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真节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释广真 朝代: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大师广真者。
字吹万。
西蜀僰道宜宾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罗门。
师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万历戊午年。
说法于潇湘之湖东禅院。
次迁忠州聚云。
夔州宝峰。
及云来兴龙。
巴台诸刹。
阐扬大慧宗风。
崇祯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灭于本山。
嗣法门人曰。
慧机。
慧芝。
慧丽等。
依法阇维。
阇维时。
遍地荷香袭人。
烟至松羃。
结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颗。
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
当门二齿。
变为紫色。
建塔于三目山之阳。
属四川观察使田华国。
为塔上之铭。
署师为大慧十四世之孙。
懒庵鼎需禅师之裔。
盖。
大慧初开法于洋屿庵。
时需得法为第十三位。
今灯谱。
载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讹列需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韬光于福唐山水之间。
及大慧从梅阳生还时。
始开法于西禅。
入室之子。
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间。
庵居剑门。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龙翔。
安永说法于鼓山。
是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坚二人。
坚。
住承天。
明。
住净慈。
纂修联灯会要。
座下衲子虽众。
独以大法嘱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当益慈之时。
约在明之中。
叶丛林先德物故。
禅门死于绳规。
凡我行道之士。
无不藉赖。
中贵给劄住持慈公辈。
或不忍视。
而恬退于山边水边。
保任乃事随方接纳一个。
半个尚以笃实。
承继祖宗命脉。
慈。
得一言显。
显。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钦。
钦。
出无念有。
已上俱有语录机缘。
有。
付荆山宝。
宝。
付铁牛远。
远。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见之语。
并付嘱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与真公大师。
至师崛起中兴。
光显大慧之宗。
师初出世楚之湖南潇湘小院。
衲子。
相传上堂示众入室机缘。
丛林识者。
惊为大慧再来。
崇祯辛未腊八日。
布金檀越内卿田素庵
诸师居忠州聚云禅院。
拈香毕。
竖拂云。
从上古人。
只为者个东西。
颟顸了许多英雄豪杰。
赚陷了许多高人达士。
抛撒了许多油盐酱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时中。
行住坐卧处。
穿衣吃饭处。
运水搬柴处承当。
若承当得来。
英雄豪杰。
也颟顸他不得。
高人达士。
也赚陷他不得。
油盐酱醋。
也抛撒他不得。
且问。
大众如何是者个东西参。
东吴有居士刘墨仙。
久游玄墓之门。
持圣恩问道录访师。
论及杨岐九峰之语。
师徵云。
正恁么时。
杨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师翘一足。
仙礼拜。
玄墓汉月藏禅师书至。
师以为千里同风。
即挝鼓升堂。
说妙法语。
语见聚云全录。
命维那。
对众宣读其书。
曰。
大慧禅师。
说尽人间禅病。
四百年内。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没。
向三峡锦江之上。
前得来书。
语录已见作略过人。
第未得从容谈三月于水流石上。
为恨不浅。
兹闻已返峡中。
略伸四问。
万乞答。
我更欲禅师起已坠之禅于今日。
令后辈。
重见天日于座下。
断不令山野遗恨耳。
书尾复致四问。
曰。
正睡著时与死了烧了。
心之与性。
牙齿打不著。
须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处底大用。
师答云。
宁向太阳妆罗刹。
不来黑暗扮睹音。
二问。
沿流不止。
绝却真照。
照不到处。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须磨。
且道。
磨个甚么。
师答折脚铛里淡黄齑。
三问。
明处既已脱却心性。
切莫在离心性处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见。
师答。
才过驴胎。
又闯马腹。
四问。
近世野狐。
都说心性禅。
不知姓张姓李。
请禅师代答一转语。
贵图天下衲僧脱却腥臭。
师答夺者老贼头。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师于回书之尾。
亦致四问。
以问汉师。
作相问。
用水一碗贮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请道是甚么义。
二问□□沩仰九十六种圆相。
收尽六义问。
有个收在那一义。
三问。
古人道。
八角磨盘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问。
老鼠吞大象。
虾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苍头老儿跳一步。
请下一转语。
汉师或有答斯未载焉。
师之说法。
垂机勘辨。
约类如此。
有正录十卷。
广录三十种。
共六十六卷。
属水部尚书郎熊汝学。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禅院。
系法孙灯来编次。
来住高峰。
铁壁慧机之子也。
赞曰。
真师既出世于万历之间。
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
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
俱有书问交通往来。
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
未暇轻重之耶。
然亦是吴越燕赵众生鲜福。
未获沾师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为天童封龛佛事。
经四明。
过寿昌禅林访旧。
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
始悉真师三代全录。
不得不为之传。
补入僧宝。
否则阙典之责。
其在余乎。
(有正录三卷。
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
属四川向化侯谭养元捐俸梓板。
附嘉兴楞严藏流通。)。
释如慧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兀斋。
幻斋二比丘。
俱出襄阴钟氏。
为同祖兄弟。
同师素庵法师
称高足。
兀斋。
名如慧。
法师与慧。
在俗父子也。
母汪腹之时。
师已入留山矣。
慧生三历不语。
一日父归省其祖。
一见喜曰。
我父子同出家去。
家人异之。
五岁失母。
养于伯母江。
即幻斋之母也。
慧。
幼习世典通大意。
会法师集讲京师。
因来省。
遂祝发座下。
时十三岁。
初听楞严。
至徵心辩见会五阴三科处。
愕然自失。
乃登坛受具。
昼夜六时。
除听讲外。
即跏趺习定。
兀然如槁木者三年。
同学呼为兀斋。
一日定中。
见大光明身等虚空。
自是掩关不语。
妙悟益发。
内外典籍。
寓目即了。
无滞义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性相,字莲宗,姓高氏,江宁人也。
父贫,樵薪自给,无以为家。
尝采荻江渚,昏夜莫依,栖芦林中,席地独卧,蚊蚋交集,不以为苦,盖形同土木亡怀自适。
虽未染道迹,已别具忍力矣。
稍长,遂厌樊笼,就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薙染为僧。
复禀具足于慧云律师,虽同参法侣共出一门,而闻道早晚,更相尊师,有可为无,实亦若虚。
下问不耻,况在高明。
由是以律严己,以谦下人。
处卑弥光,声闻自远。
慧云迁化,相乃焚修塔院,礼诵《华严》,寒暑不辍。
四众推许,请宏法牒,临坛演戒,亹亹忘疲。
晚主金陵极乐寺,示寂寝寮,世寿僧腊均未详,建塔玉环山右,与慧云相次,本相志也。
释法祥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祥。
字瑞光。
越州嵊县周氏子。
有出世志。
随季父宦游入京。
见笑岩于柳巷。
岩观其根。
示以念佛法门。
师颔之。
居顷南还。
弃妻子薙发。
入栖霞谒素庵法师
虽居讲肆。
而念佛无间。
又参遍融。
融所示。
与笑岩同。
繇五台入伏牛。
契机于柏松和尚。
留住石室中。
吊影木食者三年。
一日趺坐。
雪积满林。
火绝衣湿。
松往视。
击磬出其定。
因示之曰。
轻安小寂。
非是歇场。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且行脚去。
逢南即止矣。
遂飘然而行。
遍历楚蜀之境。
铲落知见。
独存孤明。
后游南岳。
忽忆柏松别时之语。
有终焉之志。
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
自是放下身心。
一志念佛。
募豆四十八石。
一豆一佛。
净念相继。
以至终身。
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
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
十方衲子争归之。
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
居恒诫诸弟子曰。
汝剃除须发。
不知有生死事大。
但倚墙靠壁。
业识茫茫。
唤作甚么。
岂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閒。
假名阿练若。
不专心净业。
大限到来。
将何抵对阎老子乎。
闻者无不感泣。
师虽绝意人世。
而当世诸君子。
闻其风者。
莫不景仰。
如方伯刘公。
直指史公。
学宪伍公。
仪部曾公。
囧卿蔡公。
少保郭公。
大行宋公。
皆倾心皈向。
就师问道。
招致之则不往也。
郡丞卢公。
祀庙。
点失期者。
罚米三十馀石。
送师。
师曰。
老僧岂以一钵饭。
敛众怨耶。
竟不受。
闻者叹服。
师接纳往来。
不择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荆襄大盗。
贾二唐九等七人捕急。
投师求活。
师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
令随众作务。
及捕官至。
虽识其为盗。
第见师慈心蔼然。
又闻念佛感动。
乃解腰缠三金。
设供而去。
其盗亦化。
为苦行僧。
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
不发化主。
不结外援。
不设方丈。
不用侍者。
一龛于佛殿左。
危坐念佛其中。
不安库房。
笥无长物。
灭之日。
简之惟胡椒一瓶。
旧布数片而已。
尝以糠饼充餐。
或有投之地者。
师拾取。
煨而啖之。
行必荷锄。
见遗秽必以土掩之。
将化命首座领众。
念佛趺坐。
诫众曰。
无得虚张捏怪。
诳惑世人。
独一味老实念佛。
言讫。
合掌而逝。
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四十有三。
停龛七日。
颜色不变。
弟子奉全身。
塔于峰之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法祥,字瑞光,别号隐南。
姓周氏,嵊人也。
生而超旷,长事儒术,屡试不第,慨然有出世志。
从其叔游京师,往参啸岩老人。
岩示以向上,且谓“念佛法门,最为捷要”。
祥虑专服膺,慎拟书绅。
顷之南还,决然舍去,礼邑中喜庵恺薙发,时年三十有二矣。
栖霞素庵受具,相依讲肆。
忽焉三载,乃游北都,得参遍融,因问:“念佛法门是第一义谛否?
”融曰:“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
”祥深颔之。
时慈圣太后建净业,期请居首座三年。
期罢,游五台之伏牛。
有松柏者,牛山耆旧也。
与语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秋。
一日趺坐,雪积满床,火绝衣湿,侍者往见,惊走,报松柏,趋视之,犹未出定,乃击磬警觉。
问曰:“烟寒灰冷,作何境会?
”祥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
”松曰:“此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耽此境,即坠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
”授以钵袋,遂造峨嵋,礼普贤,住大峨石。
数月,苦切参究,心地未安。
因之南岳,登祝融峰,望古大明崇岭茂林,即往卜居。
未几,祝融峰僧楚然请主阅藏。
祥至一宿,夜半,恍惚㝱中告语:“此非所居,不如速去。
”诘朝将他徙,适僧大觉来留,住崱屴峰,祥许之。
行三日,藏经殿燬。
祥以啸岩所示,欲终身念佛,专精不懈,以豆为数,放下身心,影不出山,一声一豆,净念相继,积豆至四十八石,人称“豆儿佛”云。
广西刘方伯谒庙,遗书请一见,辞不往,衡州卢郡丞祀庙点失期者,罚粟三十石,送祥。
祥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歛众怨乎?
”竟不纳。
长沙吉王遣内使往请,祥曰:“山僧行脚倦游,息肩于此,愿效远公,迹不入俗,不敢奉命。
”王遣前使,赍送《华严经》二部,《大疏钞》一部,斋资百两,祥以银散众,用广王惠扫阁藏经,长护山灵,王益重焉。
荆襄大盗曰:“贾二唐九者,事急来归,发露忏悔,哀乞活命。
”祥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令随作苦,捕骑至见。
祥慈心蔼然,且闻念佛声有感,乃解腰缠三金,荐斋而去。
盗亦感化,为苦行僧。
祥居崱屴峰,勤脩净业,三十馀年,未尝少辍,笥无长物,灭之日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
以明万历庚戌二月六日示寂。
世寿七十有九,法腊四十有三。
其徒同融,建窣堵波于峰右,释德清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笃信释氏,及近不惑,乃厌尘俗,初投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从事薙染,遂受沙弥戒。
复欲近圆,本师示以须得清净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诸宗匠,辄究戒缘。
因读《华严》识菩萨住处,忻然有得。
谓“文殊所在常住清凉,抗心希踪,步礼五台,当见文殊为我授戒。
”因辞法侣,躬亲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宝峰,渐至灵境,夙夜虔勤,恳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晖,客途阒寂,恍怫之间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适前问曰:“汝来何求?
”曰:“求见文殊。
”媪曰:“此衣亡儿所遗,尔来求戒,便应尔赠。
”言讫竟去,衣遂著身。
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
”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㝱初觉。
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欢辛之忱无可为喻。
尔后南旋,中兴法戒,专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万历间,金陵幽栖寺洪恩雪琅敕修长干塔,诸务严备,唯顶屡举,举不能正,深用为忧。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终未能成。
唯日夜翘企,冀佛慈应。
一夕㝱感神谕云:“优波离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馨露顶跣足,杖锡持钵,偏袒而入。
洪恩一见,乃悟夙因,召众抠迎,倾诚请助。
馨才举喝,翔然升去,塔顶便合。
乃以㝱警向众宣明,群情忻跃,大加敬礼,咸指馨为优波离再世。
由是法会云兴,遂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
自元季以来,律学荒芜。
馨尝嘅然,谓“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访求梵纲,遍参律法,至是坐道场三十馀所,徒众累万,声闻于天。
明神宗嘉兹誉问,延至五台,赐紫衣、锡杖,为开皇坛说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结盖盘空,亭午方散。
帝心悦豫,题额“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缁素归依禀戒跻坛者,不可胜计。
三坛既毕,复锡千佛珠衣,拜表辞谢,而圣眷隆渥,宏奖未已。
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有五,腊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瘗于天隆玉环山。
帝闻迁化,思慕清辉,乃诏燕都悯忠寺图其遗像,供于大内,濡染宸翰,为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其见钦崇如此。
馨风规简夷,神观凝肃,坐室中如在定者,虽左右近侍不敢妄启,至训诲提奖,机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圆,皆弘于斯,世称“中兴律祖”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性莲,字无垢,姓王氏,仙源人。
生而不凡,幼时嬉玩,效作佛事。
有明中叶,政教庞杂,象法浸微,外道群聚,宣扬其说。
莲每往观听,辄谓众曰:“此梦语也,其如生死何?
”年二十二,遂散家财,弃妻子,之金陵摄山栖霞寺从素庵节薙染,受具,依栖讲席习诸经论义,置卷叹曰:“吾为生死大事出家,此岂能了大事乎?
”复弃去。
得故乡之牛头山,诛茆以休,刀耕火种,专以己躬事下念久之,未有所入,又弃去,至清河谒法堂,授以念佛三昧,乃深信入。
寻参遍融于都下,一见器之,因留入室。
久之,妙峰开法于芦芽,莲特往见,多所陶冶,复归故乡之大山,四方缁白闻风而至。
叹曰:“吾辈出家,当尽历名山,遍参知识,岂拘墟近见,障此生平乎!
”乃复弃去,多方行脚,备尝辛苦,如是者七年。
偶冬日涉河,冰裂作声,堕水寒彻,忽然有省,生平之疑泮然自释。
即卓锡于池阳之杉山,十方衲子日益麇集,遂开梵刹以接待为事。
至者无他技,但精洁粥饭荼汤,了无禅道佛法,观者谛信不疑。
九华道场迎为丛林主,莲治己精苦,忘身为众,凡化恶性必委曲周旋,俟其大信而后已。
行之廿年,远近倾心,凡有所须应时如响,足迹所至,一食一宿之地皆为道场,若池阳之杉山、九华之金刚峰、观音山之金堂、大山之草庵、莲岭之静室、金陵之花山,馀若秦头峰、婆娑垄、岑峰洞、白沙山、吉祥、诸天,随地各建兰若数十所,以修隐静者居之,咸以其徒主其业。
丙申仲春,应众请来皖山,不数月,百废具举,三祖道场灿然复盛,遐迩风动。
乃复归九华。
越明年,皖山四众固请重莅,莲首肯曰:“去即去矣,尚须三日。
”明日,偶过九龙,访一庵主,四顾欣然,乃谓众曰:“吾至此山,大事毕矣。
”众不喻其意,二日示微疾,竟终此。
塔于兰若之右,时万历丁酉九月三日也。
年五十有四,腊二十有五。
其弟子查汝定,持其行实,乞憨山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志若,字耶溪,姓姚氏,山阴人也。
母晏氏尝祷于白衣观音,祈生佳儿,梦跣足头陀谓之曰:“吾与汝作狮子儿。
”觉而举。
若性机颖,幼喜念佛,合掌趺坐,貌如老僧。
父早丧,母孀居,七岁母病,日夜悲泣,母临终嘱曰:“汝宿僧也,无负本愿。
”言讫而逝。
若以遗命,寻礼会稽华严贤出家,年十七始薙染,居常切念生死,即之牛头山矢念参究。
未几,从荆山法师听《法华经》于天台,即隐山中愤求向上,单栖六载,偶触境有省。
年二十六,闻雪浪恩开法于南都,乃瓢笠而往,先从栖霞素庵受具,遂依雪浪座下,执业十有二载,研穷诸经论,深造玄奥。
明万历己丑,携李创慧华庵,沈司马岳水部延若居之。
庚寅,陆太宰五台管佥宪东溟刘柱史子威,请讲《楞严》于吴门。
壬辰,讲《法华》于杭之灵隐。
明年,讲《楞伽》于净慈。
壬寅,栖息武林飞来峰,北有永福寺故址,废入民间,潘太常赎建佛阁禅堂,既成以若居之。
三吴两浙皆宗若教化,随在列刹开演诸经论者三十馀处,坐禅五十馀期,称一代师匠云。
寂于万历丁巳月九日,寿六十有四,腊四十有七。
先一日示微疾,手书遗憨山,嘱弟子曰:“我留最后供,必为献之。
”明日索浴,自起更衣,端坐而逝。
生平清节自守,应世皦然,三衣之外无长物,临化脱然无挂碍,盖乘夙慧般若根深,人未易察也。
憨山为撷其芳菲,以诏后来。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达珍,字宝林,别号师崖。
姓刘氏,抚州人。
幼好静居,若习禅观。
年二十,弃家入括苍山石门洞,依宗海染剃。
因于洞口庆云峰上,飞瀑源头,结茅为庵。
进院之夕,山中神镫,满放光明,圆大如斗,照曜林谷,升降流转,远映城市。
官吏惊怪,遣员察验,典史姚君衔命而往。
温州普明寺素庵法师,闻风问訉,遇于山中。
是夜,庵前大树上,悬空数十圆光,灿如白日。
素庵因谓姚君曰:“《般若记》 云:佛子出世,有大因缘。
或机前显迹,自见神光。
此子因缘非小,必为佛门津梁。
”以偈记曰:“今此光明照烛身,菩萨信有宿生因。
他年定是灵山客,拨转如来正法轮。
”珍礼谢,素庵曰:“当期远大,毋久淹此。
”珍以三年为请。
尔后安处,亦无他异。
后往普明,听讲《金刚》、《弥陀》诸经,即以头陀行修般舟三昧,饮水食澹,胁不至席。
观方至高旻,受记于昭月,遂嗣法焉。
乾隆二十六年,主当阳万善。
三十二年,主大雄山崇福。
三十八年,主狮崖弥陀。
四十年,主高旻。
四十二年,主北嵩岩法轮。
已而退入台山,憩于华顶妙峰庵。
四十五年,县令张公与绅耆合词,请住国清,就庵延揽,势不获却。
其时国清,年久废朽,荒败不堪。
珍至,整饬颓纲,绍隆先轨,庙貌佛乘,屹然有纪。
五十一年,主大田白莲。
五十二年,主黄岩庆善。
廿馀年间,八坐道场。
所至兴起,学侣景从,得法十馀人,皆一时柱石。
以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八日示寂。
先是,弟子道宗请至国清传戒,归庵,坐说偈日:“世尊下降,老僧涅槃。
指天指地,一等捏瞒。
”披衣诣龛,洎然而化。
寿六十,腊四十,塔于东坞,有语录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