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绍隆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一源字也。自号虚幻子。淮东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岁入乡校。能了经籍大义。九岁离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司。给牒度为沙门。自是蓬累出游。历见诸禅老。无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无用宽公。公门庭严峻。师方入户。厉声叱出之。师作礼于户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见。问曰。何处人。师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请和尚道。公便暍。师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有省。公命举偈。偈罢。振威一喝。师曰。喝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匾担。捉住清风剥了皮。师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执侍三年。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亲署一花书。授师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广德。缚茅于大洞中居之。无何。宜兴之龙池。请师建立禅居。师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结屋数十间。命曰禹门兴化庵。山颠有龙池。龙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师召龙。受三皈戒。龙不复出。师居之久。复厌其未幽邃也。择绝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师以退隐为心。间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归龙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师主大华藏寺。师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师坚以疾辞。宋文宪谓。师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为急。及主大刹。屡退养龙池。虽天童实厕五山。亦摇首弗顾。其高风峻节。如祥麟威凤。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贤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说法于龙光殿。上悦。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寻奉旨。函香至五台。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辞南还。道趣维扬。镇南王。率嫔妃等。延师入宫。禀受大戒。遣司马护还龙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曰。吾将逝矣。或以药剂进。麾去之。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昧爽。师起沐浴服纸衣。索笔书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侧卧而化。茶毗。现五色光。齿牙舌轮。及所持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烟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竞折枝取之。淘汰灰土。获者亦众。门人等。分馀骨与不坏者。五处建塔焉。师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其心。所至无不倾向。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公孟頫。冯内翰子振。尤所宾礼者也。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无虚日。师受之即以施人。曾无毫发系吝。其自处则布袍粝食。沛然若有馀。凡发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而空义自彰。有四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宁。字一源。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宁七传至无用宽。宽乃永宁之师也。宽居舒州太湖。门士不满百。皆峣然自肯之辈。其得宁最晚。而宽特注之。以为可继开福。而阐东山法门。初永宁。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辞亲弃俗。依禾州之广慧寺。寺为州之望刹。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前一夕。寺众同梦肇公来。次日独宁至。众欣然。疑为肇公再世也。及为大僧。汗游禅社。走舒州见无用宽公。公问。何来。对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对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宁拟进语。公又喝。宁拟退。公连喝之。宁大骇而趋出。自是罢游。坚依席下。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宁闻之脱然。公乃召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对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公喝。宁曰。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扁担。宁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久之辞去。公曰。逢龙即止。遇水即居。金鸡玉兔。鞭影长驱。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龙池致宁。宁以为符其师谶。欣就之。连三载成丛林。南国高人。以见𣆶为感。同曰龙池尊宿。不敢名之。宁慕高峰之为人。别业高崖。至正间。紫书三至。不赴。诸方勉之。始受朝旨。号佛心了悟禅师。然足不越阃。顺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问宁之行略。金对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华岳迅烈风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东山是其远祖。宽无用容其入室。虽经三诏下龙池。野老不知尧舜力。洪武元年。宁嘱制纸衣木龛。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龛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
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
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
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
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
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
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
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
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
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
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
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
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
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
”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
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
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
”无用嗒然一笑。
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
”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
”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
”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
逢龙即住,逢池便居。
”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
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
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
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
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
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学侣闻风,遐迩奔赴。
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
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
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
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归龙池。
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
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
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
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
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
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
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
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
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
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
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
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
壬寅,退归龙池。
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
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
未几,成大丛林。
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
”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
寿七十八,腊六十五。
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
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
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
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琅琊山慧觉禅师者。
西洛人也。
父为衡阳太守。
死于官。
师扶榇归洛。
过澧阳。
药山古刹。
宛若夙居。
由此出家。
后得法于汾阳。
住滁水。
高揭刹竿。
与雪窦显公。
同时唱道。
时号二甘露门
上堂。
奇哉十方佛。
元是眼中花。
欲识眼中花。
元是十方佛。
欲识十方佛。
不是眼中花。
欲识眼中花。
不是十方佛。
于此明。
得过在十方佛。
于此未明。
声闻起舞。
独觉临妆。
珍重。
师福相端严。
所至成益。
尝往苏州。
看范希文。
因受信施。
及千馀缗。
遂遣人阴计在城诸寺僧数。
皆密送钱。
同日为众檀设斋。
其即预辞范公。
是日侵早发船。
逮天明众知已去。
有追至常州得见者。
受法利而还。
灵源称之曰。
观此老一举。
使姑苏道俗。
悉起信心。
增深道种。
师法嗣数辈。
长水璿讲师。
其一也。
具义解中。
泉大道三公。
同参也。
见列感通中。
系曰。
三公。
皆为西河师子儿。
而举公跳踯。
故悭于嗣。
夫为善知识。
如雾露在人。
当使时时有润。
琅琊苏州之举。
须琅琊始得。
嚣嚣者不得效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63 【介绍】: 宋僧。
蕲州人,俗姓江,号应庵。
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禅师,通彻大法。
晚居明州天童寺,机辩明妙。
世称昙华与宗呆为二甘露门
全宋诗
释昙华(一一○三~一一六三),号应庵,俗姓江,蕲州黄梅(今属湖北)人。
年十七于东禅寺去发。
首依随州水南遂禅师。
历谒湖南北、江东西诸老宿。
至云居,礼圆悟禅师。
入蜀,往见彰教绍隆,侍隆移虎丘。
辞游诸方,初分座于处州连云寺,继住处州妙严寺。
历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蕲州德章安国寺,饶州报恩光孝寺、荐福寺、宝应寺,婺州宝林寺、报恩光孝寺,江州东林太平兴隆寺,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平江府报恩光孝寺,两住南康归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
孝宗隆兴改元卒,年六十一。
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绍隆禅师法嗣。
有宋守铨等编《应庵昙华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昙华诗,以辑自《语录》卷一至卷六之诗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一○之诗为卷二。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昙华(?——一一六三),号应庵,黄梅(今湖北黄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绍兴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兴元年卒。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昙华字应庵。
蕲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类凡儿。
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
首谒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参知识。
靡所契證。
闻圆悟住云居煅炼学者。
华往礼依侍。
悟乃痛与锥剳。
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禅师。
侍一载顿明大事。
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
于是开堂妙严。
迁归宗。
时大慧在梅阳。
有僧传华示众语。
大慧见之极口称叹。
复寄偈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正脉通。
虎丘忌日拈香曰。
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
做尽伎俩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饮。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悬羊头卖狗肉。
知他有甚凭据。
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世称华与杲二甘露门
尝戒徒众曰。
衲僧著草鞋。
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
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东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应庵禅师。
讳昙华。
北宋徽宗崇宁癸未。
生于楚黄江氏。
神彩炳异。
识度持重。
年十七。
具决定志。
津济群品。
弃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隆先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东山演禅师。
而应庵为东山之四世也。
当时推二甘露门
谓楚西有应庵。
浙东有妙喜。
妙喜谪梅杨。
有传应庵法语至者。
妙喜誉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一脉通。
应庵之语曰。
九年面壁。
坏却东土儿孙。
只履西归。
钝置黄面老子。
以拄杖画一画云。
石牛横古路。
一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长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悉皆欢喜。
谓言打者一棒。
不妨应时应节。
山僧不觉通身踊跃。
遂作诗一首。
举似大众。
蜻蜓许是好蜻蜓。
飞来飞去不曾停。
被我捉来。
摘却两边翼。
恰是一枚大铁钉。
又曰。
饭箩边漆桶里。
相唾饶你泼水。
相骂饶你接嘴。
黄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岁一次开花。
鹤勒那咬定牙关。
朱顶王呵呵大笑。
归宗五十年前有一则公案。
今日举似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节级失却帖。
又曰。
参禅人切忌错用心。
悟明见性是错用心。
成佛作祖是错用心。
看经看教是错用心。
行住坐卧是错用心。
吃粥吃饭是错用心。
屙屎送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
更有一种错用心。
归宗不堪与诸人说破。
何故。
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
其前后语要。
约类如此。
僧问。
秖者是埋没自己。
秖者不是孤负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处。
请师速道。
曰。
玉箸撑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谈来易。
万事鸿毛脱去轻。
曰。
莫谩老僧好。
侍郎季浩拟达所畜。
应庵骤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处去。
浩噤不能发。
应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彻见临济宗旨。
其妙密钳锤。
又类如此。
故一时无表里贵贱。
耆艾饱参。
经其炉韛。
无不汗下心死。
隆兴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应庵拈香曰。
平生没兴。
撞著无意智老和尚。
做尽伎俩。
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饭。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县羊头卖狗肉。
知它有甚凭据。
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已而以丛林。
嘱累教授严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将告寂。
犹挂牌入室。
或以偈请。
应庵呵曰。
吾长笑诸方所为。
而自蹈之耶。
区分院事。
洪纤不遗。
趺坐迁化。
世龄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珑岩之外冈。
未踰月。
妙喜亦迁化。
初应庵道既通闻。
此庵元布袋住连云。
深山广泽。
衲子难近。
徒步访之。
故为分座。
而连云之风立震。
已而主明果。
则雪堂每过。
盘桓永夜。
间有窃议者。
雪堂叱之。
应庵凡八历名刹。
两住归宗。
始明果。
终天童。
其居天童时。
妙喜亦生。
还住育王焉。
赞曰。
临济宗枝。
若无首山。
几到大风吹止。
虎丘命脉。
一有应庵。
家声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优昙。
色色改观。
但圆悟为一睡虎。
发其千片之弩。
岂有鼷鼠。
怏怏负其所望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类凡儿。
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师,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
闻圆悟住云居,煆炼学者,华往礼焉,因依之。
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
趋侍一载,顿明大事。
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在梅阳,有僧传华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欢,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
”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郤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世称华与杲二甘露门
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
”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