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源清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1022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徐,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杜门独处。与林逋友善,以诗文自娱。有《闲居编》。
全宋诗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
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
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
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
真宗乾兴元年卒,年四十七。
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
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
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
八岁受具于杭州龙兴寺。
二十一岁,从奉先寺源清法师学天台三观。
凡三年而师卒,遂孜孜研探经论,撰著讲训,为天台宗「山外」派义学名僧。
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玛瑙院,世称孤山法师。
乾兴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
徽宗崇宁三年赐谥法惠大师。
智圆兼宗儒教,旁涉《庄》、《老》,喜为诗文。
平生著述宏富,其经论疏钞科注等洎诸外学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经疏》、《请观音经疏阐义钞》等七八种;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间杂著诗文为《闲居编》。
事迹见自撰《中庸子传》,吴遵路《闲居编序》,《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智圆。
字无外。
钱塘徐氏。
八岁出家。
传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
师尝叹荆溪没后。
微言坠地。
于是留意撰述。
作十疏通经。
师蚤勤儒学。
兼涉老庄。
自号中庸子。
居孤山玛瑙院。
有高世之节。
时王文穆罢相来牧郡。
僧悉迎于关外。
慈云遣使邀师偕往。
师以疾辞。
笑谓使者曰。
为我致意慈云。
钱塘且驻却一僧。
闻者叹服。
师少抱羸疾。
多杜门独居。
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
相好以诗文自娱。
杂著五十一卷。
题曰闲居编。
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辞。
越二日示寂。
门人奉遗训。
斲院之后山。
敛以陶器。
合而瘗之。
后十五年积雨山颓。
启陶。
睹师真身不坏。
爪发俱长。
其唇微开。
齿若珂雪。
谥号法慧。
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
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
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
移额山北并塔迁焉。
赞曰。
鸿毛贵势  蝉蜕尘嚣  羸然一榻  叠简飞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迹则刬矣  弗夷其高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子。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尝析木濡水。就石书字。列花卉若绵蕝。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受具戒。二十一。闻奉先清公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孤山。杜门乐道。自号潜夫。与林处士逋。为邻友。雅善病。又号病夫。师尝叹荆溪殁后。微言坠地。曰。吾何人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释疏。翼赞弘宣。其功伟矣。师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视人间之世。如纤尘。过目了不关怀。时王钦若。抚钱唐。慈云遣使邀师。同往迓之。师笑语使人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唐。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于讲道之外。以诗文自娱。有杂述五十卷。题曰閒居编。以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词。越二日。示寂。年仅四十有七也。预戒门人曰。吾殁后。无厚葬以罪我。无建塔以诬我。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瘗。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门人如所戒。敛以陶器。斸所居岩以藏之。不屋而坛。后十五年。积两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崇宁三年。赐谥法慧大师。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安。生许氏。临川人也。幼事承天沙门慕闲。年二十。以通经得度。游方谒雪窦显禅师。显殁。依天衣怀禅师。众推其知见。又遍历诸家。耆宿指目。为饱参。来皈临川。见黄山如意院。败屋破垣。无以蔽风雨。安求居之十年。大厦如化成。乃弃去。下江汉。航二浙。上天台。溯淮汶。而还。所至接物利生。未尝失言。亦未尝失人。白首怀道。翩然无侣。倚杖于南昌上蓝。又住武宁之延恩寺。寺以父子传器。贫不能守易。以为十方。草屋数楹。败床不箦。安安乐之。令尹纠豪右。谋为一新。安笑曰。檀法本以度人。今非其发心。而强之。是名作业。不名佛事也。栖止十年。而丛林成。僧至如皈。安与法云秀公昆弟。且相得。秀所居庄严妙天下。而说法如云雨。其威光可以为弟兄。接羽翼。而天飞也。秀以书招安云云。安读之一笑而已。问其故。曰吾始见秀。有英气。谓可语。乃今而后知其痴。痴人正不可与语也。问者瞬视。久之曰何哉。安曰。比丘法。当一钵行四方。秀既不能尔。又于八达衢头。架大屋。从人乞饭。以养数百闲汉。非痴乎。安每谓人曰。万事随缘。是安乐法。元丰甲子七月。命弟子取方文文书。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八月辛未殁。阅世六十有一。坐四十有一夏。 赞曰。怀禅师五坐道场。皆衰陋处。而能使之成宝坊。安真能世其家者也。安笑秀公。架大屋养闲汉为痴。正当以漫晋卿墨戏并按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安。
临川许氏子。
幼谢父母。
师事承天长老慕闲。
年二十诵经。
通授僧服。
则无守家传钵之心。
求师问道。
不见山川寒暑。
初依雪窦显。
显殁。
依天衣怀。
蒙印可。
栖法席数年。
同参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与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庄严佛土为己任。
初居黄山如意院。
破屋坏垣。
无蔽风雨。
师力新之。
未十年大厦崇成。
如天宫下降。
衲子归。
遂为丛席。
乃复谢去。
至南昌某县。
又兴延恩。
始至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师处之超然。
县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为师一新之。
师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发心而强之。
是名作业。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众之地。
冬燠而夏凉。
钟鱼而粥。
钟鱼而饭。
来者息焉。
师所历足迹万里。
一钵萧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为务。
因缘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视之不堪其忧。
是时法云秀公。
有众千百。
说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庄严。
可以为兄弟接羽翼而天飞也。
以书招师。
师发书一笑而已。
以元丰甲子岁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寝室。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营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源清禅师
语黄山谷曰。
我初发心。
实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励。
如父母师友。
中心以谓。
凡住山者。
法如是尔。
及游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诲。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称利养。
实不能与天下衲师争衡。
然此自不满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为铭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蒙润字玉冈。
嘉禾之海盐人。
姓顾。
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法师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
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会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法师以卒其业。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七七日。
既获灵应疾愈。
而心倍明利。
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
润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尝千指屠酤。
为之易业。
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专修念佛三昧。
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
寺方灾。
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昼夜无怠。
尝修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者七。
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
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
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玉冈。
嘉禾之海盐人。
姓顾。
父敏。
隐君子也。
母孙氏。
源清法师之甥女。
娠及诞。
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
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
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源授以天台止观。
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会古源归寂。
乃事竹堂传法师。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
七七日。
既获灵应。
疾愈而心倍明利。
湛堂澄公来莅南竺。
润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
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常千指。
屠酤为之易业。
迁演福。
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以下竺寺方灾。
惟普贤殿。
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
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听夕演说无倦。
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
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
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
兹惟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海监人。姓顾氏,父敏,隐君子也。母孙氏,实古源清之甥女。母娠及诞,俱感异梦。润年十四,依古源于嘉禾白莲,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一众惊异。古源授经辄成诵,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大意。会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以卒业。因苦学婴奇疾,修忏七七,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湛堂澄公来莅其席,润居首座。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夏讲《法华》,众尝千指,屠酤为之易业,瑞应之迹不可胜纪。迁演福,宗风益振,六年退院事,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寺方灾,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谓众曰:“兹寺成于慈云,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乃为次第葺而新之。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居三祀,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已而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润生平力修,画夜无怠,尝脩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姓顾氏,海盐人也。年十四,弃家依古源于白莲。尝礼护伽蓝神,土偶辄仆,若答拜然,左右皆惊。源授以经,应口成诵,命礼一祥祝发。寻进具,从源受天台家《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会源入灭,遂师事竹堂,传以卒其业。因苦学婴奇疾,修《观音忏》,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南天竺之演福湛堂澄命居首席,凡所阐扬,词鬯旨显。匑匑老宿,咸推服焉。出主当湖德藏,讲《法华经》,听者日千馀人。迁主演福,宗风益振。居六载,退归白莲。誓不出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行宣政院强起,主下天竺。时寺新燬,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曰:“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乃首加葺治,次第搆诸堂舍。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昼夜演说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昧,感见瑞光。居三年,复迁主净慈。以涉世将迎,乖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临终之夕,呼弟子荣,示止观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泊然而逝。至正二年十二月六日也,寿六十八,腊五十四。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风篁岭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胡份,字子文,缙云(今属浙江)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清道光《缙云县志》卷八)。徽宗政和中官国子司业。有诗集,汪藻为之序,已佚。清道光《缙云县志》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七
庆昭(九六三——一○一七),一作庆照,字子文,姓胡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十三,受具品于会稽开元寺。
后师事同郡奉先寺源清大师,学天台义,凡十七载,颇得《法华》大旨。
源清捐代,庆昭嗣之,讲道诲人,有父师之风。
梵天寺主遇明慕其德业,虔请居上方讲院以传授来学,遂居梵天,凡十三年。
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五。
见释智圆《閒居编》卷一五《故梵天寺昭阇梨行业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
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
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
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
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
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
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
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
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
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为第一卷,散见书中者辑为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