓 病中初闻复官二首

典故  
积毁骨销
 
谗谤销骨
 
谗销骨
  
铄金消骨
 
骨销谗口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2287~
臣闻之,积羽沈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列传·邹阳〉~2346~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唐·颜师古注曰:「美金见毁,众共疑之,数被烧鍊,以至销铄。谗佞之人,肆其诈巧,离散骨肉,而不觉知。」

例句

昔叹谗销骨,今伤泪满膺。 李商隐 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

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 李群玉 宵民

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

典故
毁犀得螭
 
海上燃犀
 
照幽怪
 
照浊水昏
 
照魑魅
  
燃犀下照
 
燃犀人
 
燃灵犀
 
爨犀船
 
牛渚宵明
  
牛渚燃犀
  
犀惭水府
    
犀灯
 
生犀不敢烧
 
赤帻惊幽渚


《异苑》卷七
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晋书》卷六十七〈温峤列传〉~795~
朝议将留辅政,峤以导先帝所任,固辞还藩。复以京邑荒残,资用不给,峤借资蓄,具器用,而后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

简释

爨犀船:咏奇异事物。唐杜甫《覆舟二首》之二:“徒闻斩蚊剑,无复爨犀船。”

典故
澹台毁璧


《水经注》卷五《河水》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

例句

澹台毁璧,子罕辞宝。 李瀚 蒙求

典故
毁仲尼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卷十《子张》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例句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杜牧 杜秋娘诗

典故

《诗经·小雅·苞伯》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汉·毛氏传:「萋斐,文章相错也。」

例句

小道致泥难,巧言因萋毁。 张九龄 咏史

典故
叔孙毁仲尼

相关人物
叔孙
 
孔子
 
武叔


《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例句

叔孙毁仲尼,臧仓掩孟轲。 孟郊 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典故
玉毁昆冈


《尚书》卷七〈夏书·胤征〉~02~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徵,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徵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乾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旧题汉·孔安国传:「山脊曰冈。昆山出玉,言火逸而害玉。」
典故
臧仓毁孟轲

相关人物
臧仓
 
孟子


《孟子注疏》卷二下〈梁惠王章句下〉~47~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國語辭典》:毁誉(毀譽)  拼音:huǐ yù
非议与称赞。《抱朴子。外篇。自叙》:「而洪之为人,信心而行,毁誉皆置于不闻。」《管子。形势》:「訾讆之人得用,则人主之明蔽,而毁誉之言起。任之大事,则事不成而祸患至。」
《漢語大詞典》:哀毁
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后汉书·韦彪传:“ 彪 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丁内忧,哀毁逾礼,士大夫莫不感伤。” 宋 秦观 《葛宣德墓铭》:“五岁遭夫人忧,哀毁如成人。”《天雨花》第十四回:“ 光宗 之病,本因哀毁先帝。”
《國語辭典》:焚毁(焚毀)  拼音:fén huǐ
烧毁。《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也作「焚燬」。
分類:焚毁烧毁
《國語辭典》:毁瘠(毀瘠)  拼音:huǐ jí
因居丧过于哀伤,以致身体瘦弱。《礼记。杂记下》:「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
《國語辭典》:毁伤(毀傷)  拼音:huǐ shāng
1.毁坏损伤。《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作「毁损」。
2.毁谤中伤。《汉书。卷九○。酷吏传。严延年传》:「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吏,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也作「毁损」。
《國語辭典》:毁弃(毀棄)  拼音:huǐ qì
1.毁坏废弃。《楚辞。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2.法律上指毁损物品,致其丧失效用。
分類:毁弃抛弃
《國語辭典》:烁金(爍金)  拼音:shuò jīn
1.镕化金属。《周礼。冬官考工记》:「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汉。王充《论衡。物势》:「火不烁金,金不成器。」也作「铄金」。
2.比喻人言可畏。清。庆兰《萤窗异草。秦吉了》:「不意妾半途折翼,致姊竟遭烁金,负屈重泉,良堪扼腕。」也作「铄金」。
《國語辭典》:众口铄金(眾口鑠金)  拼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引申为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如:「我们不怕事情有多复杂,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到时候就麻烦了。」也作「群口铄金」。
《漢語大詞典》:谗口铄金(讒口鑠金)
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谓足使金石为之熔化。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鑠金, 太行 千盘,横起人面。”亦省作“ 谗口鑠 ”。 宋 苏轼 《次韵刘湜峡山寺见寄》:“骨消谗口鑠,胆破狱吏酷。”
《國語辭典》:铄金(鑠金)  拼音:shuò jīn
1.镕化金属。《史记。卷八七。李斯传》:「铄金百镒,盗蹠不搏。」《文选。马融。长笛赋》:「或铄金砻石,华睆切错,九挻彫琢,刻镂钻笮。」也作「烁金」。
2.比喻人言可畏。《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也作「烁金」。
《漢語大詞典》:积毁(積毁)
谓众口不断毁谤。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其察察如此,虽待物无私,方圆不碍,然疵陋者终恶忌积毁于上,以为背面不相副。”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有见嫉之积毁,无借誉之私援。” 明 归有光 《与余同麓太史书》:“论者皆欲为 有光 择官,得清閒之任,以为随材,而不知 有光 之所苦,乃在于犯忤姦豪,其为怨毒积毁,入于持权者,已种深根。” 清 杨深秀 《狱中》诗:“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参见“ 积毁销骨 ”。
《國語辭典》:积毁销骨(積毀銷骨)  拼音:jī huǐ xiāo gǔ
累积过多毁谤,而使人难以生存自立。形容流言可畏。《史记。卷七○。张仪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國語辭典》:积毁销骨(積毀銷骨)  拼音:jī huǐ xiāo gǔ
累积过多毁谤,而使人难以生存自立。形容流言可畏。《史记。卷七○。张仪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漢語大詞典》:销骨(銷骨)
(1).销蚀骨体。 唐 杜荀鹤 《经青山吊李翰林》诗:“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2).灭绝骨肉之亲。形容毁谤之言害人之烈。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众口鑠金,积毁销骨。” 李善 注:“毁之言,骨肉之亲,为之销灭。”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 明 王錂《春芜记·宴赏》:“事喜败而忌成,言鑠金而销骨。”《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3).犹销魂。形容极其哀伤。 唐 元稹 《别李十一》诗之五:“闻君欲去潜销骨,一夜暗添新白头。” 宋 辛弃疾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词:“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國語辭典》:燃犀  拼音:rán xī
烛照明察。参见「燬犀」条。宋。辛弃疾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词:「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漢語大詞典》:牛渚怪
晋 温峤 在 牛渚矶 燃犀照怪的典故。 宋 王安石 《雨花台》诗:“南上欲穷 牛渚 怪,北寻难忘 草堂 灵。” 宋 陆游 《客怀》诗:“坚坐懒穷 牛渚 怪,倦游何恨 雁门 踦。”参见“ 犀照牛渚 ”。
《漢語大詞典》:犀照牛渚
晋书·温峤传:“﹝ 温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 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嶠 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嶠 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 万怪呈。”亦省作“ 犀照 ”。 清 袁枚 《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 黄河 蜀,犀照应愁水府寒。”《世无匹》第六回:“幸各大人犀照高悬,寃情洞见,乞赐超豁。”
分類:洞察幽微
《漢語大詞典》:牛渚犀
比喻用以揭露黑暗或怪异之物。 清 郑鉽 《夜光木歌》:“尔胡不学 牛渚 犀,驱逐鬼怪清鲸鯢。” 清 黄景仁 《登泗上楼》诗:“百灵自掣 龟山 锁,万怪须然 牛渚 犀。”参见“ 犀照牛渚 ”。
《漢語大詞典》:犀照牛渚
晋书·温峤传:“﹝ 温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 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嶠 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嶠 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 万怪呈。”亦省作“ 犀照 ”。 清 袁枚 《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 黄河 蜀,犀照应愁水府寒。”《世无匹》第六回:“幸各大人犀照高悬,寃情洞见,乞赐超豁。”
分類:洞察幽微
《漢語大詞典》:犀火
犀角燃烧的火焰。喻锐利的目光。《玉娇梨》第九回:“我小姐这一片爱才心肠可质鬼神,一双识才俊眼犹如犀火。”参见“ 犀照牛渚 ”。
《漢語大詞典》:犀照牛渚
晋书·温峤传:“﹝ 温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 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嶠 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嶠 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 万怪呈。”亦省作“ 犀照 ”。 清 袁枚 《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 黄河 蜀,犀照应愁水府寒。”《世无匹》第六回:“幸各大人犀照高悬,寃情洞见,乞赐超豁。”
分類:洞察幽微
《漢語大詞典》:犀焰
犀角燃烧的火焰。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参见“ 犀照牛渚 ”。
《漢語大詞典》:犀照牛渚
晋书·温峤传:“﹝ 温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 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嶠 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嶠 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 万怪呈。”亦省作“ 犀照 ”。 清 袁枚 《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 黄河 蜀,犀照应愁水府寒。”《世无匹》第六回:“幸各大人犀照高悬,寃情洞见,乞赐超豁。”
分類:洞察幽微
《漢語大詞典》:犀照牛渚
晋书·温峤传:“﹝ 温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 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嶠 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嶠 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 万怪呈。”亦省作“ 犀照 ”。 清 袁枚 《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 黄河 蜀,犀照应愁水府寒。”《世无匹》第六回:“幸各大人犀照高悬,寃情洞见,乞赐超豁。”
分類:洞察幽微
《漢語大詞典》:萋毁
指谗言中伤。 唐 张九龄 《咏史》:“小道致泥难,巧言因萋毁。”参见“ 萋斐 ”。
《漢語大詞典》:萋斐
见“ 萋菲 ”。 花纹错杂貌。语本《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孔颖达 疏:“论语云:‘斐然成章。’是斐为文章之貌,萋与斐同类而云成锦,故为文章相错也。”后因以“萋斐”比喻谗言。北齐书·幼主纪:“忠信不闻,萋斐必入。”旧唐书·朱敬则传:“去萋菲之牙角,顿姦险之锋芒。”《封神演义》第九九回:“﹝ 吕岳 ﹞悮听萋菲,动干戈杀戮之惨,自堕恶趣,夫復何戚!” 罗振玉 《刘铁云传》:“予答书曰:‘……万一幸成,而萋斐日集,利在国,害在君也。’”
分類:花纹错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