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马吉翔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胡璇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胡璇(?
—17世纪),本名胡璋,字宝树,云南永昌府腾越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胡璇是崇祯三年(1630年)云南乡试举人,七年(1634年)中进士,曾任职行人司行人、验封司主事、郎中及太仆寺卿。
永历十二年(1658年),他和张重任接受应召,升工部右侍郎,又联同杨在及邬昌琦呈上恢复明朝的八个策略,被马吉翔、李国泰阻止,因此没有采用。
永历帝逃入缅甸,胡璇在铜壁关失散,于宝峰山隐居;他博学能文,潜心钻研程朱理学,云南学者大多以他为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陕西富平人,字客生,别号端星。
诸生。
谙习朝廷典故。
南明隆武朝任汀州推官。
永历朝历官翰林院编修、都察院佥都御史等,与袁彭年、丁时魁、金堡、蒙正发并称“五虎”,把持朝政。
永历四年因参劾官吏,触怒马吉翔等,被劾下狱。
出狱后无所归,客桂林。
后卒于贺县山中。
著有《行在阳秋》。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金堡(1614-1680) 字道隐,号卫公。浙江仁和人。后归瞿式耜,桂林破,出家为僧,法名今释,字澹归,又号蔗馀、借山野衲、茅坪衲僧、跛阿师,驻锡韶州丹霞寺。工诗文,尤精于词,抒兴亡之感、家国之恨,语多痛切。有《遍行堂集》。词集名《遍行堂词》。
维基
金堡(1614年—1680年9月11日),字道隐,号卫公,法名今释,字澹归,号性因,浙江仁和县(今属杭州市)人,明末、南明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第五十二名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进士,都察院观政,官山东临清州知州。
明永历二年(1648年)授官兵科给事中。
号称「五虎」之一,以直言敢谏,被称为虎牙。
在《驳何吾驺疏》中痛斥何吾驺、黄士俊:「黄士俊在佟虏坐中见先臣子壮极刑,四十三年状元及第,而不早死真不幸耳。
后与吾驺携手同来,为国贼乎?
……若叩头养甲,满口老爷,则吾驺之礼义逊让也。
臣为太祖高皇帝而骂之,何体面之有?
」明永历四年(1650年)陈邦傅、马吉翔一同指控金堡为「北人间谍」,遭到锦衣卫的严刑拷打,腿部残废,被黜戍清浪卫(今贵州省岑巩县境内),因瞿式耜连上七疏营救,留居桂林。
清兵攻陷桂林,金堡即削发为僧,法名今释,字澹归,号性因。
明永历六年(1652年)至广州,投奔海幢寺的高僧天然禅师。
后曾为尚可喜树碑立传《平南王元功垂范》。
墓塔在广东仁化丹霞半山中,云雾可嘉。
黄公辅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新会人,字振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御史,忤魏忠贤去官。后迁江西参政,分守宝庆,有政绩。
全粤诗·卷五六五
黄公辅(一五七六—一六五九),字振玺,新会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进士。知福州浦城县。晋南京山西道御史。劾权珰魏忠贤、李实,旋削夺回籍。珰败,起湖广参议,分巡湖北。转江西副使。复为参议,分守宝庆。越二年,兼备兵镇长沙。未几复回宝庆,临乱兵万馀逼城,督兵逆击捣其巢,擒贼首斩之,馀党悉平。上功,加俸二级,荫一子。寻,会推都御史,抚治偏沅。以病辞归。明思宗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起太仆卿,转南左通政,刑部侍郎,晋兵部尚书,皆不拜。鼎革后,避地新宁。卒年八十有四。有《北燕岩集》四卷。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三有传,又事见道光《新会县志》卷六。
维基
黄公辅(1576年—1659年1月28日),字廷玺,广东新会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成进士,担任浦城知县,挽留辞官的叶向高、谴责卸职的钱象坤。
转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后,他为误读帝诗的府属辩白,发还馈金责备对方,又上疏弹劾韩敬、魏忠贤、李实不法,乞求治罪,言辞激切,被霍维华反劾而削籍。
魏忠贤败亡后,黄公辅得起用为湖广湖北道参议,改任江西副使。
其时湖广有数百人到北京的杨嗣昌衙门,责骂杨嗣昌不为当地著想,对方因此上疏让他留在湖广,其后再进任宝庆参政,入贺朝廷期间上疏「流寇燎原,征讨宜急」,获崇祯帝嘉奖。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公辅兼任长沙副使,正值张献忠攻打长沙城,他设置埋伏,斩杀三千多名流贼平定事件;很快他回到宝庆,监督军队反击攻城的临蓝营军队,斩杀对方首领。
他清廉谨慎,长沙、宝庆人民感恩其德政,获举荐任佥都御史抚治偏沅,与巡按不和而称病归乡。
隆武二年(1646年)广州失陷,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起兵;黄公辅则在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获南明朝廷起用为太仆少卿,到七月时他也在新会起兵。
陈邦彦攻打顺德,和他约定屯兵充当犄角,他和连城璧接连收复新会及新宁,不久三人战死,他的军队也散去。
永历帝临幸肇庆,转任左通政侍经筵;永历三年(1649年)擢官刑部左侍郎,署任兵部尚书,其时他已年老,无心仕进,只是想见皇帝抒发怀抱。
次年(1650年)永历帝西奔,他留在肇庆,率领李元胤、马吉翔守卫三水,兵败后退入深山。
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出师,黄公辅和孙子黄确依附王兴;至十一年(1657年)他写信给郑成功,商议以福建、广东军队收复南京,适逢勤王兵前来,他命黄确自龙门经越南前往永历帝行在。
十二年(1658年),南明朝廷晋任他为兵部尚书、总督水陆义旅,赐尚方剑方便行事;他和王兴议事被泄密,拒绝尚可喜前来招降,孙儿黄确、黄硕兄弟被擒后也坚持不屈。
十三年(1659年)正月七日,黄公辅在文村忧愤而死,年八十四岁。
萧琦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萧琦(?
—1648年3月10日),字韩若,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萧琦原名萧嗣琦,天启七年(1627年)高中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登丁丑科进士,授广东始兴知县,调高要县,兴建阅江楼和诸生讲学,因事连坐罢官。
李邦华、李日宣为他辩护,迁工部都水主事,又谪浙江诸暨知县,案件未留下任何文书。
许都作乱,与陈子龙招降他,转为刑部河南司主事、仪制主事。
隆武年间,杨廷麟命他到广东,他却侵吞事例银数万;除授礼科给事中,住在郝永忠军营内,获推荐担任左佥都御史监督粮饷、恢复国土和剿灭敌匪。
郝永忠索求粮饷,他出力聚敛。
永历帝打算进入土州,萧琦疏上「十方便、十不方便」劝止,擢升为兵部左侍郎。
永历元年(1647年)十一月,代王化澄出任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推荐书记刘方夏自中书舍人迁官职方主事。
萧琦本来有民望,注重名节,但到此时是未能保持廉洁;其时国库空虚,卖官取财,积得数万也无济于事。
次年(1648年),永历帝到南宁,萧琦和王化澄、严起恒、马吉翔、庞天寿、许兆进、吴其雷、尹三聘、洪士彭同行。
李成栋反正,他贿赂北镇抚赵元符向罗成耀自荐;陈邦傅掌政,让家丁包围萧琦的船辱骂,将其财产丢到象州水中。
十月,朝廷驻扎韶州,萧琦追问劫饷的人民,被地方民众群殴,受重伤,走到南雄时去世。
潘世奇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潘世奇(?
—1649年2月23日),字澹予,浙江宁波府象山县人,应天府六合县军籍,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潘世奇在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联捷进士,获授长垣知县,施政切实、判案迅速,惩治土豪匡山;转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向朝廷请求起用孙传庭总督京营剿寇,以郭景昌充任监军。
隆武帝继位,潘世奇升任太仆少卿,并巡按贵州、兼任参议,弹劾吕尔玙依附马吉翔;永历元年(1647年)十二月再升为侍读学士,以兵部右侍郎调度江西及土司的义军。
次年(1648年)李成栋反正,他擢为右都御史,到三年(1649年)正月在对抗清朝军队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