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官鸡肋
 
弃鸡肋
 
杨修鸡肋
 
浮利一鸡肋
 
汉中鸡肋地
  
鸡肋曹公忿
 
鸡肋弃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杨修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52~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玄孙)杨脩〉~789~
脩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

例句

鸡肋曹公忿,猪肝仲叔惭。 罗隐 寄洪正师

典故
合欢蠲忿


《昭明文选》卷五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养生论》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唐·李贤注引《神农本草》:「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晋·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
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自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嵇康种之舍前。

例句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

典故
王述忿狷

相关人物
王述


《世说新语》下卷下《忿娟》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大唐新语》
杨篡判曰,篡输一筹。

例句

王述忿狷,荀粲惑溺。 李瀚 蒙求

《漢語大詞典》:私忿
同“ 私愤 ”。 个人的怨恨。后汉书·儒林传上·孔僖:“徒肆私忿,以快其意。” 宋 苏轼 《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 易等 但务快其私忿,苟可以倾臣,即不顾一方生灵坠在沟壑。”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人郑人入郕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臣,甚矣, 郑庄公 之不道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七)》:引 梦苏 文“倘若以个人的私忿,而杀害外侨,这比较杀害自国人民,罪加一等。”
分類:个人怨恨
《國語辭典》:忿怒  拼音:fèn nù
生气、发怒。《三国志。卷四三。蜀书。马忠传》:「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玄德与关、张、太史慈立马阵前,管亥忿怒直出。」
分類:忿怒愤怒
《國語辭典》:忿争(忿爭)  拼音:fèn zhēng
因忿怒而争辩或争夺。《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
分類:忿怒相争
《漢語大詞典》:蠲忿
消除忿怒。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欲蠲忿,赠以青棠,青棠一名合欢,则忘忿也。”
分類:消除忿怒
《漢語大詞典》:惩忿(懲忿)
克制忿怒。北齐书·陈元康传:“ 元康 諫曰:‘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言辞恳恳,至於流涕。 高祖 从此为之惩忿。” 明沈鲸《双珠记·狱中冤恨》:“[末] 王先生 不消愁烦,君子谓囹圄为福堂,以其可悔过而迁善也。[生]难道福堂能惩忿?”参见“ 惩忿窒欲 ”。
分類:克制忿怒
《國語辭典》:惩忿窒欲(懲忿窒欲)  拼音:chéng fèn zhì yù
语出《易经。损卦。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遏止忿怒,窒塞情欲。《清史稿。卷三七六。辛从益传》:「陈官俊在学政任,不能远色避嫌,惩忿窒欲,性行之驳,器识之褊,不宜仍居授读之任。」
《國語辭典》:不忿  拼音:bù fèn
1.不埋怨、不愤怒。《礼记。坊记》:「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战国策。秦策五》:「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
2.不甘心、不服气。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他不肯入来,就著飞红寄将我一首词儿去叫他,他不肯来,我和飞红也心里不忿他。」也作「不分」。
3.不满、恼恨。《红楼梦》第二五回:「那赵姨娘素日虽然也常怀嫉妒之心,不忿凤姐、宝玉两个,也不敢露出来。」
4.不料。元。耶律楚材 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之一:「正愁晓雪冰生砚,不忿西风叶坠柯。」也作「不分」、「不愤」。
《漢語大詞典》:忿疾
忿怒憎恶。《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孔 传:“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后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南史·朱异传:“四方餉馈,曾无推拒,故远近莫不忿疾。”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呜呼! 滂 ( 范滂 )生昏乱之朝,而标置自高,忿疾已甚,盖所谓杀其躯也。” 章炳麟 《论式》:“ 杨子 为《法言》,稍有裁制,以规论语,然儒术已勿能拟 孟子 、 孙卿 ,而復忿疾名法。”
分類:忿怒憎恶
《國語辭典》:忿懥  拼音:fèn zhì
怨恨发怒。《礼记。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分類:发怒
《國語辭典》:忿戾  拼音:fèn lì
愤怒而乖戾违理。《论语。阳货》:「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國語辭典》:忿恨  拼音:fèn hèn
愤怒怨恨。《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岑父母求钱财亡已,忿恨相告。」
《漢語大詞典》:怨忿
怨恨气愤。北齐书·薛琡传:“﹝ 琡 ﹞惑其谗言,逐前妻 于氏 ,不认其子,家内怨忿,竞相告列,深为世所讥鄙。” 宋 苏轼 《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 克融 辈久留京师,终不録用,飢寒无告,怨忿思乱。”红楼梦第七一回:“ 邢夫人 自为要 鸳鸯 讨了没意思, 贾母 冷淡了他;且前日 南安太妃 来, 贾母 又单令 探春 出来,自己心内早已怨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六章:“这是一声轻轻地呻吟夹着怨忿的咒骂。”
《國語辭典》:忿忿  拼音:fèn fèn
愤怒不平的样子。《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三国演义》第四回:「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
分類:愤怒不平
《國語辭典》:鸡肋(雞肋)  拼音:jī lè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甚价值,丢了却又觉得可惜的事物。《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宋。苏轼〈次韵王滁州见寄〉诗:「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
《漢語大詞典》:食鸡肋(食雞肋)
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备 因险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 杨脩 便自严装,人惊问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 汉中 ,知王欲还也。’” 宋 苏轼 《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之一:“从来自笑画虵足,此事何殊食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