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铎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8—1491 【介绍】: 明浙江太平人,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显,号定轩,晚号洞山迁叟。
天顺四年进士。
授屯田主事。
成化间为文选郎中。
选郎向皆闭门谢客,孔昭独不然,见客必询访人才高下。
由是铨叙平允,其以私干者悉拒之。
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以疾卒。
嘉靖中追谥文毅。
尝与谢铎同编《赤城论谏录》,又有《定轩存稿》。
明诗纪事·丙签·卷四
孔昭初名曜,以字行,改字世显,黄岩人。
天顺庚辰进士,授工部主事。
进员外郎,改吏部,进郎中,擢右通政,迁南工部侍郎。
嘉靖中,赠礼部尚书,谥文毅。
有《定轩集》。
田按:文毅官吏部最有名,尝与谢鸣治辑台人诗为《赤城集》六卷,许廷慎、李长民诸人诗皆赖以传。
维基
黄孔昭(1428年—1491年),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显,号定轩,晚号洞山迁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黄岩县(今浙江省黄岩县)人。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浙江乡试举人,天顺四年(1460年)中进士,授户部屯田主事,进都水司员外郎。成化五年(1469年),调户部文选司郎中。之后升为右通政,久之,再升南京工部右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7—1516 【介绍】: 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与谢迁同日登用,对时弊多所匡正。十七年,赴阙里祭孔。还,上疏言沿途所见民生困苦状。受顾命,辅佐武宗。刘瑾入司礼,东阳悒悒不得志,而常设法保全善类。正德七年,谏武宗调边将江彬等入卫,不从。乃以老病辞官。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年,清节不渝。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之后,东阳而已。罢政家居,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为生活待客之费。卒谥文正。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词学图录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荼陵人,迁籍北京。历官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澜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居相位十五年。谥文正。以宰臣而领袖文坛。其诗开"荼陵派"。有《怀麓堂集》,词在集中。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东阳(1447~1516) 明代官员、学者。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传胪),授编修,充东宫讲官。弘治七年(1494)入内阁,参预机务。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为宰辅长达十五年。卒赠太师,谥文正。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为“茶陵诗派”领袖。有《怀麓堂集》等。青年时代曾游览黄鹤楼,所作七古《寄题黄鹤楼简秦开府》,描绘当年登楼揽胜的情景,其后有秦金、王守仁、聂贤、邵宝、夏言等二十馀位当时高官名流与此诗唱和,迹近小型同题诗会。李东阳致仕后曾在蛇山住过,高观山龙华寺后有“东阳洞”。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宾之,茶陵人。正德时,官少师,谥文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宾之,茶陵人,天顺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累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正。有怀麓堂前后集、南行北上诸槁。
明诗纪事·丙签·卷一
东阳字宾之,茶陵州人。
天顺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历左庶子,太常少卿,擢礼部侍郎,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再加少师。
卒赠太师,谥文正。
有《怀麓堂集》一百卷。
(《四库总目》:东阳文章为明一代大宗,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古学,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才学足以笼罩一世,茶陵之光焰几烬。
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摹拟,流弊浙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以相撑拄。
平心而论,何、李如齐桓、晋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气终存。
东阳如衰周弱鲁,力不足禦强横,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遗风。
殚后来雄伟奇杰之才,终不能挤而废之,亦有由矣。
杨一清《石淙类稿》:西涯先生高才绝识,独步一时。
诗文深厚雄浑,不为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古意独存。
《笔谈》:长沙李东阳《大韶》一奏,俗乐俱废;中兴宗匠,邈焉寡俦。
《馀冬叙录》:西涯先生晚年耽对棋酒,春不善棋,然寿付有客,未尝不与,颇以为劝。
先生曰:「将何消日?
」春曰。
「词翰熟自天成,足娱日力,既惠后生,又垂远世。
」先生笑曰:「此后生计,吾老不暇为此。
」一日先生在棋酒间,有奉当道命以巨轴乞词翰者踵至。
先生弗怡,大书一绝云:「莫将性命作人情,写字吟诗总害生。
惟有围棋堪遗兴,客来时复两三枰。
」春观之悚然,知先生前意之所在也。
升庵集》:唐子元荐与予书,论本朝之诗,弘治间文明中天,古学焕日。
艺苑则李怀麓、张沧洲为赤帜,而和之者多失于流易。
《梦蕉诗话》:弘治庚戌殿试进士,李西涯与诸老读卷,相与倡和,有云:「国有祯祥非物宝,天将吾道付儒绅,」「云边晓日中天见,梦里春雷昨夜声。
」「星辰画下尚书履,风日晴宜进士巾。
」诸作中最为警句,人多诵之。
翰林记》:弘治初,上注意讲学,遣太监戴义传示圣意,命学士李东阳等各撰诗十首,用寓启沃。
东阳拟十题,各撰七言律诗一章,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务学」、曰「任贤」、曰「讷谏」、曰「节用」、曰「爱民」、曰「恤刑」、曰「讲武」,上嘉纳焉。
《艺苑卮言》:李文正为古乐府,一史断耳,十不能得一。
黄才伯辞不称法,顾华玉、边廷实、刘伯温法不胜辞,此四人者,十不能得三。
王子衡差自质胜,十不能得四。
徐昌谷虽不得叩源推委,而风调高秀,十不能得五。
何、李乃饶本色,然时时已调杂之,十不能得七。
于鳞字字合矣,然可谓十不失一,亦不能得八。
《弇洲读书后》:向者于李宾之拟占乐府,病其太涉议论,过尔剪抑,以为十不得一。
自今观之,奇旨创造,名语叠出,纵不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间一种文字。
崔廷槐《楼溪集》:西涯乐府优于诗。
四溟诗话》: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
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祇是酒徒。
」李空同谓刘因噎废食是也。
西涯久于相位,陆沧浪以诗讽之曰:「声名高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
回首湘江春草绿,鹧鸪啼罢子规啼。
」 《四友斋丛说》:李西涯当国时,其门生满朝。
西涯又喜延纳奖拔,故门生或朝罢,或散衙后,即群集其家,讲艺谈文,通日彻夜,率岁中以为常。
一日有一门生归省兼告养病还,西涯集同门饯之,即席赋诗。
诸人中独汪石潭才最敏,诗先成,中有一联云:「千年芝草供灵药,五色流泉洗道机。
」众人传玩,以为绝佳。
西涯将后一句抹去,令石潭重改,众皆愕然。
西涯曰:「归省与养病是二事,今两句单说养病,不及归省,便是偏枯,且又近于合盘。
」众请西涯续之。
西涯即援笔书曰:「五色宫袍当舞衣」。
众始叹服。
存馀堂诗话》:李文正公《怀麓续稿五月七日泰陵忌日》诗云:「秘殿深严圣语温,十年前是一乾坤。
孤臣林壑馀生在,帝里金汤旧业存。
舜殿南风难解愠,汉陵西望欲销魂。
年年此日无穷恨,风雨潇潇独闭门。
」读之使人掩卷流涕。
诗薮》: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
独文正才具宏通,格律严整,高步一时,兴起何、李,厥功甚伟。
王兆云《乌衣佳话》:西涯李公曾与客联句,拆敝褥中故絮以代烛。
人或谓其好奇之过。
馀曰不然,亦古人刻烛之遗意耳!
其《次白洲留别》诗有「看花不厌伤多酒,燃絮还供未了诗」,盖纪其实也。
国史唯疑》:李长沙云:「馀今年作《诗止诗》自戒。
越两月,为鸣治、师召所督,得联句四章。
鼎仪闻之,拆简告罚。
乃以鸡酒往受盟,鸣治、师召以猪红三斤、蛤蜊数十为助。
亨父、明仲闻亦来稽。
」师召,太常音;鸣治谢文肃铎
太平休暇,词臣共诗酒为乐,最福德事,所饮馔仅尔,俭质具见。
列朝诗集》:文正以金钟玉衡之质,振朱弦清庙之音,含咀宫商,吐纳和雅。
沨沨乎,洋洋乎,长离之和鸣,共命之交响也。
《明诗选》:陈卧子云:「文正网罗群彦,导扬风流,如帝释天人。
虽无宗派,实为法门所贵。
」 《池北偶谈》:海盐徐丰医《诗谈》云:「本朝诗莫盛国初,莫衰宣、正。
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复继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为烈。
」当时前辈之论如此。
盖空同、大复皆及西涯之门。
牧斋撰《列朝诗集》乃力分左右袒。
长沙、何李,界若鸿沟,后生小子竟不知源流所自,误后学不浅。
高士奇《天禄识馀》:明朝典礼中有庆成宴,每宴必传旨云「满斟酒」,又云「官人每饮乾」。
故西涯李文正公诗云「坐拥日华看渐进,酒传天语饮教乾」,盖纪实也。
《明诗别裁》:永乐以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
后李、何继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称一代之盛矣!
王元美谓长沙之于何、李,犹陈涉之启汉高,此习气未除,不免抑扬太过,宜招后人主掊击也。
田按,西涯宏才硕学,汲引风流,播之声诗,洵足领袖一时,惟相业差有可议耳!)
维基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县(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卫(今属北京市)军籍,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长大,自幼即以才华之名。天顺甲申进士,正德初累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首辅,文坛领袖。卒谥文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君玉。家贫力学,读书至夜间,与其徒吸水噀面,醒则又读。弘治十二年进士。任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多所平反。出为兴化知府,升本司右参政致仕。归二十年而卒。刻意攻诗,力去陈言,虽一草一木,必远出象外乃已。有《白斋集》。
甬上耆旧诗·卷七
先生字君玉。
少负异才。
年十二即能赋诗。
常手古人诗一卷,其父见之投诸雪淖中。
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读之。
家贫,为诸生时,出游吴楚间授经,以所上束脩归养亲,能备甘脆。
每读书至夜分稍倦,则与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气复立,乃更读。
其励志若此。
年及艾,始中进士。
授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副。
前后所治狱凡二万七千馀人,论驳务得其平。
有三人以造伪章论死,无所置辨。
先生视其章,乃以篾布四边,中画字。
遂判曰:篾作与私铸不同,减死一等。
司狱官落职,贫甚,将鬻其女归。
先生以月俸为治行得免。
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荐为督学使,不报。
出知福建兴化府,为政尚简易,务正风俗,与诸生说经,喜以儒术饰治,有古良二千石风。
郡中林见素先生,海内宿望,日与先生以文义往来,每共登临,辄题名山壁,人称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
然先生性嗜林壑,数乞骸骨归老,辞义确苦,乃进本省左参政致仕。
先生操行廉白,家无遗财。
人号曰白斋先生。
里居十六年。
惟以撰述为事。
于诗律益工,弥造高妙。
日怡神于林泉云鸟间。
尝自赞曰:辞让太早。
似乎失利。
木石无虞。
何谓不智。
末年遗教曰:抱病怀残喘,寄身属杪秋。
爱山一舆,乐水一舟。
未死微躯,巳卜荒丘。
永谢之日,不烦饰脩。
生也既顺,死复何求。
卒年八十有一。
子嘉庆,亦奇士,为诗殊有父风。
余常读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学诗,志慕古人,然多从实地生变化,不敢为望空语。
今所梓行,仅十之三四耳。
自颠发黑,且苍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陆,固不可得晚遇见素林先生相知为独深,尝曰:梦魂相接多在雪苍雨碧之下,谷答风响相和应,亦微哉!
续藁出耄言,觉尤有味,未知获入梓否?
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顾之,度不能举矣。
人以为实录。
又论诗曰:自高、杨、张、徐诸人学唐,尽有好者。
后李西涯、谢方石、张亨父及沈石田律诗甚多,生意循唐人绳墨,自能杰然。
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尽知,行且求之。
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间,时北地信阳名巳极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论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
此其立意卓荦不回,能自异于流俗,隐然可见。
今所传白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
竹里馆集,则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为选三百二十八首序之。
序曰:余少从家乘读诸先辈赠先楝塘先生诗,惟喜张白斋先生琦一绝句。
复从戴氏书肆见白斋集四本,诗极可喜。
时方习制举业,未即购以归。
且意谓先辈诗文如此类必多,异时当得读之。
未几,余学为诗,求向所见白斋集,巳绝不可得。
偶见王凤洲诗,评于张琦下曰:如夜蛙鸣露,不离泥中。
架上旧有李腾鹏诗统所选白斋诗,亦注曰王凤洲云云,并欲唾之。
及读诸先辈选里中诗,俱甚推重先生,其论良是。
然南江所录凡二十八首,东沙所录二十二首,与余向所喜颇不类。
后之论诗者,有称先生呕心刻肾,务去陈言,品目甚当,而所录又只二首,使就诸家所选,即凤洲所言,尚非甚过。
意中不平久之。
至前岁始从释悟留所得所谓白斋集四本,如身客万里外,遇故乡良友,惊喜交集。
释于石又示其竹里馆诗二本,赠先人绝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诗尽出矣。
余适在患气中,且喘且读,手录三百馀首。
窃谓先生诗发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无愧风雅。
至其为兴为比,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
间尝于诸体,尽相题目。
乐府最为高手,惜不多作。
古诗歌行别有苍然之色。
可方山阴徐文长,而徐稍不及。
若五七言律诗则妙矣。
至于五七言绝句则神矣。
今先生自编其诗,先绝句,次律诗,次乐府古诗,即一诠次间,甲乙巳定,此可谓寸心自知者。
且先生历官大理时,北地信阳方树赤帜,一时靡然风偃。
而先生高唱单行,不阡不陌,是诚不可无一者也。
余因念先生生平为诗,惟晚遇林见素先生一人耳。
身殁以后,久应论定。
然其不知我者,既横相訾诟,其知我者亦使与众人为伍,略无高下,其蔽反甚于毁之。
今先生二集遗板俱坏,遍询里中所藏,仅存三四册,事固有不可知。
傥更数十年,此三四册亦复散去,将使世间第一种文字,遂化为脉望,荡为飘风野火,忽焉尽灭,天下宁有是理耶?
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辞其责也。
余既录成,日为里中诸君诵之,必尽一卷方已。
适梨洲黄先生过访草堂,急取共读,相与狂呼大叫,声声相接。
余更起浮白一斗,谓黄先生曰:请于数百年中取一词家,足当我白斋者,邺嗣愿尽此斗。
先生亦笑谓余言不狂。
次日,黄先生归舟中,语万生允诚曰:白斋诗诚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负海内之望,表章一山阴布衣,世始知有徐渭。
今杲堂乃以东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难耶?
余闻其语,为怅然久之,夫余既杜门渐老,不与海内词人一通名纸,况悠悠千载,亦谁为知我者?
乃独此爱异赏奇,若不容口,遂顿忘其身之老且废也。
虽然,余不足传,而倘以传白斋之诗,遂得并传,是终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
余固藉白斋先生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玉,鄞县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大理评事历官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有白斋竹里馆二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大理评事。历寺副、寺正,出为兴化知府,进参政致仕。有《白斋》、《竹里馆》二集。 (《见素集》:白斋诗疏宕孤绝,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虽杂备众体,而收功实由山谷。宁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艺苑卮言》:张君玉诗如夜蛙鸣露,自极声致,然不脱淤泥中。 《甬上耆旧集》:先生诗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 《田按:白斋诗如饮苦酒、食谏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时,不可无此一体。)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丙签·卷二
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宁州人。
成化壬辰进士,授中书舍人。
出为山西提学佥事,迁陕西副使。
召为太常少卿,进南太常卿,拜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
进巡抚,总制三边,擢右都御史,引疾归。
以忤刘瑾逮系狱,寻解,致仕。
起总制军务,召拜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少傅、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致仕。
起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仍总制陕西三边,召还,改吏部尚书,加少师、太子太师,兼谨身殿大学士,进华盖殿大学士,请老归,落职闲住。
卒后复故官,赠太保,谥文襄。
有《石淙类稿》四十五卷、诗十九卷。
(《艺苑卮言》:杨文襄如老弋阳伎,发喉甚便,而多鼻音,不复见调。
诗薮》:国朝诗流显达无若孝庙以还,李文正东阳、杨文襄一清、石文隐缶、谢文肃铎、吴文定宽、程学士敏政,凡所制作,务为和平畅达,演绎有馀,覃研不足。
野获编》:杨文襄在正德末年以次揆、少傅居丹阳。
适武宗南巡,以征宁庶人为名,幸其第,留车驾,前后凡三至焉。
上赋绝句十二首赐之,杨以绝句贺上圣武,数亦如之。
又有应制律诗诸篇,刻为二编,《名车驾幸第录》。
吴中王文恪为诗四章侈其事,其最后一诗云:「漫衍鱼龙看未了,梨园新部出《西厢》。
」想其时文襄上南山之觞,以崔、张传奇命伶人侑玉食。
王诗盖纪其实也。
杨是时特荷殊眷,徒以邀致六飞为荣,而不能力劝旋轸,仅以《册府元龟》等书为献,似乖旧弼之谊,然能止苏、浙之行,则功亦足称。
静志居诗话》:邃庵古诗原本韩、苏,近体一以陈简斋、陆放翁为师。
李献吉《送徐吕谷》诗「吾师崛起杨与李,力挽元化回千钧」,初意杨非李敌,不过为师同耳。
及观《石淙集》,实有高出李者,乃知文士以千秋自命,类不轻许人也。
田按:文襄《石淙全集》利钝杂陈,其杰出之篇,实可与茶陵旗鼓相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0—1528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沧海遗珠
顾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华亭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著有《东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士廉,松江华亭人。弘治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南礼部侍郎进本部尚书致仕谥文僖有东江集
明诗纪事·丙签·卷一
清字士廉,松江华亭人。
弘治癸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进侍读,以忤刘瑾,降编修,改南兵部员外。
瑾诛,复故官,擢侍读学士,历少詹事,进礼部侍郎,罢归。
起南礼部侍郎,引疾,进本部尚书致仕。
卒谥文僖。
有《东江家藏集》四十二卷。
(《四库总目》:顾清《东江家藏集》皆晚年所自编,故体例精审。
其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文简炼醇雅,自娴法律。
当时何、李崛兴,文体将变,清所著波澜气焰雎未能极俶奇伟丽之观,要不谓之正声不可也。
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翘楚矣!
列朝诗集》:文僖诗清新婉丽,深得长沙衣钵。
正、嘉之际,独存正始之音。
今人以其不为何、李辈所推,不复过而问焉,斯所谓耳食者也。
静志居诗话》:东江诗决西涯,观其险韵再四叠用,足见能事。
当日诸公受长沙衣钵,或推方石,或称二泉,或首熊峰,以鄙见衡之,要皆不敌也。
田按:东江虽法西涯,实导源东坡。
古歌喷薄郁盘,可与匏庵抗席。
弇州辈评诗,于附和何、李者,自郐以下亦刺刺不休,而东江曾不齿及,宜来牧斋之指摘也。)
维基
顾清(1460年—1528年),字士廉,号东江,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区)人。弘治五年(1492年)举应天乡试第一。弘治六年(1493年)联捷癸丑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改翰林院庶吉士,八年十月授编修。十六年三月以《大明会典》成,升侍读。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与左谕德傅圭主考应天府乡试。三年十月丁外艰,四年五月因忤刘瑾,以未谙事体,令量调外任,调任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五年八月刘瑾被杀,复原职。六年五月升侍读学士,时仍居忧,八年五月服阕,乃拜命。九年四月与左中允贾咏为武举考试官。十一年五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十月与吏部尚书靳贵主考礼部会试,十二年三月教习庶吉士,六月升礼部右侍郎。世宗继位,被劾致仕。嘉靖六年(1527年)四月起复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屡次乞归,七年十月以南京礼部尚书衔致仕,顾清在赴京进奉徽号贺表途中去世于河间府,年六十九。嘉靖十六年十月赐祭葬,谥文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1—1527 【介绍】: 明湖广景陵人,字振之。弘治十五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正德时,累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寻改北。教士务实学而不专章句。以病归。嘉靖初,交荐不起。卒谥文恪。有《莲北集》、《东厢集》。
沧海遗珠
鲁铎(1461-1527)字振之,号莲北,湖广景陵人,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卒谥文恪。著有《鲁文恪公文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壬戌会试第一改庶吉士以编修使安南累官南国子监祭酒赠礼部侍郎谥文恪有莲北使交东厢诸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九
铎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司业,进祭酒。谧文恪。有集十卷。 田按:文洛清节名德,为六馆师范。诗存朴质而时有风趣,譬之老树著花,亦饶姿致。
维基
鲁铎(1458年—1524年),字振之,湖广沔阳州景陵县(今湖北天门市)人。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湖广乡试第九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会试第一,殿试位居二甲第二名。
选庶吉士,历官翰林院编修。
他闭门自守,不妄交人。
武宗即位,鲁铎代替丁忧的伦文叙出使安南,谢绝馈赠。
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迁国子监司业。
丁忧服阕,五年九月复除原职。
十年四月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十一年九月改北祭酒。
十二年八月称病归返。
嘉靖初年,经刑部尚书林俊推荐,用孝宗朝谢铎旧例,重新起用为南祭酒。
逾年,又申请停职。
累征不起,卒谥文恪。
明史》有传,称其“以德望重于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464—约1493 【介绍】: 明湖广麻城人,字天瑞。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孝宗立,上封事,言在位者多非其人,权移内侍,朝野寒心,道路侧目云云。谪陕西咸宁县丞。以荐召为兵部主事,监司以下馈赠皆不纳,未逾月,贬贵州兴隆卫经历。都御史邓廷瓒用兵苗乡,咨以兵事,大奇之,欲荐为监司,固辞不得。乃奉表入都,仍固乞告归。道经商城,溺死。有《检斋稿》。
维基
李文祥,字天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今湖北省麻城市)人。
李文祥祖父李正芳任山西布政使,其父李㵾官至陕西参政。
李文祥二十岁中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登进士。
当时万安执政,重视其才,因为其孙万弘璧与李文祥同榜,于是在家里款待他,李文祥则内心不满,在题词言语中暗语讽刺,万安怨恨甚深。
不久,明孝宗继位,李文祥上疏批评政局。
宦官以及内阁大臣万安、刘吉、尹直等读后,对他非常厌恶。
贬为陕西咸宁县丞,南京主事夏崇文论救未果。
工部主事林沂复请召李文祥、汤鼐、陈献章、谢铎等。
当时朝廷大臣亦多为举荐,但被刘吉、尹直阻挠。
弘治二年(1489年),经尚书王恕举荐,李文祥升任兵部主事,坚拒属下行贿。
到职不到一月,又因为吉人案而下狱,贬为贵州兴隆卫经历。
都御史邓廷瓒征苗族叛乱,询问其用兵之道,并被其才能所惊讶,准备举荐为监司。
李文祥则称不可,最后坚持辞职告归。
途径河南商城,渡冰落水遇难,年仅三十岁。
李德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号培阶,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李营人,嘉庆乙卯进士。
历官云南定远县、大姚县、易门县知县,镇雄州知州加同知衔、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东川府知府。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举,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登进士,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门下,敕授文林郎,诰授朝议大夫。
道光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选派云南省定远县知县(民国三年改称牟定县至今),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仲秋节到任,题其署衙大堂名曰:「与民相见」,楹联为:「早座堂,早结案,早完国稞,勤勤慎慎,从此地做去;不想钱,不生气,不纵家丁,安安祥祥,向其中讨来。
」每次出门,不用威仪,仅一二仆人相随,路遇百姓争执,每置座而劝解之。
勤政爱民,清廉奉公,无日不以兴利除弊为急务。
裁减童生考试费用,捐增文龙书院津贴以发展教育;精简吏役剔除征税中间环节,替山区穷苦农民完税,减轻底层人民负担;积极响应林则徐禁烟运动,查禁地方罂粟;在深山密林形势险峻要道关隘处筑路建哨,维护地方治安,利于商贾行旅;建平成闸以兴修水利;逢农事节令必到乡间视察农民耕种丰欠,李德生有《午日赏农》诗一首:“寒烟连树子规啼,田野争趋雨一犁。
人向忙中过节令,我乘霁后踏新泥。
榴花结艳辉红陌,菖叶分光映绿畦。
独恨此行忘载酒,慰伊力作遍招携。
”明年政通人和,申请修《定远县志》,获云南布政使司批准,由李德生任纂修,于道光十五年冬成书。
李德生在《定远县志》凡例中强调:「惟实实有关于此地民生大事始录之,恐其一字之诬诬全书,因理正之以成信志 。
《定远县志》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学校风俗,靡不详载。
类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领目,名目为志。
详而不冗,简而不漏。
采访节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贞节,维持风化。
仓储一志,内容详备,防灾救灾,可见一斑。
《定远县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西南边疆彝族传统左脚舞等民族风俗;最早用文字记录了定远县铜矿生产和盐井生产。
后人采之,即据为千秋之信史。
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县知县三个月,时间虽短暂,但任事实心,行政干练,裁汰规费,减免童试卷价,夫人教姚民纺织,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长生禄位,禁弗能止,其政绩被道光《大姚县志》撰文永记。
三个月后复任定远县知县,在任六年定远大治,立大功五次。
道光十八年(1838年)调任易门县知县加五级,纪录二十一次。
初抵任时颇繁难,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铜政被议,李德生有《易门即事诗》云:“宦迹蓬飞两鬓残,范甑褚笠守儒寒。
学为廉吏谈何易,博得循声称亦难。
才短愧无新雨露,事忙懒换旧衣冠。
何时闲散偿归志,平子台前把钓竿。
”经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铜务(开采、冶炼、储运、销售)著《铜政论》 ,决心革除之前各级官吏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进铜矿管理办法,铜产量增加。
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升镇雄州知州(加一级),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办铜逾额加同知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办铜有功升东川府知府。
李德生以民生为执政首要,体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请准减免繁重矿税,捐置义地,使众多失业矿工得以复业,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爱戴。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东川府城垣坍塌,禀请重修,照前规模加高三尺,内皮改用方石扣砌,另用净土筑填牢实。
垛口排墙,一律拆砌,添用新砖。
石帽楼橹,炮台栅门,重新建造,较前坚固。
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围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个,李德生带头捐银并劝官绅士民富户捐银,共筹捐银一万六千三百六十六两,并未报请帑。
事俊题奏,蒙议叙在案。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东川府巧家厅汤丹厂突发回汉百姓聚众持械斗殴伤毙案,史称“汤丹案”,李德生闻信,从一老奴,单骑走山径中,越两昼夜达难所,处置审理“汤丹案”强调:“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问汉回”。
判别曲直,分清首从,只诛首犯,从者不问。
调拨粮款对难民给粮筑屋予以救济,并拿自己的俸银安慰抚恤难民,民怨释然。
受到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的高度赞赏:“汝之为官,可谓不负所学,亦不负吾所知矣!
即如汤丹一案,谁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
”林则徐亲书「太守第」匾额赠与李德生,深加奖励卓异列上考,李德生在东川府四续其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请辞,朝廷未批准,且以助永昌军需功继续留任东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咸丰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终于东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