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支孝龙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颖川人。有气节。弃家嘿自穷经。读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恨文简古弗尽佛意。甘露五年。如雍西渡流沙。至于阗。得旁行书正本。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洛阳方发。有小乘学者。白王曰。不当使婆罗门书入汉地。恐乱正典以聋盲其人。王入其语留之。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遂投经火中。火灭而经自若。国人大神之。乃得。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有天竺优婆塞竺叔简。道士无罗叉。同译。为放光般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大安寺。行殁于于阗。寿八十。阇维身不散。祝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而散。收骨为窣堵波。
神僧传·卷第一
朱士行。颖川人。少出家专务经典。尝讲道行经觉文意隐僻。遂誓志远求大本。西至于阗得梵书正本。将归洛阳。其国学众。乃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若不禁之恐聋盲汉地。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證。王许焉。于是积薪殿前以焚之。临火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无护命也。言已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遂得送至中国。后士行终于阗。年八十。阇维之薪尽火灭尸犹能全。众咸惊异。乃咒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碎散。因敛骨起塔焉。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朱士行。
颍川人。
志业方直劝沮不能移其操。
少怀远悟脱落尘俗。
出家已后专务经典。
昔汉灵之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
即小品之旧本也。
文句简略意义未周。
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
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
每叹曰。
此经大乘之要。
而译理不尽。
誓志捐身远求大本。
遂以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
西渡流沙既至于阗。
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
遣弟子不如檀。
此言法饶。
送经梵本还归洛阳。
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
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
王为地主。
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
王即不听赍经。
士行深怀痛心。
乃求烧经为證。
王即许焉。
于是积薪殿前以火焚之。
士行临火誓曰。
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
如其无护命也如何。
言已投经火中。
火即为灭不损一字。
皮牒如本。
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
遂得送至陈留仓恒水南寺。
时河南居士竺叔兰。
本天竺人。
父世避难居于河南。
兰少好游猎。
后经暂死备见业果。
因改励专精深崇正法博究众音。
善于梵汉之语。
又有无罗叉比丘。
西域道士。
稽古多学乃手执梵本。
叔兰译为晋文。
称为放光波若。
皮牒故本今在豫章。
至太安二年。
支孝龙就叔兰一时写五部校为定本。
时未有品目。
旧本十四匹缣令写为二十卷。
士行遂终于于阗。
春秋八十。
依西方法阇维之。
薪尽火灭。
尸犹能全。
众咸惊异。
乃咒曰。
若真得道法当毁败。
应声碎散。
因敛骨起塔焉。
后弟子法益从彼国来。
亲传此事。
故孙绰正像论云。
士行散形于于阗。
此之谓也。
僧幼璋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4—927 【介绍】: 五代时僧。亳州谯人,俗姓夏侯,孜从子。七岁于扬州慧照寺出家。年十七具戒,二十五岁游方诸禅会,嗣白水本仁。归住天台山福唐院,移隐龙院。僖宗中和四年,收瘗浙东饥民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哀帝天祐三年,钱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师。后请归山,钱镠为建瑞龙院居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幼璋。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璋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璋因不饮食。不得已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见白水。又谒署山。二大老皆器许焉。咸通十三年。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腾腾嘱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却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萨。王于江南。于时我法乃昌。遂去。璋至天台山。于静安乡建福唐院。已符腾腾之言。又住隐龙院。中和四年。浙东饥疫。璋于温台明三郡。收瘗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乾宁中。雪峰尝见之。以棕榈拂子授璋而去。天祐三年。钱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辞还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龙寺于城中。以延之。禅者云趋而集。又契憨憨之语。尝谓门弟子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诸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脱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是学语之流。不自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还著得心力么。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回太甚。还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璋从尚父乞坟。尚父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者。择地于西关建塔。塔毕。璋往辞尚父。嘱以护法恤民。还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为隐迹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龙禅师
幼璋。
唐相国夏侯孜犹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镇广陵。
师方七岁。
游慧照寺。
闻诵妙法莲华经。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难之。
师因不饮食。
不得已许之。
依慧远禅师剃发。
又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游方。
至高安。
见白水。
又谒署山二大老。
皆器许焉。
咸通十三年。
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
腾腾嘱曰。
汝往天台。
寻静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却后四十年。
有巾子山下菩萨。
王于江南。
于时我法乃昌。
遂去至天台山。
于静安乡。
建福唐院。
已符腾腾之言。
又住隐龙院。
中和四年。
浙东饥疫。
师于温台明三郡。
收瘗遗骸数千。
时谓悲增大士。
乾宁时。
雪峰尝见之。
以棕榈拂子。
授师而去。
天祐三年。
钱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药。
入山致请。
至府。
署志德大师。
馆于功臣院。
日夕问道。
辞还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龙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禅者云趋而集。
又契憨憨之语。
尝谓门弟子曰。
老僧顷年。
游历江外岭南荆湖。
但有知识丛林。
无不参问来。
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
各要知个去处。
然诸方终无异说。
只教诸人。
歇却狂心。
休从他觅。
但随方任真。
亦无真可任。
随时受用。
亦无时可用。
设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昼作夜。
更饶善巧。
终不能指东为西。
说或能尔。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学语之流。
不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还著得心力否。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瑞龙老汉。
事不获已。
迂回大甚。
还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师从尚父乞坟。
尚父笑曰。
师便尔乎。
遣陆仁璋者。
择地西关建塔。
塔毕。
师往辞尚父。
嘱以护法恤民。
还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
为隐迹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 【介绍】: 五代时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李。幼于五台山真容院出家。纳戒后,出求禅法,通内外典,善言辩,时难与敌。入闽,闽王礼敬之。后梁末帝乾化三年,至浙中,吴越王钱镠厚礼以待。寻泛海沧州,仍归五台。主院事十五年,赐号超化。病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太原文水人。
幼依台山真容院浩威出家。
既纳戒游方。
受心法。
辨论纵横。
侪辈莫之抗。
俄南游。
谒王氏于闽。
忠懿王敬之。
至两浙谒钱氏。
武肃王尤加敬焉。
然二王皆遣使送香茗。
而两浙又以钵盂一万副。
及敛诸州牧宰俸入。
泛大舶。
至沧州。
使归为文殊供养。
时则降龙大师
弹压台山诸刹。
众所畏伏。
因为俵之。
众寡均等。
于是其徒致疏。
请嗣继其师主院事。
诏补都纲职。
总辖台山诸刹。
赐师号超化。
十五年。
兴废食饥。
不可殚纪。
天福元年遘疾。
九月五日。
遂示寂。
门人塔舍利。
至今存。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光嗣。
姓李氏。
太原文水人也。
冲幼孤静罕杂童稚。
信尚台山乃为真容院浩威之高足也。
纳戒后器宇穹隆。
㥽系包桑。
出求禅法历于年稔。
内外之学优长。
口海崩腾良难抗敌。
由是决意越重湖登闽岭。
盛谈文殊世界。
闻者竦动。
忠懿王王氏大施香茗。
遣使送山寺焉。
癸酉岁至两浙谒武肃王钱氏厚礼迟之。
施文殊圣众供物香茶并钵盂一万。
副应吴越诸州牧宰。
皆刻俸入缘。
仍泛海至沧州。
运物入山。
时降龙大师者。
率领弹压。
缁伍畏焉。
为其分散诸寺兰若众寡均等。
时徒侣坚请嗣主院。
宣补僧官辖诸台寺院。
命曰都纲。
师号超化。
居于僧上若鲲凤之领鳞羽焉。
十五年间兴建梵宇斋饲僧尼不胜纪极。
以天福元年遘疾。
至九月五日迁灭。
门人起塔藏其灵骨。
舍利至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