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相关人物
二鲍纠慝
相关人物
鲍永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鲍永列传〉~07~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几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举秀才,不应。更始二年徵,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安集河东、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辄行军法。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徵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馀人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悦。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帝大喜,赐永洛阳商里宅,固辞不受。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唯别帅彭丰、虞休、皮常等各千馀人,称「将军」,不肯下。顷之,孔子阙里无故荆棘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永异之,谓府丞及鲁令曰:「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斯岂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诛无道邪?」乃会人众,修乡射之礼,请丰等共会观视,欲因此禽之。丰等亦欲图永,乃持牛酒劳飨,而潜挟兵器。永觉之,手格杀丰等,禽破党与。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时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辔,示诛彊横而镇抚其馀,百姓安之。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建武十一年,徵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彊禦。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几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举秀才,不应。更始二年徵,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安集河东、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辄行军法。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徵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馀人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悦。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帝大喜,赐永洛阳商里宅,固辞不受。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唯别帅彭丰、虞休、皮常等各千馀人,称「将军」,不肯下。顷之,孔子阙里无故荆棘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永异之,谓府丞及鲁令曰:「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斯岂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诛无道邪?」乃会人众,修乡射之礼,请丰等共会观视,欲因此禽之。丰等亦欲图永,乃持牛酒劳飨,而潜挟兵器。永觉之,手格杀丰等,禽破党与。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时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辔,示诛彊横而镇抚其馀,百姓安之。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建武十一年,徵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彊禦。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
例句
三王尹京,二鲍纠慝。 李瀚 蒙求
《國語辭典》:奸慝 拼音:jiān tè
1.邪恶。《明史。卷二五八。姜埰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仁义,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也作「奸慝」。
2.邪恶之人。唐。陈子昂 祃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龚,则必肆诸市朝。」也作「奸慝」。
2.邪恶之人。唐。陈子昂 祃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龚,则必肆诸市朝。」也作「奸慝」。
《國語辭典》:奸慝(姦慝) 拼音:jiān tè
1.邪恶。《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辄加捶楚,令史奸慝,便即考竟。」也作「奸慝」。
2.邪恶的人。《书经。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国语。鲁语下》:「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也作「奸慝」。
2.邪恶的人。《书经。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国语。鲁语下》:「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也作「奸慝」。
《漢語大詞典》:淑慝
犹善恶。《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旧唐书·懿宗纪》:“凡合诛锄,审分淑慝,无令胁从横死,元恶偷生。” 宋 司马光 《迩英阁读毕〈后汉书〉蒙恩赐御筵》诗:“兴衰炳辙跡,淑慝粲龟符。” 章炳麟 《官制索隐》:“且暴露愈甚,则观之者益奋兴。岂非以 汉 官威仪,於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
分類:善恶
《漢語大詞典》:群慝
群奸,群小。《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 颜师古 注:“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慝,恶也。”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惟 唐 以神武定天下,羣慝既讋,骤示以文。”
分類:群小
《高级汉语词典》:邪慝
奸恶
《漢語大詞典》:阴慝(陰慝)
(1).阴气为害。《逸周书·时训》:“小暑至。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
(2).指阴气。《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 李贤 注:“《左传》曰:‘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杜 注云:‘慝,阴气也。害作言阴气肃杀,害於百草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蛊蠹并兴,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 宋 朱熹 《寄题宜春使君定叟张兄隐斋》诗之五:“阳嘉既涤荡,阴慝失封闭。”
(3).阴险邪恶。《新唐书·韦皋韩弘等传赞》:“ 皋 弘 虽阴慝,卒能以诚言自解,长没天年,宜哉!” 明 唐顺之 《晋斋说》:“君子之於学也,本之以深沉。有所不为,而发之以果决,有所必为,是以能伐其阴慝而长其阳德,其於进也几矣。”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其勃谿於舅姑,傲很於娣姒,残刻於僕婢者,皆阴慝之作也。”
(4).指邪佞之人。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伏望陛下奋发乾纲,消此阴慝,拿送法司,明正其罪。”
(2).指阴气。《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 李贤 注:“《左传》曰:‘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杜 注云:‘慝,阴气也。害作言阴气肃杀,害於百草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蛊蠹并兴,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 宋 朱熹 《寄题宜春使君定叟张兄隐斋》诗之五:“阳嘉既涤荡,阴慝失封闭。”
(3).阴险邪恶。《新唐书·韦皋韩弘等传赞》:“ 皋 弘 虽阴慝,卒能以诚言自解,长没天年,宜哉!” 明 唐顺之 《晋斋说》:“君子之於学也,本之以深沉。有所不为,而发之以果决,有所必为,是以能伐其阴慝而长其阳德,其於进也几矣。”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其勃谿於舅姑,傲很於娣姒,残刻於僕婢者,皆阴慝之作也。”
(4).指邪佞之人。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伏望陛下奋发乾纲,消此阴慝,拿送法司,明正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