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直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陈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5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廷杰,号古道先生。
洪武间辟郡学训导,升清淮教谕,历湖口、南康。
永乐初召入馆阁,预修《永乐大典》,在局八年。
书成,仍为学官。
近四十年不调。
为人严毅方直,学以躬行为先。
及门弟子成就者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5—1489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维新,号镜川。景泰二年进士,授编修。成化时历侍讲、侍讲学士。编《文华大训》,改变不录涉及宦官诸事之成例,备列善恶得失。弘治初,擢吏部右侍郎。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上疏言帝王治世之道。后以编纂事繁,乞解部务,以本官兼詹事府,专事史馆。卒谥文懿。
甬上耆旧诗·卷八
公字维新,母张太夫人,梦大星入怀,乃妊。
及公生,天庭有黑子七如北斗。
五岁,读书五行下,举于乡第一,以进士入翰林五品,十六年不调。
当轴有欲相援者,公谢不往,私曰:吾犹婺妇也,今老矣,岂至白头改节?
孝宗出阁,充日讲,时太子以奉制立听,阁臣请殿下坐,讲官宜跪讲,公执不从。
文华大训成,进讲凡事,涉中官俱削去。
公曰:此不足训。
为迹其善恶,具录以进。
诸因事开陈,冀感上意,在侍俱竦,然退语曰:杨学士真讲官也。
孝宗即位,阁臣忌公,拟迁南京吏部侍郎,上手除南京二字下之。
次年改元,二月,公上劝学听政疏,略曰:陛下御极以来,听纳忠谏,躬览题奏,人谓可几尧舜。
臣愚过虑,若内养未深,外资未博,岂能始终如一?
伏愿遵祖宗遗制,开大小经筵以讲学,御早午二朝以听政,慎择讲官,与之徵诘疑义,曲赐清问,左右惟置经书及祖宗典训。
轮阁大臣尝值殿右厢,备顾问,必使居文华之时多,居乾清宫之时少,则所得于内者深矣。
午朝章奏,俱亲为裁决。
有大政,则召诸大臣面谕得失,使各尽谟议,诸臣俱得进言。
常用天下之耳目,为一人之聪明,则所资于外者博矣。
内外交养,日深以宏,即尧舜何远之有?
若日讲午朝,徒应故事章奏,并付司礼,积弊未革,臣窃忧其所终。
上温旨报闻。
次月,即御经筵午朝。
后数年,上时召辅臣论政,人谓孝宗十八年圣治,俱公一疏发之。
公在部,与三原王公恕左右,共持正论,为阁臣所忌。
公因屡疏请老,且言吏部进退百官,众怨所集。
尚书恕老成公忠,然且不免,于臣何有,盖为阁臣发也。
诏以本官兼詹事,专职史馆。
乃太息言:国家史事,有三大阙未举。
靖难后不记建文帝事,使当时朝政与方黄死事诸臣,皆阙落无传。
及今蒐采,尚可辑补。
景帝已复位号,英宗实录犹书郕戾王附,宜改正。
凡疏留中者,即有可传,例不登实录,宜宣付史馆,择而书之。
疏巳具,病不果上。
适金星犯进贤,占者谓贤臣当厄,公竟卒。
上闻讣惊悼,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公生平孝友方直,喜论著,为五经四书私抄,常以所见立说,务求其是,不尽从先儒传注。
文章力追大家。
所著有晋庵藁、桂坊藁、镜川藁、东观藁、金坡藁、铨部藁行世。
维风编载公为洗马,乞假归里,次一驿,其丞与公抗坐,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何?
公漫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
忽有一御史乘传至,则公门人也,跪而起。
居此丞乃匍伏请死罪,公笑,使去。
其雅量复如此。
公自为儿时,作诗辄能吐奇语,在史馆,遂以文章名世,李文正公称其博采深诣,典则沉厚,自成一家言。
而爱君忧国,感事写物,则得诸三百篇者深。
盖公诗裒然大家,为宗匠所推重,固如此矣。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
守陈字维新,鄞人。景泰辛未进士,改庶吉士,除编修。历侍讲、洗马,进侍讲学士,再进少詹事,擢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有《晋庵》、《桂坊》、《镜川》、东观》、《金坡》,《铨部》等集三十卷。 (《双槐岁钞》:景泰初开经筵,每讲毕,命中官布金钱于地,令守讲官拾之,以为恩典。户部尚书高谷,年六十馀,俯仰不便,恒莫能得。有一讲官忘其氏名,常拾以贻之。有识者病其媟渎。时宫中又赐诸内侍以银豆等物为哄笑。杨文懿公守陈时在翰林,赋银豆谣》云:「愿将银豆三千斛,活取枯骸百万人。」呜呼!国阜用汰,至此极矣!)
维基
杨守陈(1425年—1489年),字维新,号镜川,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栎社人,明朝大臣。景泰庚午浙江解元,联捷进士。弘治初官至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府丞。卒谥文懿。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浙江乡试第一名举人,景泰二年(1451年)联捷辛未科二甲进士。擢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成化初年,授经筵讲官。成化八年(1472年),迁侍读学士。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明孝宗即位后,授南京吏部右侍郎。弘治二年(1489年),请辞不准,兼任詹事府府丞。逝世于京(今北京)吏部右侍郎任上。卒谥文懿,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兰阳人,自号秦台子。
官钦天监五官司历,有《遁甲吉方直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平阳襄陵人,字德辉。
以儒补杭州路吏。
为人方直
工杂剧,与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称四大家。
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周公辅政》、《㑳梅香》等。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真节。号素庵。襄阳人也。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礼明休和尚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居秀法师座下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师之学富内外。诸方每以龙象推之。久之负锡南还金陵。出主摄山栖霞。众逾三百教备五乘。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为庐。时殷宗伯得琅琊大士像。五台陆公亦铸金像。悉归师供奉。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方外交。师阐大法不以期限。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空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四众跂观洒然希觏。中使张某奉慈圣皇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宣慈旨赐之。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记其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素庵法师。
讳某。
生于襄阳钟氏。
壮岁弃儒。
遍访知识。
至南阳留山寺。
礼泯庵休公落发。
瓢然一钵。
历伏牛清凉受具。
依秀法师。
习经论凡十一载。
精其业。
南礼普陀。
过白下。
白下名流。
针芥自合。
以摄山讲席留师。
道声大振。
师亦乐兹山幽邃。
遂诛茆筑室。
栖迟十年。
一日扶杖将行。
留偈净业堂云。
自入栖霞已十年。
东修西补未曾閒。
掀翻瓦砾成禅院。
除剪荆榛作菜园。
每炼蔬羹供海众。
恒宜大教继先贤。
如斯弗为儿孙业。
留与同袍万古传。
其气韵可想矣。
已而为众复留。
师身长几七尺。
头颅方直
面目有光。
隆颡丰颐。
音声如钟。
生平履践。
如冰雪。
随所酬应。
春温日旭。
人自意消。
说法截简易。
不为峻语。
而格顽导愚。
远近钦悦。
凡讲华严大钞法华楞严诸大乘经论。
各若干座。
以万历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后夜。
端坐念佛而逝。
三日中夜。
火满山。
若列炬。
阅世七十五。
法腊五十。
师生平瑞迹甚多。
初至摄山演华严。
至入法界品。
塔放五色光。
又一日讲法华。
至宝塔品。
见空中光相俨然。
汪司马道昆。
为作铭记。
司马公两举无遮大会。
于新安焦山。
见异人数十曹。
伏师前以脱苦谢。
司马亲见之。
丙戌大饥。
僧众绝食。
而芜阴郝氏。
裹百斛米至。
初登殿礼佛。
惊谓曰。
是梦中教我赈米佛也。
辛卯冬。
讲法华于娄东之淮云。
至地涌品。
毫光缭绕法座下。
经久不散。
应芜湖讲。
期度江。
风浪大作。
师咒观音力。
应声寂然。
其他毛举未易悉数。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真节,字素庵,襄阳人也。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礼明休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谒秀法师,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节学富内外,诸方每以龙象推之。久之,负锡南还金陵,出主摄山楼霞,众逾三百,教备五乘,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为庐。时殷宗伯得郎邪大士像,五台陆公亦铸金像,悉归节供奉,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外方交。节阐大法,不以期限。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空中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四众跂观,洒然希觏。中使张某,奉慈圣宝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宣慈旨锡之,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记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