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邹迪光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8—1608 【介绍】: 明僧。应天府上元人,俗姓黄,字三怀,一字雪浪。年十二出家,居长干寺。有《雪浪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三怀上元黄氏子居长千寺晚年开接待于吴之望亭有雪浪集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洪恩,字雪浪,姓黄氏,金陵人也。
出家住宝华雪浪山,因以山为号。
性颖悟,耽静寂,儿时便学趺坐。
双目重瞳,高颡广颧,大口方颐,肌理如玉。
年十三从父往报恩寺,听无极讲《法华》,至“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髣然有觉,遂留不去。
密袖剪,礼玄奘发塔,自截其顶发,父来寺趣归,恩提发向父曰:“以此遗母。
”父恸哭,恩瞪视而已。
为小沙弥时,遇设斋,学侣鱼贯,济济雍雍,恩独摄𪗋趋登,抗席首座,人或喝之,恩曰:“此座待谁?
”曰:“待通佛法者。
”恩曰:“若然,则我当坐矣。
”曰:“汝通何法?
”曰:“请问。
”乃举座上讲语,恩信口答之,再问再答,辩论不竭,如倒峡悬河。
众大惊异,曰:“此儿再来人也。
”于佛书无所不读,博综外典,旁及晋字唐诗,乃曰:“不读万卷书,不知佛学。
”尝从无极学,极迁化,综其讲说,依次补订,尽扫训诂,称性而谈,恒教学人以理观为入法之门。
每当敷演,闻声向化,日盈万指。
说法三十年,不立坛场,不设高座,一茗一炉,据几清谭,嬗嬗动听。
或杖履间游,四众围绕,依山水为妙音,化树林为宝网,东南法席之盛,无出其右。
明万历丁酉,至焦山主楞严讲会,因撰《般若心经述解》一篇,并讲会疏引,手书《圆觉经》刻于石。
戊戌,报恩寺塔顶倾侧,恩奋志修理,当道诸公莫不乐助,给谏祝公为之首倡。
恩亲领众数百,行乞于都市,一时人心跃然,兴起金钱,集者动以千百计,大役遂举。
塔高二十五丈,其塔顶中心木约长七丈,架半倍之,则从空而下,如芥投针,其势难矣,恩心苦极,忽呕血数升,而塔顶立正,架上之人如鸟栖柔条,竟无小恙。
尝居虎邱,讲《般若经》。
有自题像偈云:“游遍天目山,来坐虎邱石。
人道是支公,我说浑不识。
雪浪庵中不死人,走向江南说消息。
”晚岁于望亭,结茆饭僧。
若将终焉,一日腹疾,谓其徒曰:“日而行,夕而息,未有夕而不息者,吾其息乎!
”弟子问:“灭后用龛?
用棺?
”曰:“坐以龛子,卧以棺相,锡打瓶,且莫言。
”沐浴端坐而化,寿六十有四,遗命还葬雪浪山北。
恩生平不作崖岸,不避讥嫌,说法谈禅,论诗度曲,因人而施。
食钵衣衲,不择美恶,随境所处,事至不推,事去不恋。
尝于长城山中正定二日,林木屋宇皆为震动。
嘉兴楞严寺地饶水竹,恩赏其幽秀,作精舍三间,经营数月,手自涂塈,落成三日,飘然竟去,终身不再至,其逍遥脱略类此。
梁溪邹迪光铭其塔。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倥侗,清乾隆年间泰州人。
西湖竹枝词·韩序
西湖名胜,甲于寰区,有唐以来,学士大夫游于此者,类多著于诗歌,以传咏其概。
陈君倥侗,以王、谢世家,淡于荣遇,闭户著述而外,好为山泽之游,奚囊所积,珠玉焕焉。
余读其所著《西泠游草》,蕴藉潇洒,风格遒上,深叹其胸中卷轴之富、抱负之宏,又湖山灵秀之气之有以相助也。
兹君养疴珂里,手出《西湖竹枝词》百首相质,盖君于芒鞋竹笠,选胜搜奇之馀,举所为景物变态,风俗异宜,与里谚风谣之足资采择者,胥付之微吟低唱之中矣。
余惟西湖之胜,跨六桥,连十景,襟山带郭,气象万千。
未易更仆数,游其地者,往往命酒船,挟歌妓,红牙象板,喧沸中流,未尝不题名僧寺、觅句旗亭。
问其所得,不过举柳耆卿“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为心赏而已。
是其于湖山面目尚未及窥,又何暇以琐闻轶事,争相考核耶?
抑余观《西湖竹枝》之作,自元人诸什而外,如吴彦章、邹彦吉、邢士登、张翔南、朱元素诸先生句,皆啧啧可传;而吴吏部药师先生五首,尤深得唐人回波之意。
观君斯集,镂玉雕琼,多多益善,益令人有观止之叹矣!
是为序。
乾隆岁在重光单阏嘉平月,长洲同学弟韩袭祥题于吴陵学舍。
西湖竹枝词·孙序
鸳飞一处,曾传铁笛之歌;莺啭千声,总是玉台之体。郎如峰影,夜夜飞来;妾住湖干,朝朝逢著。欲作变风婉转,适成梦雨荒唐。则有东海俊人,西湖雅调。模山范水,自多谢客之情;弄月吟风,大有逋仙之趣。桑云染绿,风俗能通;梅雨飘黄,岁时有纪。况乃凤山月冷,怆情南渡宫花;龙井泉清,会意东坡诗草。岳少保同于少保,风雨皆灵;南高峰对北高峰,烟霞俱古。词无取乎鞶帨,义有系于辅轩。七字吟成,泻出三潭荷露;百篇赋就,吹来九里松涛。掣碧海之鲸,堂堂不唱;听青霄之鹤,小小谁呼?风土铨衡,寓铎铃于歇后;云山韶濩,洗筝笛于从前。应赓黄竹之谣,试唤白花之梦。东台社弟孙乔年拜题。
西湖竹枝词·自跋
昔人云:“村叟入市,一打恭作揖,皆可入诗料。”此言有合《竹枝》之旨,故宁为鄙俚琐碎之词,不作艳冶轻儇之调,岂止唐突西子,亦且贻笑山灵矣。世有方家,幸勿以诗律绳我。倥侗自跋。 王渔洋答刘大勤问,谓《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余兹所为百首,意在矫从前作者之偏,不肯堕纤佻一路。又或感怀记事,直举胸情,故往往近于绝句,非复《竹枝》之体。脱稿后覆视,深愧自乱其例。性素疏懒,一二友人又趣付开雕,竟不获分别改订,奈何?时乾隆庚寅(1774年)九月,倥侗又记。 越岁,原本已毁,友人集赀为余重刻,略加删正,付之手民,以志感悃。辛卯(1775年)冬倥侗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