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
《国语辞典》:中和 拼音:zhōng hé
1.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2.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
2.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
根据历代诗词可找到中字在中和一词中读平声的确凿證据37例。具体如下:
例證:平读
- 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唐·包融 和崔会稽咏王兵曹厅前涌泉势城中字
- 旧官移上象,新令布中和。 中唐·刘长卿 送梁郎中赴吉州
- 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 唐·吕渭 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
- 还从汉阙下,倾耳听中和。 初唐·沈佺期 饯高唐州询
- 蜀地锦机裁色样,洛阳土脉蕴中和。 宋·董嗣杲 牡丹花
- 淮海欢腾五裤歌,政声京兆益中和。 南宋·韩元吉 周彦广待制挽词
- 强敌犹知奉威信,巴童莫忘习中和。 北宋·刘敞 病中口占七言奉送前成都尹吕宝臣龙图还朝
- 本原由简厚,论议必中和。 北宋·吕陶 送王昌州屯田
- 性亦故无他,须是识中和。 北宋·邵雍 中和吟
- 孝友睦姻兼任恤,智仁圣义与中和。 北宋·邵雍 训世孝弟诗十首 其一
- 遗音追正始,新韵遍中和。 北宋·宋祁 览中丞尚书谯陈二郡新诗
- 十年深注倚,一德妙中和。 南宋·孙应时 挽王季海丞相 其一
- 盛旦上元开甲子,前朝令节纪中和。 南宋·王迈 寿太守
- 吏不捉人真快乐,庭无留事足中和。 宋·王庭圭 挽王修华
- 赋出石肠还婉丽,政成铁面却中和。 金·雷渊 赠陈司谏正叔
- 养育人材为国家,要除非礼纳中和。 元末明初·李穑 有感
- 幸是良心存半点,兴来言志即中和。 元末明初·李穑 初四日晓吟
- 看取太平真乐事,弦歌直欲颂中和。 元末明初·李穑 纪闻
- 尚须妨蔽诱,直欲致中和。 元·刘鹗 题宗性性庵
- 丰仪思蕴藉,文采失中和。 元·宋褧 太学生刘君定挽诗二首(君定西域人延祐七年中大都乡试是岁冬客死京师其父母时在浙西蔡思庸字有道陈可久字宗得皆胄子之翘楚者是岁并亡故及之) 其一
- 乐得英才存教育,愧无俯仰致中和。 元·辛钧 别桂判师生
- 四象阴阳分老少,一年天地几中和。 明·陈献章 苦热
- 文武声光秉宪多,离歌频自颂中和。 明·董其昌 送许周翰备兵井陉二首 其二
- 野老临岐无限意,酬知惟有颂中和。 明·董其昌 送张璇源郡侯入觐
- 接木栽花成活汁,五风十雨自中和。 明·林光 连珠池诸生欲搆亭其上诗以促之
- 奏鼓已曾宗鲁薛,奉觞犹自洽中和。 明·庞嵩 天山草堂复投壶礼
- 停车问疾苦,调瑟布中和。 明·区怀瑞 得孟郁摄如皋书问
- 献纳中兴何所颂,应知乐职有中和。 明·区怀瑞 奉送廉翁太公祖荣觐二首 其一
- 若祀碧鸡金马后,汉廷迟尔颂中和。 明·佘翔 送方子及谪滇南 其三
- 理人去泰甚,乐职布中和。 明·王廷陈 寄应立斋郡伯
- 钦哉致诚敬,奏矣企中和。 清·弘历 赋得泗滨浮磬
- 绍庭钦陟降,抚序愿中和。 清·弘历 秋夕斋居
- 方惭符五日,敢道致中和。 清·弘历 风
- 得斯诚益善,惟是奉中和。 清·弘历 雪三首 其三
- 视膳寝门欣一例,敕几午夜协中和。 清·弘历 御行营六韵
- 稽古殊荣谁不羡,词臣玉节听中和。 清末至民国·汪荣宝 腐儒 其一
- 已淆天地位,谁与致中和。 当代·熊盛元 辛卯中和节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