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仁岳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蒙。
邵氏。
温之平阳人。
族姓甚众。
多以儒显。
师英达开爽。
幼闻钟梵则喜。
年十三从惠安净觉大师惟梵。
著僧伽黎。
明习天台教观。
自以名相之学。
不足了大事。
去游国清。
又参育王佛智裕公。
公问乡里。
对曰。
永嘉。
曰。
还识永嘉大师否。
未及答。
批颊而出。
至于再。
兀然如痴。
寝食不安者累月。
行道次。
忽闻钟声而悟。
即造室中。
公复理前问。
曰。
即日伏惟。
和尚尊体。
起居万福。
随问向上事。
师儗对被逐。
次日再上。
公方发问。
师抗声云。
老汉。
今日败阙也。
一拍而出。
公笑曰。
隽哉。
因省母归里。
龙翔心闻。
一见深器之。
问曰。
言无展事。
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
滞句者迷。
试向言诠不及处。
通个消息。
师。
以左手画一圆相。
闻。
以拂子击左。
师。
又画以右手。
闻。
击右。
又画于中以两手托呈。
闻。
以拂子当中画两画。
师。
礼拜而立。
闻大笑云。
三十年拣苗。
苗今日得此乌喙。
遂令执侍。
尽揭底蕴。
寻归鹿园。
如在庵贤。
雪庵瑾。
咦庵鉴。
全庵存。
筠谷达。
还庵淳会下。
皆一时名流。
唯师妙龄杰出。
心闻。
以谷名师庵。
且为之铭。
蒙侍者之名日高矣。
又尝谒临安显宁志公。
志门风壁立。
学者望崖。
独谓师曰。
先世遗风。
馀烈若未坠者。
尚在汝躬。
吾且拭目观之。
初住智门。
迁瑞岩。
皆史魏公浩推毂也。
魏公在永嘉时。
与心闻为方外交。
罢相里居。
梦如平生。
旁有僧曰。
景蒙。
貌古神清。
谈笑久之。
觉而叩天童朴曰。
僧名颇异。
有斯人否。
朴曰。
是方为堂中第一座。
招之。
恍如梦所见。
与论出世法。
了辩如响。
问其师则心闻也。
大异之。
遂为延誉而住智门。
及瑞岩虚席。
复以师应命。
师孤高绝俗。
弱不胜衣。
而严冷峻峭。
不可挹酌。
既坐道场。
搥拂所加。
龙象蹴踏。
长灵之道光焉。
智门瑞岩。
皆承颓毁之馀。
人以为不可复兴矣。
师从容规画。
会不踰时。
而轮奂一新。
壮丽反过其旧。
具大材智。
寻常不以毫末自见。
因事而显。
无不叹服。
韬养之深。
从可知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八九
继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八岁得度,师事广智,甚为契之。
永嘉士庶请居开元寺东阁,迁妙果、慧安寺,退隐江心。
再出主西湖法明院。
元丰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
忠服膺四明知礼之学,屡与山外诸师争辩。
著有《四明仁岳异说丛书》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称扶宗尊者。
见《水心文集》卷一二,《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释门正统》卷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继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梦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养之。母娠。即厌荤血。幼见佛像必致敬。八岁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顶。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观。广智深契之。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永嘉士庶。请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退隐。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师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萨戒。行放生事。士庶尝至数万人。每誓于众曰。入吾道场。而皈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过。诵咒救疾。神应莫测。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加敬。称为戒师。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坐脱。人见赤光炤澈空表。鸟雀悲鸣。三日不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继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父母求嗣佛寺,夜梦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养之。”及有孕,即厌腥血,故生而端详,性好清洁,虽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礼。八岁入开元,蒙恩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见大士放光,以水灌顶,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观,无所凝滞,广智深器之。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永嘉士夫请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退隐江心,研精禅观。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萨戒,行放生事,士庶尝至数万人。每誓于众曰:“入吾道场而归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度,诵咒救疾,神应莫测。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加敬,称为戒师。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祷于湖,甘雨随应。宋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众说法,结印坐亡。人见赤光彻照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灭。”庆恩希妙梦神人告曰: “忠法师已生兜率。”忠久行施食,后虽有继,乌雀悲鸣,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传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谏》、《指迷》、《抉膜》、《十门析难》及《十义》诸书,用昭四明,独得祖道之正。赵清献公汴为之赞曰:“教明圆通,听众依响。以心传心,以真破妄。真兮谓何?有相非相。如水中月,如鉴中象。”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为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字伯祥。福州古田戴氏子也。幼不茹荤。十四岁去上生院。持头陀行。又六年。为大小经论。置不读。曰。此方便说耳。即持一钵。走江淮。所参知识甚多。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江州承天。虚席致臻。非所欲。而游丹阳。寓止因圣。一日行江上。顾舟默计曰。当随所往。信吾缘也。问舟师曰。载我船尾可乎。舟师笑曰。师欲何之。我入汴船也。臻云。吾行游京师。因载之。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琏使首众僧于座下。及琏归吴。众请以臻嗣焉。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京师四方都会。有万好恶。贵人达官日填门。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赐对甚喜。诏设高广座。恣人问答。左右上下。得未曾有。欢声动宫殿。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悯名相之弊。始即相国。为慧林智海二刹。其命主僧。必自臻择之。宿老皆从风而靡。高丽使三僧来就学。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被诏至福宁殿说法。诏道臻素有德行。可赐号净照禅师。臻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所居都城西隅。衲子四十馀辈。颓然不出户。三十年如一日。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前尝语门弟净圆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趺而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一夏。臻性慈祥纯至。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乃能雪方丈之西壁。请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初说法于庆寿宫。僧问。慈圣仙游。定皈何所。臻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余至京师。尚及见之。时年已八十。褊首婆娑。面有孺子之色。取次伽梨。曳履送客。可画也。黄鲁直题其像曰。老虎无齿。卧龙不吟。千林月黑。六合云阴。远山作眉红杏腮。嫁与春风不用媒。老婆三五少年日。也解东涂西抹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
传四明法智之道。
初住金山龙游。
侍读吴公倅都。
闻师名。
革兴教禅居请主之。
学者朋来。
师每讲次。
会文集义。
贯穿始终。
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
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
佛许六即辨。
蛣蜣何不通。
知一不知二。
失西又失东。
三十若果成。
一切皆常乐。
蛣蜣不究竟。
诸佛断性恶。
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
陈词有司。
乞筑高台。
竖赤幡。
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
以幡标显处。
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
府尹杜而不从。
闻者凛然。
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
盛服止阃外。
师未登座不辄入。
东坡云。
与师语群集。
有所遗忘。
师则应口诵之。
衮衮不休。
东坡祭辨才文云。
讲有辨臻。
即谓师也。
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
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
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
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
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
有《吴山集》,已佚。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
今录诗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吴兴人也。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䌽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住西余山。嗣姑苏翠峰月禅师。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著䌽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散饥寒者。钱穆父赴官浙东。见之约明日饭。端黎明独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妇出迎。俄其夫至诟逐。竟为逻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见之问故。曰。烦寄声钱公。本来赴斋中。涂奸情事发。请自饭。穆父闻之惊。且笑顾客曰。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挽衣问何之。曰鸡为狸害。法不可食。将弃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观讽。曰。当得偈乃可与。端跪作祭文曰。维灵生有鹰鸦之厄。死有汤镬之灾。生时要汝报晓。死后无人收埋。奉为转化檀施。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无可布施。施肚为汝作棺材)。言卒携鸡去。以施饥者。能诵法华经。湖人争延之。必得钱五百乃开秩。目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号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信敬。端见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请升座。使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饭。端瞋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汝却吃荤。子厚为大笑。时吕太尉吉甫。亦留丹阳。三人者日过从。吉甫诵禅定功德。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独称。锻可忘忧。稽康得仙。竟作剑解。端说偈曰。章公好学仙。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欲归湖且行江上问。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吐语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明日迁化去。众以为戏语。请说偈。端索笔大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办。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五更遂化。阅世七十二。东吴祠之。以为散圣。 赞曰。予窜海外三年而还。丛林顿衰。耆年物故无馀。所至雏道人成阡陌。皆饱食游谈。无根而已。喟然长想。如政黄牛端师子辈。皆三十年前。少丛林者。然高风逸韵。且尔。况其传法度生者乎。因载两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览观焉。
释灵照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灵照,姓卢氏,兰溪人。
出家宝慧寺。
未期月,通《法华》、《光明》二经。
因往钱塘,依香岩湛学教观。
久之,复之吴兴谒净觉仁岳,台宗户牖莫不通晓。
元丰中主吴山解空寺,熙宁中迁华亭超果寺。
每岁春首,开净业社,与者几万人,恒多获验。
尝于定中见西方圣相,因跽而请曰:“愿毕生诵大乘经,期生安养。
”乞示要道,一神指曰:“净土在心,有愿即生,何远之有?
”又深夜诵经,感普贤示兆。
遂造普贤像,诵经万部,以严净业。
元祐五年冬,卧疾,谓侍者曰:“吾安养之期已至。
”遂面西累足而化,阇维异香袭人,舍利流迸。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梵臻,居南屏,因以号焉,钱塘人,传四明法智之道。
初住金山龙游侍讲,吴公倅都闻其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
臻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
浙西台学大振自兹始。
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𧏙何不通?
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
三千若果成,一切皆常乐。
蛣𧏙不究竟,诸佛断性恶。
”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立赤幡,效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竿头。
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
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臻未登座,不辄入。
苏东波居士尝云:“与臻语群集,有所遗忘,臻辄应口诵之,亹亹不休。
”东坡答(祭) 辨才文云“讲有辨、臻”者是也。
崇宁中,谥“实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9 【介绍】: 元僧。绍兴人,俗姓李,字季蘅,号浮休,又号若耶。九岁能通《春秋》,十五岁受具戒。历主兴化教、园通、天竺灵山等寺。后退居云门,为云门三高之一。善诗,为文雄健有法,赵孟頫称之为僧中御史。有《内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
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
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
遂依云门元和尚。
十五祝发为大僧。
随渡涛江。
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
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
一览而知大旨。
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
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
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
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
乃力为经度。
田芜者辟之。
室圮者葺之。
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
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
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公。
道望并峙湖上。
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
又与断江恩休耕逸。
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
世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
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
苟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
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冷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
命之曰再来泉。
复退隐云门。
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
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
难可苟免乎。
吾对将至。
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
贼众入其舍。
若毅然不为屈。
辞色俱厉。
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
白乳溢出于地。
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
舍利如菽无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
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等若干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允若。字季蘅。自号浮休子。族相里氏。越人也。代为簪缨。师生有绝尘之趣。初为童子。给侍云门元上人。十五圆具。为大僧。至虎林。谒恢大山于兴福。自是习天台教。湛堂澄公。主南天竺。师与焉。声入心通。知解日至。湛堂甚器之。既出世净圣矣。湛堂念之弗置。招之徕归。请居第一座。摄众千馀人。持规峻整。经其指示。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请主兴化。当是时。倡道杭之南北两山者。若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与师皆有重望。人称为佛海会中四天王。居亡何退居云门。视荣名利养。恬不屑意。翱翔岩壑间。时同断江恩师休耕逸师。临风笑咏。不知夕阳之在树。君子又目之。为云门三高师。前后凡四座道场。教雨所及。如甘露醍醐。饮者心泰然。终以云门为归。筑深居精舍。以法华观慧三昧。为暮年净行。会天下大乱。于戈纷扰。法师与之。遇胁以白刃。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因遇害。白乳溢出于地。寿八十。腊六十有五。兵退阇维之。获舍利如菽者无算。瘗于云门山之麓。师风度简远。暮年神气完固。刘伯温。称其诗文古雅峻洁。而有奇风。故一时名。公卿咸倾倒焉。师素履之美。虽不获考。终命而定业所制。在古贤圣或未免。初无伤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遂依云门元。
十五祝发为大僧,随渡涛江,首谒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一览而知大旨。
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𧏙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恩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徕归,命居首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师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茍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泠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
后退隐云门,筑精舍,专脩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难可茍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无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十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