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明龙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国讳改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俗姓张。依智通禅师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后谒鼎州梁山观禅师,观殁,辞塔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五灯会元》卷一四、《禅林僧宝传》卷一三人传。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1027 【介绍】: 宋僧。江夏人,俗姓张。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讳易名警延。少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嗣梁山观禅师。后住大阳山明安寺。临终前书偈寄侍郎王曙,投笔而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三
禅师名警玄。祥符中。避国讳易为警延。江夏张氏子也。其先盖金陵人。仲父为沙门。号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延往依以为师。年十九。为大僧。听圆觉了义经。问讲者。何名圆觉。讲者曰。圆以圆融有漏为义。觉以觉尽无馀为义。延笑曰。空诸有无。何名圆觉。讲者叹曰。是儿齿少而识卓如此。我所有何足以益之。政如以秽食置宝器。其可哉。通知之。使令游方。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问如何是无相道场。观指壁间观音像。曰此是吴处士𦘕。延拟进语。观急索曰。遮个是有相。如何是无相底。于是延悟旨于言下。拜起而侍。观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延曰道即不辞。恐上纸墨。观笑曰。他日此语上碑去在。延献偈曰。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明今辩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观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延亦自负。侪辈莫敢攀奉。一时声价藉甚。观殁。辞塔出山。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退处偏室。延乃受之。咸平庚子岁也。谓众曰。廓然去。肯重去。无所得心去。平常心去。离彼我心去。然后方可。所以古德道。牵牛向溪东放。不免纳官家徭税。牵牛向溪西放。不免纳官家徭税。不如随分纳些些。渠总不妨。免致捞扰。作么生是随分。纳些些底道理。但截断两头。有无诸法。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若能如此者。法法无依。平等大道。万有不系。随处转辘辘地。更有何事。僧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延曰。亡僧几时迁化。僧曰。争奈相送何。延曰。红炉𦦨上绦丝缕。叆叇云中不点头。见僧种瓜。问曰。甜瓜何时可熟。对曰。即今熟烂也。曰拣甜底摘来。对曰。什么人吃。曰不入园者。对曰。未审不入园者。还吃也无。曰汝还识他么。对曰。虽然不识。不得不与。延笑曰。去。其僧后病。延入延寿堂看之。问曰。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办。若无个泡幻。大事无因办。若要大事办。识取个泡幻。作么生。对曰。遮个犹是遮边事。延曰。那边事作么生。对曰。匝地红轮秀。海底不栽花。延笑曰。乃尔惺惺耶。僧喝曰。这老汉。将谓我志却(即兴阳剖禅师)。延神观奇伟。有威重。从儿稚中。即日一食。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越限。胁不至席者。五十年。年八十。坐六十一夏。叹无可以继其法者。以洞上旨诀。寄叶县省公之子法远。使为求法器。传续之。延尝注释曹山三种语。须明得转位始得。一曰。作水牯牛是随类堕。注曰。是沙门转身语。是异类中事。若不晓此意。即有所滞。直是要伊一念无私。即有出身之路。二曰。不受食是尊贵堕。注曰。须知那边了。却来遮边行李。若不虚此位。即坐在尊贵。三曰。不断声色是随处堕。注曰。以不明声色。故随处堕。须向声色里。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答曰。声不自声。色不自色。故云不断。指掌当指何掌也。予尝作随类堕偈曰。纷然作息同。银碗里盛雪。若欲异牯牛。与牯牛何别。作尊贵堕偈曰。生在帝王家。那复有尊贵。自应著珍御。顾见何惊异。作随处堕偈曰。有闻皆无闻。有见元无物。若断声色求。木偶当成佛。今并系于此。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辞众。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其略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停笔而化。 赞曰。延嗣梁山观。观嗣同安志。志嗣先同安丕。丕嗣云居膺。膺于洞山之门。为高弟也。余观大阳盛时。有承剖两衲子。号称奇杰。卒至于不振。惜哉。微远录公。则洞上正脉。几于不续矣。呜呼延之知人。可以无愧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阳禅师警玄。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为沙门。
号智通。
住金陵崇孝寺。
师往依之。
年十九为大僧。
听圆觉。
即能辩屈讲者。
讲者叹曰。
是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益之。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山指壁间观音像曰。
此是吴处士画。
师拟进语。
山急索曰。
此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者。
于是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山曰。
何不道取一句子。
师曰。
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山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师献偈呈解。
山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师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
一时声名藉甚。
山殁。
出山至大
谒坚禅师。
坚欣然。
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咸平庚子岁也。
师神观奇伟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逾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浮山远公居众时。
尝参师于大阳。
师以腊高无可继法之人。
一日喟然谓远曰。
洞上一宗。
如悬丝欲断。
惟汝兴之。
远曰。
有平侍者在。
师以手指𮌎云。
平此处不佳。
又捏拇指叉中。
示之云。
伊向去当死于此。
于是以皮履布裰付远。
嘱令求人。
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又三日作偈。
寄王曙侍郎。
偈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掷笔而化。
遗嘱云。
瘗全身十年无难。
当为大阳山打供入塔。
后果为平侍所戕。
平亦坐是返俗。
流浪无依。
为虎所食。
师言验矣。
远受大命。
得青华严。
转付履裰。
嗣师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镇江府丹徒人。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性深沉,不贪世俗繁华。入龙蟠山出家。后游少室、伏牛,遍访诸高行,尽得清凉宗旨。住镇江万寿寺,演华严大钞。万历间住苏州莲华峰下。预示寂期而终。王世贞为之作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
丹徒人。
姓杨氏。
母朱氏梦。
梵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沈密不贪世缘。
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
觉识所依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
先后所得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
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
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
犍槌之暇即入众作务。
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
时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
提奖唱诱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时。
有异人顶白冠。
冠有蛇。
四足来听说法。
人怪问之。
对曰。
吾乃法冠而乃境观。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语众曰。
二十二日不作离散。
便可再展华严。
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又曰。
今年六十六。
不知做甚么。
咦诸人著眼。
看这个消息。
佛祖到来也。
用他不著。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奉全身三日。
颜色自若生。
荼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幻依。
丹徒人姓杨。
母朱氏。
梦梵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沉密。
喜作佛事。
年十三。
父母舍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
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
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觉识所依。
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
五载复至伏牛。
依高安。
十二夏。
先后所得。
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
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
延住钵池山。
造大藏经。
作水陆无遮会。
至南京访无极法师。
居第二座。
犍搥之暇。
即入众作务。
事竣。
往京口万寿寺。
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
地震。
天雨甘露宝华。
时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
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
丛林倾挹。
提奖唱诱。
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
时有异人。
顶白冠冠。
有蛇四足。
来听说法。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至二十二日。
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茶毗。
敛遗骨。
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
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祖住。字幻依。𪋤亭其别号也。生丹徒杨氏。沉密不贪。世缘十七。从剃染。十九领具戒。通晓诸经大义。走少室依大章。入伏牛依高安。凡经十二夏。次至都下。谒松秀二师。至南京。谒无极老人。为西堂。犍槌之暇。即入作务。昼夜不休。寻演华严钞于京口万寿寺。缁白听者。日以千数。老人率其徒观焉。既而谓众曰。吾殆不如也。虽然有不如我者一。吾向者。彼上人为我西堂。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前后登法座者。以十指数。能使所至立成宝坊。然而三衣之外。一衲周身。齑粥仅延。犹存五观。其诸衬施。不以挂眼。且奉律精严。纤过无犯。以万历之甲申。入吴山之莲华峰。登支道林讲座。山林隐秀。有终焉意。未几迁化。茶毗。敛灵骨。塔于本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姓杨氏,丹徒人。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住少沈密,不贪世缘,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年十七薙染,逾年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苦事。后径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住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住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人方怪问之,对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观。”忽不见。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语众曰:“二十二日不作离散,便可再展《华严》,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见如来。”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咦!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三日颜色若生。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