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共163,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下一页
古风(续上)
性虽不适时,索处亦何获。
况复本寡昧,能无藉三益。
数载见人情,旦暮有今昔。
平时曰知慕,过门驰短策。
亦有下问者,不招造我宅。
未忍相诳误,古道共寻绎。
面从久不堪,反唇见罪谪。
加以严冷名,初心弥踧踖。
以兹每自安,客居半屏迹。
区区好德心,幽明庶可格。
同心在四海,闭门原不隔。
婉娈梁水部,虚怀忘我僻。
缄诗不通书,曩疑犹未释。
必也笑相视,乃各睹肝鬲。
我友一片心,慇勤为骑驿。

君臣共元化,宰相尤枢轴。
今之师保傅,于古曰三独。
以亲则心膂,以尊则伯叔。
岂曰犹夫人,无故叨简录。
矧乃不世君,岂能睹庸熟。
圣主责愚相,不待其覆餗。
以兹轻且疑,积而成踯躅。
三四十年中,吾见王文肃。
御札藏公家,惺也曾跪读。
每于点画内,尊礼意堪掬。
致此非苟然,才诚妙伸缩。
嫌怨盘错间,微茫争倚伏。
业已忘非誉,岂惟轻宠辱。
九庙实临之,贞心照霜旭。
外人宁得知,圣主独鉴烛。
所以越庭推,金瓯默有属。
险人与腐儒,大奸之臂足。
谣诼不自由,犬吠驴鸣续。
于赫哉明纶,竟以此曹束。
迩者舌耳敝,强半为枚卜。
宸听叹天渊,几成道傍筑。
那知恭默中,痛愤于此触。
庚寅岁召对,巷牖公启沃。
此后多静摄,临轩劳补牍。
正使日三接,群情弥窘促。
乙卯庚申事,可以见碌碌。
安得公其人,清问堪反覆。
乃悟再召公,宸断超流俗。
年来误国人,巧于逃大戮。
不居权奸名,猥以庸自赎。
大臣系安危,庸即同凶族。
医以庸杀人,参苓等鸩毒。
安得公其人,默定纷纭局。
国未竟其用,身后蒙尸祝。
吁嗟蹇蹇心,此事非所欲。
庶以风来者,顽懦有私淑。
⑴ 按:「诼」,诸本作「啄」。从李校本改。

士能苟读书,无文亦自可。
篇章日日传,吾知腹未果。
钱生学道人,著述不妨夥。
案之皆精博,孔释如观火。
别予谒梁公,反不忘见我。
离久如初逢,去鹤空中堕。
归吴卧冰霜,经籍以自裹。

置婢亦偶然,何尝因病阻。
女子称薄命,低回向父母。
杂香照火台,帏灯孤未吐。
中有枕衾人,叨作群艳主。
未及辨时地,傍列人三五。
何暇自言新,默然入俦伍。
锡余以佳名,传呼别众女。
亲宾明日来,推排避无所。
君言蒲柳姿,吾衰良负女。
自有生平颜,来晚未及睹。
毁容伤君心,随例成眉妩。
察君双眸光,烱烱能识取。
僶勉待君健,精神照窗户。
只作初相见,饮食重歌舞。
况非既嫁身,良时犹可补。

雪无畅于庚、辛之冬春者,看雪无博于庚、辛冬春钟子之在白门者。由今想之,于木末亭,于鸡鸣寺塔下,于乌龙潭,于孝陵,于秦淮之舟。大要木末之雪秀,秀于木、于烟;鸡鸣寺眺后湖,后湖之雪旷,旷于湖;乌龙潭之雪幽,幽于潭,亦于木、于烟;孝陵之雪雄,雄于陵;秦淮雪舟,前此未有也;雪则蒋山,蒋山之雪活,活于从水看山。退寻追赏,作《五看雪诗》。
群动无渐次,同时被万光。
平楚出其端,烟杳生下方。
若非寒悄悄,已是春苍苍。
始知原野秀,或不藉青黄。
亭台不足言,当观于大荒。

日日玄武湖,今朝曙晖广。
波不在湖中,白非生雪上。
明明忽如月,堪作清夜想。
奇光不可名,茫茫从此往。

天渊但一深,初无阴霁殊。
身处孤光内,乃知积雪馀。
寒照无遁情,动蛰难为居。
此时同一觉,灵者获其珠。

王气养晨寒,积厚光亦融。
松楸自森肃,陵谷乃郁葱。
一白难思议,万象无始终。
鞠躬向山爽,六龙在其中。

淮流与蒋山,雪期苦难共。
腊雪忽过春,意外流澌送。
山中所消水,还为看山用。
寒影本卓然,随舟或蠢动。
从舟见诸山,舟轻山则重。

一雪达冬春,万花生巷陌。
嘉祥久且多,物情反成斁。
霁后速我游,春物宜甲拆
空濛烟霭中,郊原胡以白。
得非消未尽,馀霰犹狼籍。
何知是寒梅,遥香表韵格。
涧松暂辍声,留风吹素魄。
气如可承揽,光真难采摘。
孤疏有本性,花烦终不积。
感君开较迟,来晚及芳泽。
折枝愧区区,聊志私所惜。
相延归索笑,勿谓瓶中窄。
⑴ 按:「拆」,诸本、李校本皆作「折」,误。

截发一何苦,结友如不足。
所求在宦达,未能超宠辱。
不应如是母,教子以干禄。
三读陶公传,悔此论未笃。
晋室何等时,首足已翻覆。
乱头养望人,何关于剥复。
区区陶长沙,大厦之一木。
其母知是子,才诚堪补浴
犹虑狃近图,有负于鼎轴。
一片截发心,感励等恸哭。
所以惜寸阴,孝哉守母勖。
如彼仗剑人,刘项运已卜。
死生虽不同,各具兴亡目。
非无匪他志,足以树仪鹄。
别有尊攘怀,自隐于膏沐。
寻常柏舟言,难为此母读。
⑴ 按:「浴」,李校本作「俗」,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鍊五色石以补苍天。」《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方浴日于甘渊。」是「补浴」之所出。《宋史·赵鼎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钱牧斋《寄长安诸公书》:「补浴之勋已成。」皆其證也。

六载秣陵人,自许游栖熟。
所愧城南寺,前此未寓目。
怀新快初至,询仰得前躅。
数里声香中,人我在空绿。
金碧感废兴,林轴增幽独。
佛事寄花果,僧意安水竹。
微雨洒新阳,群有俱膏沐。
净地不必言,亦可备登瞩。
先往劝同心,静者来相续。
庶借奔悦情,共为信施勖。

君有吞胡志,时无御众才。
无故驱出关,委敌亦足哀。
频年壮士去,君见几人回。
犁庭名洵美,谁实受其灾。
为兔而忌狗,别自有覆培。
骑劫代乐毅,贼喜士气颓。
预知有今日,不待败音来。
城亡义军死,宁止四万哉。
闻君方被檄,引衣就行枚。
非不钦壮志,巢卵恐同摧。
捐躯属无名,为君中徘徊。
智勇生有限,疆土犹可恢。
书来知辽陷,君犹在燕台。
从此宜审择,努力收馀灰。

游茅山 明末 · 钟惺
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
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
天寒百灵肃,山空众响厉。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
始悟洞壑迹,祗是真仙蜕。
按图穷物隐,岁晚冰霜闭。

世人睹神物,不赏亦不忌。
一落名山中,众灵必惊异。
所以金石文,往往半完毁。
运数虽不同,珍惜理无二。
吁嗟唐以前,此山无一字。
崎岖平原笔,摧折亦数四。
残光照灌莽,去留不无意。
逸姿寄典刑,妙情超劲气。
如彼蹇蹇臣,反见为妩媚。
此在颜书中,圆警最满志。
中分幸两存,延津合亦易。
不然或收之,断者曷能觊。

山雨兼既暮,千峰化一云。
谁知中历历,界画皆有纹。
惜哉米高后,云山日纷纭。
冥濛残沈外,远近未遑分。
下马追所见,落笔欲云云。
稍近岩峦出,已复似朝曛。
注:李校:以下十一首录自《遗稿》卷一。

静者夜居高,睹闻自孤远。
奇光被形神,所照皆如浣。
草树与溪山,共此烟霜晚。
立身仙掌上,接笋峰初偃。
天月如逝波,悠然何时返。
春浅夜复深,万象戎戎短。
篴声起一隅,千山万山满。
虚衷忆忘一,遭物偶兴感。

出山又入山,原为水帘计。
本以水得名,却有群峰卫。
峰立如两雄,有时揖相避。
削壁外无睹,水源何所自。
各自成思理,耻为武夷隶。
观其断连时,宽亦一而二。
中劈即径窦,纾直行幽隧。
天日在峡中,少亏恒多蔽。
戴实或履虚,置身有无际。
欣慨交形神,俯仰失天地。
石交桥洞生,往来劣得济。
倏焉身世宽,孤高履幽异。
微雨日中来,头数若可记。
看山行路人,此物最所忌。
游丝与贯珠,润气流清霁。
乃知是飞瀑,远从千仞坠。
至棼反无喧,声光归一细。
东西不自由,分合果何意。
水风若交芦,依倚作寒吹。
吁嗟水一帘,蓄泄高且邃。
群峰养微源,起落难思议。

人作湖中游,我止湖中宿。
爱其朝与暮,清晖媚幽独。
奔悦先人起,每逢西子沐。
万柳饮朝光,初烟为之绿。
游人未出城,溪山静无属。
寂如坐中宵,残月被林麓。
湖阴积欲流,晨曦润如沃。
何人当此时,窃取娱心目。

山水传笔墨,相关深未深。
又况借人手,代予赠友心。
代者何人哉,心手能相寻。
妙茧引人意,欲画中沈吟。
爰念所赠友,即君夙所钦。
胡不遂命笔,君意亦歆歆(底本作欣欣)
经营停放间,意到生霁阴。
数树染未半,溟濛如重林。
泉流烟香内,一缕界层岑。
既成笑相视,春风吹我襟。
未免各散去,留者四壁音。
予归时相思,悯默援素琴
⑴ 按:「染」,李校本作「满」,校曰:翠娱阁本作染。今所见《遗稿》、翠娱阁本皆作「染」。
⑵ 李校:「援」,翠娱阁本作「玄」。


共163,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