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景蒙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隐居嵩山。
自得心法于老安禅师。
四方之趋附者。
同益至。
然其乡里名姓。
终未尝以告人也。
天后时。
嵩山神祠有灶。
颇灵异。
民之祈福祐者。
踵相接。
杀豕酾酒无艺。
堕患之。
微以杖三击之曰。
本是泥瓦合成。
灵从何来。
圣从何起。
灶即破裂堕落。
顷之见童子青衣。
再拜于前曰。
吾昔尝以罪累。
辱司此灶。
其苦奚可量。
今赖师说无生法。
获生天上。
敢不致谢。
由是世号破灶堕。
有僧问云。
某等久在和尚左右。
蒙和尚苦口相为。
灶神得甚么径旨。
便获生天。
堕曰。
我即向伊道。
是泥瓦合成。
别无道理为伊处。
僧无语。
堕曰会么。
曰不会。
堕曰。
本有之性。
为甚么不会。
僧礼拜。
堕曰。
堕也。
破也。
破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破灶堕者。不知何许人也。天后之世参事嵩岳安禅师号老安是欤。通彻禅法逍遥弗羁。恒理求而不见其前。别涂取而莫趋其后。尝遇巫氏能与人醮灶祓禳。若汉武之世李少君以祠灶可以致物同也。凡其解奏之时。往往见鬼物形兆。闾里迭畏。传于众多杀少牢以祭之者交午。重其主灶。乃幡盖拥之秘而罕睹焉。扬子所谓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时堕诣之。始劝巫者。终为神说法已告云。我闻师教决定生天。乃现其形礼辞且曰。蒙师提耳获益弥深。得生殊胜天。言讫而隐。其灶即神祠也。随而瓦解自然破落。非人力也。遐迩惊骇。此师素不称名。由此全取他名号破灶堕也。
神僧传·卷第七
嵩岳破灶堕和尚。隐居嵩山。山有庙甚灵。惟安一灶祭无虚日。师入庙以杖击灶云。此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又击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一青衣人设拜师前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生。特来礼谢。再拜而去。少顷徒众问师。灶神得何经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只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为伊。众无语。师良久云。会么。众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众僧乃礼拜。师曰。破也堕也。于是其众大悟玄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史不言其姓。
生渚宫之卖饼家。
而适与天皇寺邻。
时悟禅师方为寺住持。
信以弱龄。
日挟饼笥入市。
必先馈悟。
悟每食毕。
辄留其一。
以遗信。
信念曰。
饼固我所遗者。
而返以遗我。
岂别有指哉。
尝间问焉。
悟曰。
是汝持来。
复汝何咎。
信闻而有省。
即求出家。
悟因而摄受之曰。
汝昔名崇福。
今信吾言。
宜名崇信。
由是躬操井臼。
以事悟。
一日问悟曰。
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悟曰。
若是心要。
吾未尝不指示汝。
信曰。
何处指示。
悟曰。
汝擎茶来。
吾为汝接。
汝行食来。
吾为汝受。
汝和南时。
吾便合掌。
何处不是心要。
而须别指示耶。
信俯首良久。
悟曰。
见则便见。
拟思即差。
信因问曰。
如何保任。
悟曰。
任性逍遥。
随缘放旷。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后居澧阳之龙潭。
从尚书李翱请也。
僧问。
髻中珠谁人得。
答曰。
不赏玩者。
进曰。
安著何处。
答曰。
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
如何是真如般若。
答曰。
我无真如般若。
尚书曰。
幸遇和尚。
答曰。
此犹是分外之言。
德山鉴既嗣法。
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
至于今不衰。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
辨明邪正在钳锤。
禹门浪暖风雷动。
正是鱼龙变化时。
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
问答不录。
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
机前一著。
觌面全提。
复击禅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声揭露。
个里不许停思顾虑。
岂容开口分疏。
只饶眨得眼来。
剑去久矣。
纵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攒眉有分。
何也。
盖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识所测。
若是个英俊衲僧。
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
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
嗟观近世以来。
人心不古。
禅学之者。
不务真参实悟。
惟是接响承虚。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穿凿机缘为参究。
破坏律仪为解脱。
夤缘据位为出世。
以致祖风彫弊。
魔说炽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觉释尊。
于二千年外。
已识尽众生心病。
预设多种奇方。
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
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
故经云。
末世众生。
希望成道。
无令求悟。
惟益多闻。
增长我见。
又云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开悟。
佛令结制安居。
剋期取證。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
故知结解之有时也。
且如即今诸大德。
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
已悟之者置之勿论。
如其未悟之者。
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
若是个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
也莫论长期短期。
百日千日。
结制解制。
但以举起话头为始。
若一年不悟参一年。
十年不悟参十年。
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
尽平生不悟。
决定不移此志。
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
遂举起拂子召众云。
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
不见世尊道。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
要證圆觉不为难矣。
设或未能见彻。
切忌依语生解。
幻叟今日不辞饶舌。
试为诸人颂出。
猛火铸成金弹子。
当机捏碎又浑囵。
等閒失得俱拈过。
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
未审心是何物。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
从何处念起。
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
这里有个入处。
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故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證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缘虑之心。
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诸佛由悟而證。
号曰菩提。
众生因迷而昧。
故曰烦恼。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得之不有。
失之不无。
迷则业缘。
悟名佛性。
盖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当知此心旷劫至今。
本无生灭。
原非染净。
孤光皎皎。
脱体无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无形状可见。
无声响可闻。
虽然无相。
无相不宗。
虽曰无声。
无声不应。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声响之谷。
色空不二。
动静一如。
法法虚融。
尘尘解脱。
是知心有则法有。
心空则法空。
心邪则一切邪。
心正则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无。
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则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
了无隔碍。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
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
设或未然。
亦不用别求玄妙。
厌喧取寂。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然体究。
常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参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
又不得将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閒忙之处。
都不用分别计较。
但要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禅定现前。
傥正念不得纯一。
昏散起时。
亦不用将心排遣。
但将话头轻轻放下。
回光返照。
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
只此一照。
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
日久坚持此念。
果无退失。
蓦忽工夫入妙。
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
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
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
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国泽民。
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脱死生。
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
难容凑泊。
初参之士。
必假筌蹄。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无量寿。
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
心即本来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驰求。
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谓即心是佛。
何劳更念佛乎。
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执相循名。
妄生倒惑。
横见生死。
枉入迷流。
故劳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观心。
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无间。
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
当下根尘颖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
心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
因无念而證无心。
无心之心始是真心。
无念之念方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
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这不可得处。
即识心达本之要门。
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
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
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
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
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脱。
于斯领旨。
管取一笑而无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
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
弟子虽获与闻。
心犹未了。
幸望和尚别垂方便。
师云。
照前问将来。
空云。
蟭螟虫吸乾沧海。
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
师曰。
长安路上金毛卧。
曰。
水母飞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见。
师云。
五凤楼前铁马嘶。
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师云。
明月照见夜行人。
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
师云。
好与痛棒。
曰棒则弟子甘领领。
则望和尚垂慈。
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
当机把断圣凡津。
拟议知伊屈未伸。
欲识蒙山端的旨。
垂钩意在钓金鳞。
师云。
会么。
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
入室参礼次。
师乃问云。
面南观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语明甚么边事。
曰和尚合却口好。
师云。
未在。
曰瞒别人即得。
师云。
差别用处。
非智眼不能无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须具透关正眼。
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
山振声一喝。
师云。
具得正眼。
当明向上一机。
如何是向上一机。
曰青天日当午。
师云。
犹未梦见在。
曰木人拈玉线。
石女度金针。
师云。
从上佛祖不传之妙。
子作么生领会。
山近前礼一拜。
师云。
转身一句速道将来。
曰雨添山色秀。
风来竹影移。
师拟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师云。
放子二十棒。
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
谢和尚垂慈。
深锥痛劄。
师云。
子虽有滔天之浪。
且无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师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
师举起手中拂子。
僧云。
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
师放下手中拂子。
云。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两头不著。
千圣难窥。
这个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离。
师云。
不即。
不即个甚么。
不离。
不离个甚么。
僧拟对。
师打一拂子云。
这虚头汉。
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
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
师云。
是谁。
胜云。
某甲。
师云。
作么。
胜云。
佛殿里拜佛来。
师云。
佛向你道甚么。
胜云。
不曾道。
师云。
你头不曾点地那。
胜云。
下下点地。
师云。
又谓不曾道。
胜云。
某甲会也。
师云。
你会个甚么。
胜云。
吐露太分明。
师便喝。
胜拟对。
师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
师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觑不著。
师云。
觑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师云。
为甚么觑不著。
凝云。
为无踪迹。
师云。
既谓无踪迹。
说甚么觑不著。
你在无踪迹处窠臼。
这个且置。
只如烧了撒了。
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叠叠。
涧水响潺潺。
师云。
我不问你青山叠叠。
涧水潺潺。
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显露。
师云。
这虚头汉。
脚跟尚未点地在。
说甚么显露不显露。
凝乃触礼一拜。
师云亦未在。
凝又拟开口。
师咄云。
你再乱道。
辟破你口门。
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毕竟是个甚么。
师与僧一掌云。
你道是个甚么。
僧拟开口。
师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
至韶古音关房。
以拄杖扣门三下曰。
关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谁云在不在。
即开门见师。
乃触礼一拜。
师曰。
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
请关中主相见。
韶乃叉手默然。
师曰。
此则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师适来问甚么。
师曰。
问汝关中主。
韶曰。
唤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绝。
渠侬目面已呈师。
动静何曾有区别。
师曰。
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
韶曰。
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
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
怎奈这个何。
韶拟对。
师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别。
只个门户亦无所有。
门户既非。
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
虽然理则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
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
竖立脊梁。
全机坐断。
彻底掀翻。
囫囵嚼破。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学。
抑不负其己灵也。
子其勉而进之。
三载出关之日。
拄杖子再为汝勘过。
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岁出家。
初从玄极和尚。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
正统六年。
再见东普。
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
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毕竟事若何。
曰水。
浅石出。
雨霁云收。
普曰。
莫乱道。
只如佛祖来也不许。
纵尔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到这里更是不许。
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
其奈劳神不易。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恁么干蛊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复召入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楚山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曰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
一年不悟参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罢参。
至哉言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楚山禅师。唐安人也。名绍琦。姓雷氏。八岁入乡校。不假师授而知诵。次载失父。遂弃业。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通爱之。与语辄终日。每至节要处。不敢犯其词。乃跪请益。通叹曰。子根性太利。难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疗耳。琦愕然曰。木偶人。可入道耶。通笑曰。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琦愤而趋出。益疑之。经昼夜。遂振衣起曰。吾师岂欺我哉。复入。剖于通前。通独以掌反覆示之。不领。遂背去。遍参知识。俱不得意。闻无际悟和尚。居普州之东林。东林禅风。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辈窃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对曰。廓然无定。曰。有何所得。对曰。本来无失。何得之有。曰。学将来底。堪作甚么。对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曰。汝落空耶。对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曰。毕竟如何。琦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悟公笑曰。纵汝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怎生消缴。琦又拟对。悟公连叱退之。琦大惭。数日不敢仰视。忽闻净板鸣。豁然荡尽廉纤。急披衣礼谢。悟肯之。遂以断桥源流。嘱琦行化。当是之时。断桥之脉微矣。及悟公继响。而得法者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领天柱。迁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齿最少。号圭庵。事琦甚谨。丛林惮其严厉。敬其慧识。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琦啜罢。顾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处。琦曰。何以见得。玠呼接盏。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还你。无对。琦乃顾玠。玠曰。只者无言语处。不隔纤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问讯。童子问讯。琦度盏。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无语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无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则积劫无明。了则本来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不知有番为隔碍。琦曰。子还有知也无。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则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临机大用。举必全真。说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语一默。剖析是非。分别名相处。与适来童子。见识是同是别。玠曰。择法智眼。无作妙用。体性虽同。用处县隔。曰。既云择法。安能无作乎。玠曰。智炤非识。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虽分别。实无分别之能也。曰。今对万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别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圆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可谓鹅王择乳矣。未几。玠膺疾。琦下视之。值心上座在侧。琦因问曰。如何是心。玠曰。开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顾心曰。何不作礼。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还能觌体颂出乎。玠对曰。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琦曰。珍调四大。饶益将来。一日玠疾革。作呻吟声。琦问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著么。对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则叫。痒则笑。琦曰叫与笑者。复是阿谁。曰。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寂体中实无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曰。秋风不扇。桂蕊飘香。琦曰。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曰。有眼觑不见。琦曰。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对曰。雨过天晴。青山依旧。曰。从今别后。再得相见否。对曰。旷劫不违。今何有间。曰。子不病耶。对曰。病与不病。总不相干。琦执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谁。曰。玠固非我。亦不离我。琦乃叹曰。善哉。妙契无生。彻證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谢曰。与祖玠趱。将龛子来。琦命舁龛至。玠顾左右。曰吾当行矣。整衣龛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话大行。时蜀多义学。互以胜劣相比量。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圆。有问。祖师西来意。则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问祖师西来意。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栏杆上石狮子。红藕花间白鹭鸶。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爱以无字问僧。有对曰。风吹秋月冷。雪压老梅寒。又僧对曰。出匣吹毛剑。寒光射斗牛。又对曰。无孔铁锤当面掷。琦皆喜之。后示疾。诸山讯候。有进曰。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会么。拟对。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车挂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瞑目而寂。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楚山行化。当明运昌隆之际。纯以心性禅。应接群机。以故。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乃至祖玠辈。风鬯春枝节节是。令见者闻者。莫不神往。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赵,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依觉印英禅师,再谒丹霞淳禅师,先后参海内有名尊宿十七人。初住曹山,后迁广寿、黄龙。称黄龙道震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僧宝正续传》卷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号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为童子。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师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噫绍兴以来宗师言行相应而与秋霜争严。舍震其谁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讳道震。
金陵赵氏子。
少依保宁觉印禅师。
为童子。
觉印住泗洲普照。
遇淑妑閤。
择童行。
守戒律者施度牒。
师在选中。
得度具戒。
久之辞觉印。
谒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
因有颂曰。
白云深覆古寒岩。
异草灵花彩凤㘅。
夜半天明日当午。
骑牛背面著靴衫。
淳见而异之。
游湖湘。
抵大沩。
作插锹井颂曰。
尽道沩山父子和。
插锹犹自带干戈。
至今一井如明镜。
时有无风匝匝波。
最后至黄龙。
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
绝意他往。
日取藏教读之。
一夕闻晚参鼓。
步出经堂。
举头见月。
忽有省。
亟趋方丈。
陈所悟。
草堂深可之。
自此履践获大通彻。
绍兴初。
草堂避地曹山。
迁疏山。
师皆在焉。
居第一座。
分座接衲。
五年临川守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
唱草堂之道。
僧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云。
黑漆昆崙穿市过。
进云。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答云。
卖扇婆子手。
遮曰。
如何是人境俱夺。
答曰。
灰飞烟灭后。
怕你绝音容。
问。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答曰。
当年独坐雄峰事。
今日分明说向君。
进云。
只如向上宗乘。
又作么生。
师以拂子击禅床。
僧云。
烹凡炼圣有玄功。
万古丛林作标格。
便礼拜。
尝示众曰。
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
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
若也不会。
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
谩他一点不得。
久之。
退隐疏山之山堂。
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
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
师力丛林矩范。
僧到必勘辩。
一日僧展坐具礼拜。
师转身背却。
僧收坐具便去。
师乃唤回。
僧进前。
师便归方丈。
明日僧问讯云。
某甲昨蒙和尚慈悲。
有个省处。
师云。
作么生。
僧近师边。
作听势。
师取拂子打之。
僧大笑而去。
若此类甚多。
衲子翕然推服。
晚迁黄龙。
是为积翠直下子孙。
授道之处。
院烬于兵火。
师慨然有兴复之志。
阅数年。
堂殿廊庑。
迄抵于成。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示微疾。
集众告曰。
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
泊见草堂。
始到不疑之地。
汝等当究本法。
傥透脱无滞碍。
随力量兴作。
利益众生。
无虚弃光阴。
左右固请留颂。
命笔书曰。
吾年八十三。
随顺世言谈。
不落思量句。
谁人共我参。
翌日闻钟声。
奄然而寂。
端坐三日。
支体柔和。
颜皃如生。
阇维日。
云惨风悲。
草木变色。
烟焰所及。
悉缀舍利。
道俗取之。
旬日不竭。
塔于寺之西崦。
师为人刚正强力。
甘枯淡。
务精进。
迹未尝造檀越之门。
近代宏法。
唯师有古尊宿风韵。
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
演出关。
栖迟妙喜之门。
久甚。
及开法出世。
不忘圜悟。
有道者固应如此。
震天资耿介。
草堂晚居。
泐潭道大盛。
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
草堂将与之。
震骤谏以为不可。
草堂不允。
震遂拂衣遁他境。
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
震之志得行焉。
其规正窃昌。
阴翊化权。
岂浅浅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字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甚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去,黄龙主事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帅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其严正如是。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之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谅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 【介绍】: 唐僧。吉州庐陵人,俗姓刘。初见禅宗六祖慧能,深器异之。后居青原山静居寺,阐扬禅法,开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后传法于希迁。开元中圆寂,敕谥洪济大师,门徒尊为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镭氏。
庐陵安城人。
幼岁出家。
每群居论道。
思惟嘿然后闻曹溪法席之盛。
乃往参礼。
问曰。
当何所务。
即不落阶级。
祖曰。
汝曾作什么来。
思曰。
圣谛亦不为。
祖曰。
又道不落阶级。
思曰。
圣谛尚不为。
何阶级之有。
祖深器之。
祖将示寂。
谓思曰。
从上衣法双行。
师资递授。
衣以表信。
法乃印心。
苟得其人。
何患不信。
吾今留衣。
永镇山门。
以绝争端。
汝当分化。
无令断绝。
思得记莂。
住青原山净居寺。
有沙弥希迁。
问于六祖曰。
和尚百年后。
希迁未审当依附谁。
祖曰。
寻思去。
及祖顺世迁每兀坐。
想念而已。
第一座咄曰。
汝师兄名行思。
汝师所言寻思者。
政欲使汝依附师兄。
语意分明。
汝何迷执。
迁便礼辞祖龛。
径造净居。
思问曰。
子何来。
迁曰曹溪思曰。
将得什么来。
迁曰。
未到曹溪亦不失。
思曰。
恁么用到曹溪作么。
迁曰。
若不到曹溪。
争知不失。
迁又问曰。
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思曰。
汝今识吾否。
迁曰。
识又争能得。
又问。
和尚出岭来多少时。
思曰。
我却不如汝早晚离曹溪。
迁曰。
希迁不从曹溪来。
思曰。
我亦早知你去处也。
迁曰和尚幸是大人。
莫造次。
他日思问迁汝什么处来。
迁曰。
曹溪。
思乃举拂子曰。
曹溪还有者个么。
迁曰。
非但曹溪。
西天亦无。
思曰。
子莫曾到西天否。
迁曰。
若到即有也。
思曰。
未在更道。
迁曰。
和尚也须道取一半。
莫全靠学人。
思曰。
不辞向汝道。
恐已后无人承当。
即令迁驰书到南岳曰。
汝速回。
吾有个鈯斧子。
与汝住山去。
迁至彼。
未呈书。
便问让和尚云。
不慕诸圣。
不重己灵时如何。
让曰。
子问太高生。
何不向下问。
迁曰。
宁可永劫沈沦。
不慕诸圣解脱。
让休去。
迁回。
思问。
曰。
子送书达否。
迁曰。
信亦不通。
书亦不达。
思曰。
作么生。
迁举前语。
却曰。
发日蒙和尚许鈯斧子。
便请。
思垂一足。
迁礼拜神。
会来参。
思问什么处来。
会曰。
曹溪。
思曰。
曹溪意旨如何。
会振身而已。
思曰。
犹滞瓦砾在。
会曰。
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
思曰。
设有与。
你向什么处著。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思曰。
庐陵未作么价。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升堂告众跏跗而逝。
僖宗谥弘济。
塔号归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不详氏族。豫州人。年少出家。习经过目不忘。虽数十万言。久而犹忆。初未尝温。及进具。人以为苗而不秀。恐无后成。凝闻之叹曰。世书尚有朝闻夕死之言。而况出世之道乎。遂往彭城。依嵩公咨摄论。顾谓诸徒曰。已了纲旨。馀文复奚暇究哉。即辞嵩。将事制疏。嵩初恐其乖僻难之。凝以为大例可知。然或小失无所虑也。竟别去。疏毕。声望益振。入京住辩才寺。隋文屡兴殿会。而凝尤为所延致。俄居禅定寺。大业间卒。春秋四十八。始凝之未入京也。有明及妄师。以摄论著名关东。邀与相见。遽问云。黎耶识灭否。答云灭。及则踊身起坐抚掌大庆。托之承绪而逝。且凝行检严洁。福智俱营。故辩才一寺。完治无阙。长打将了。便就元席。于戏何其年之不永也。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智凝。
不详姓族。
豫州人。
年小出家。
积传师习经目不忘。
并贯怀抱。
所诵众经数十万言。
须臾便引诵。
未尝温故。
及进具后。
日声情望。
群宗遥指恐无后成。
凝闻之叹曰。
俗尚朝闻不怀夕死。
出世道要何累厚彭生城。
遂往嵩公 仰咨摄论。
幽神外动。
正义斯临。
心若旧闻。
再无重请。
初讲才讫。
第二胜相。
顾诸徒曰。
摄论纲旨都可见矣。
馀文无暇更听。
便欲制疏往辞于嵩。
嵩曰后生标领尔并驱邪。
恨功未后通。
恐乖僻耳。
凝曰蒙法师开明大照。
举列可知。
失在支诈。
故无所虑便拜首别焉。
时以为誇诞未之欣尚也。
及著疏既了。
剖决词宗依而讲解。
声望转盛。
后赴京辇居于辩才引众常讲。
亟传徽绪。
隋文法盛屡兴殿会。
名达之僧多参胜集。
唯凝一人领徒弘法。
至于世利曾不顾眄。
所以学侣成德实异同伦。
后住禅定。
犹宗旧习。
大业年中卒于住寺。
春秋四十有八。
初凝传法关东无心京讲。
有明及法师者。
摄论嘉名宗绩相师。
凝当其绪年事衰顿。
仍令学士延凝。
既达相见一无馀述。
但问云。
黎耶识灭不。
凝曰。
灭矣。
及乃勇身起坐。
抚掌大庆。
不久而卒。
凝因承及绪。
故学者不移其宗。
兼行洁清严风霜不变。
六时自课福智无歇。
故辩才一寺躬事修营。
汲灌树植。
平坦僧院初无有阙。
长打将了便就元席。
说法既竟还依福事。
章疏之务手不执文。
随时扣寂对至钟鼓。
或一宿施会。
赍及百千。
或一时外食。
䞋兼金帛。
皆曾无别念。
志存授法。
故所在传嗣矣。
有学士灵觉道卓。
并蜀土名僧。
依承慧解擅迹京室。
逸还益部弘赞厥宗。
故岷洛摄论由之而长矣。
释法聪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陈氏。
始出家。
住苏之常乐寺。
后于摄山栖霞寺获薙染焉。
俾诵大品不久。
便通。
又造会稽一音慧敏二法师席。
以听其讲。
心累荡然。
得无挂碍。
贞观十五年。
开导于苏杭等州。
受其道者。
三百人。
自尔华严涅槃。
轮环阐演。
至二十馀过。
十九年嘉兴县高王之神降其祠之史曰。
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
既受戒。
又降其史曰。
继自今可悉断酒肉五辛。
有祈福者必请僧。
到祠下设斋。
行道。
二十一年。
海盐县鄱阳府君因斋会。
神降其史曰。
为我请聪法师讲涅槃经。
讲馀数纸。
而又降曰。
神道业障多。
诸苦恼此身。
每为鳞甲细虫之所啖啮。
蒙法师讲说。
餐禀之益。
遂获轻升。
可更启请讲大品也。
显庆元年。
冬语诸弟子曰。
吾舍报之后。
即以施诸禽鸟。
然亦恒讲不辍。
一日忽见麈尾从座堕地。
视之则端坐而终。
年七十一。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聪。
姓陈。
住苏州常乐寺。
初负帙周游法席参诣。
随闻虽晓然未本意。
意在息言。
然言为理诠。
事须博览。
不著为本无得虚延。
如灰除垢。
灰亦须净。
后往金陵摄山栖霞寺观顾泉石僧众清严。
一见发心思从解发。
时遇善友依言度脱。
遂诵大品不久便通。
又往会稽。
听一音慧敏法师讲。
得自于心荡然无累。
贞观十五年。
还杭苏等州。
开导集众。
受道者三百馀人。
自尔华严涅槃相续二十馀遍。
贞观十九年。
嘉兴县高王神。
降其祝曰。
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
依言为授。
又降祝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断。
后若祈福可请众僧。
在庙设斋行道。
又二十一年。
海盐县鄱阳府君神。
因常祭会。
降祝曰。
为我请聪法师讲涅槃经。
道俗奉迎幡花相接。
遂往就讲。
馀数纸在。
又降祝曰。
蒙法师讲说。
得禀法言。
神道业障多有苦恼。
自听法来。
身鳞甲内细虫啖苦已得轻升。
愿道俗为我稽请法师。
更讲大品一遍乃不违之。
显庆元年冬。
谓弟子曰。
吾不久舍报。
可施诸禽鸟。
而恒讲不辍。
后讲于高座上。
麈尾忽堕而终。
春秋七十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
临江军彭氏子也。
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
一日入室吉问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
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复登方丈请曰。
蒙和尚垂问。
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
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
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
拈棒劈脊打出。
于是有省。
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
皆无所入。
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
四海英才鳞集。
光亦造焉入室。
大慧举竹篦问曰。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光拟对。
大慧便棒。
光豁然大悟。
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
一日召问对答称旨。
留宿内观堂。
后示寂。
塔全身于东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临江彭氏子。彭氏故旧族。母袁。梦异僧入室。惊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积德。此子必光吾门。因是命名。九岁值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俄失恃怙归伯氏。年二十一。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自伯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幻梦。儿愿出家。即散家赀与其族。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携之入闽。语师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有吾足矣。见月庵。机语相契。是时老宿。多集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无不参叩。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最后见大惠于育王。为举竹篦话。师儗对。痛棒随之。遂大悟。从前所得。为之冰释。惠曰。尔这回始彻也。说偈以顶相付之。随过蒋山。谒应庵。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插翅虎。吾当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鸿福。徙光孝。台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闻师名。淳熙三年。被旨住灵隐。入对选德殿。问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别。对曰。直下无第二人。曰。如是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对曰。成一切性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问。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对曰。将谓陛下忘却。上悦。赐号佛照禅师。自是召见无虚岁。至留内观堂。五宿而出。恩遇异常。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称寿皇。而径山命下。师力辞。寿皇曰。欲频相见耳。何以辞为。庆元初。请老许归育王。师之在内观堂也。上时乘小辇过堂。至则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欢如平生。宣赐金玉器用缯䌽。计缗三万馀。及王臣长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国史陆游。详记其事。自创数椽。曰东庵。掩关自娱。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未几问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对曰然。即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曰圆鉴。 明河曰。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然皆不数传寂寂矣。能使道脉长永。枝叶繁茂。不忝师门传受。唯师一人而已。古称妙喜。能大圆悟之门。愚谓。妙喜之得师。犹圆悟之得妙喜。续灯举妙喜之嗣。契悟广大者。九人。师不与焉。已失其鉴。至谓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开法。俾法嗣广布。然则师岂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觉宗。
字道玄。
别号松溪。
扶风南氏子。
世业儒。
母陈氏。
奉佛弥谨。
每岁首。
尝过法门寺饭僧。
一日昼寝。
梦法门坦公。
授己玉像。
高仅寸许。
己接而吞之。
遂娠。
陈氏告其夫。
夫遣人过寺候之。
坦公适其日化去。
因相誓曰。
若得一子。
必令出家事佛。
诞之日。
室有光。
空鸣梵音。
闻者惊异。
既成童。
绝荤茹。
无戏弄。
喜于静处跏趺。
父母以师不忘宿因。
将行其誓。
会蒙古兵入境。
父子不能相保。
师被执入武川。
给侍军主太傅公淳。
谨异他侍。
太傅公奇之。
许令出家。
乃诣妫川青山寺林法师处剃度。
因泣下曰。
吾父母安在。
儿今已出家矣。
不三年通诸经。
从武川英公。
听华严疏。
五年揭其底蕴。
游神华藏海中。
纵横得妙。
座下龙象。
无出师右者。
繇是。
名称远闻。
自以说食不可期饱。
走见圣因。
圣因老禅匠也。
问曰。
闻子情华严。
何不开讲度生。
来此何为。
师曰。
生死事大。
因曰。
自从识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子如何会。
师儗议。
因喝之。
师出。
因召云。
上座。
师回首。
因曰。
分明认取。
师领其旨。
次日上方丈曰。
昨日蒙和尚一喝。
某甲有个见处。
因曰。
试举看。
师拂袖便出。
因笑而可之。
宪宗元年。
矾山令。
遗书圣因。
求主灵山法席者。
因曰。
无如觉宗。
遂以师应命。
行之以偈曰。
十载志如铁。
玄关皆透彻。
跳出荆棘林。
踏破澄潭月。
好向孤峰顶上行。
灵光独耀无时节。
师升堂说法。
十馀年间。
众至数千。
增饰佛宇。
金碧之辉。
炤映泉石。
丛林所宜有。
无不毕备。
灵山复大振。
与诸钜刹齿。
至元四年。
潭柘龙泉住持文公。
退隐西堂。
师补其处。
法席视灵山为尤盛。
师道貌修整。
临众俨然。
人望之生畏敬心。
然门庭孤峻。
不以一言之合。
一机之契。
便尔许可。
必潜观嘿审。
了然无疑于心。
然后首一肯。
故衲子望崖而退者居多。
以至元某年。
坐蜕。
塔于潭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