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本诚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1 【介绍】: 明福建建安人,名坤(或作垶),以字行,号履素。
洪武初以明经荐,十八年授建宁府训导。
学地为军卫所侵,力复之。
岁荒,力请于官,发廪赈济。
永乐初擢翰林侍书,预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
迁检讨,备讲东宫。
本诚实,琴棋书画皆精妙。
有《履素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名垶,以字行,建安人。洪武中以荐授建宁训导迁晋府伴读永乐初擢翰林侍书迁检讨有履素斋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五
伯厚名埣,以字行,建安人。洪武中,以荐授建宁训导,迁晋府伴读。永乐初,擢翰林侍书,迁检讨。有《素履斋集》。 田按:伯厚诗不多见,竹称其五言有魏、晋风。馀从《武夷山志》得其七绝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长兴人,字希尹,号南苕。韦厚子。嘉靖二年进士。授大理评事。以请平反无罪廷臣,谪清江县丞,稍迁河南按察佥事。为权要所构,迁四川布政司参议,落职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希尹,长兴人。嘉靖癸未进士,除大理评事谪靖江县丞累迁四川参议有南苔集
维基
韦商臣(1490年—1559年),字希尹,号南苕,浙江长兴县人。
同进士出身。
韦厚之子。
正德五年(1510年)浙江乡试第八十二名,嘉靖二年(1523年),登癸未科会试第一百七十六名,廷试三甲第二百十三名进士。
次年授大理寺右评事,以敢言闻名。
大礼议之后,因上疏反对外放官员,被谪靖江县县丞。
六年正月量移德安府推官,八年冬升河南按察司佥事,分司汝宁。
曾治里居给事中杜桐杀人罪。
杜桐到吏部尚书汪鋐处构陷。
不久,韦商臣迁四川左参议,随即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以考察不过为由落职归里。
居家曾与孙济、蔡玘、唐枢等一十五人,结岘山逸老之社。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孟春,商臣因背疽发作而卒,享年七十岁。
著有《南苕集》一卷、《三隐草堂记》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黎道华,字师俣(《诗家鼎脔》卷下作名师俣,字道华),临川(今属江西)人。
道士。
出家祥符观。
曾受《春秋》一邓名世,学诗于谢逸。
与曾艇、僧惠严号临川三隐
事用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五三。
今录诗七首。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性彝,芝溪人。
觉隐遗风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1351 【介绍】: 元僧。平江路人,字道原。工诗,善书法。顺帝至正初居石湖楞伽寺,一时名士多与游。后主嘉兴德藏寺。诗清丽幽茂。有《碧山堂集》。
元诗选
宗衍,字道原,中吴人。
善书法,遍读内外书,而独长于诗。
至正初,住石湖楞伽寺佳山水处,一时名士多与游,为危翰林太朴先辈觉隐诚公所推许。
尝以僧省堂选主嘉禾德藏寺,才辩闻望,倾于一时。
年四十三而殁,孙西白金嗣其法。
道原为诗,博采汉魏以降,而以少陵为宗。
取喻托兴,得风人之旨,所著曰《碧山堂集》。
初太朴与道原相知而未尝相见,及洪武革命,太朴归江南,而道原之殁久矣。
特为之序其首云。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宗衍,字道原,吴郡人。元末居石湖宝积院,洪武初住持海盐当湖镇德藏寺,吴下诸名士,咸赋诗送之。有《碧山集》,危太仆为序,诗家称其清丽幽茂,取喻托兴,得风人之旨。选本误收“野鸡毛羽好”一首,乃温州陈氏女作,今削去。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仁。
字德隐。
兰溪赵氏子。
赵故名宦家。
师生有出尘之思。
博极群书。
参了然义公于智者。
机锋奋触。
当仁无让。
声称籍籍。
起丛林间。
掌记室于东阳辉公。
分座说法于南楚悦公。
古鼎铭公。
月江印公。
无弗咨叩。
相与辩诘无虚日。
徵以宗门机缘。
大而沙界。
小而毫芒。
无不收摄。
激扬正法之馀。
旁及辞章者。
觉隐诚公
笑隐䜣公。
为最密。
元至正乙未。
部使者挽师。
出世金华之西峰。
时天下大乱。
师知事不可为。
鸣鼓而退。
及王师聚婺州。
驾幸智者。
见其山川深秀。
而法席尚虚。
特诏师住持。
不听。
韶之南华。
不远三千里。
致州侯之命。
不从。
杭之中竺。
其请如南华。
又加勤焉。
师惠然欲往。
郡守钟某。
惜其行。
从容问师曰。
佛法有重轻耶。
曰否。
曰佛法既无重轻。
师位宁有崇卑耶。
师一笑而止。
久之。
起应净慈。
道声洪震。
方以兴坏起废为己任。
而秘书事起矣。
有诬智者寺僧购名画以归者。
事下刑曹。
刑曹以师旧主智者。
当知其是非。
逮而质焉。
事将白。
忽示微疾于京师寓舍。
屈指计曰。
此八月八日最良。
吾将逝矣。
至期整衣。
端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僧腊五十。
师风指孤峭。
不乐与非类狎逢。
学行之士。
辄敬之如宾师。
纵无儋石储。
亦必久留不厌。
故荐绅服其伟度。
乐与过从。
善谈论。
终日不倦。
玉贯珠联。
纚纚绝可听。
尤能汲引后进。
随资诱掖。
克底于成。
有三会语录。
山居诗一百首。
传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普仁,字德隐,姓赵氏,兰溪人也。性孤峭,年十岁便有出尘之想,依金华宝石演法院月公祝发,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达旦,期息妄缘。时邻院智者住山了然义,道价甚高,仁入室问答,机锋递相奋触。久之,应部使者之请,出主金华西峰净土。元季丧乱,天下纷扰,仁遂引退。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临幸智者寺,见其虚席,特诏仁主之。坐夏十五,处之连云、韶之南华、杭之中竺,檄币交至,皆辞不赴。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请主净慈,始强起应之。开法之日,听者千人,莫不挹深饮醇,叹咏而去。以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腊五十,年六十四。著有《三会语》若干卷,《山居诗》百首。

人物简介

简介
李穑(이색,1328年—1396年),韩国人,字颖叔,号牧隐,高丽王朝后期大臣、诗人,名儒李谷之子。李穑本贯韩山(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韩山面),生于宁海(今韩国庆尚北道盈德郡宁海面)。早年留学元朝国子监三年,深受程朱理学熏陶。其后在高丽考中状元,又在元朝考中进士,曾供职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国,深受恭悯王器重,历任机要之职,同时负责重建成均馆,传播程朱理学,培养新兴士大夫,成为高丽末期的一代儒宗。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学,进入中枢,后遭母丧,又受到恭悯王之死的打击,多年不出仕。期间曾被恭悯王封为韩山君,在高丽祦王时再次出仕,进封韩山府院君。威化岛回军后扶植祦王之子高丽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团。他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明朝贺正,并请求国王亲朝并派明朝官员监国,但未能如愿,回国不久后辞职。同年十一月,李成桂废昌王,立恭让王,李穑随即遭到猛烈弹劾,先后流放长湍、咸昌、清州、矜州、长兴等地。朝鲜王朝建国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台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被李成桂召至汉阳,封韩山伯。翌年赴骊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谥号“文靖”。
人物简介
李穑(1328~1396),字颖叔,号牧隐,谥号文靖。
本贯韩山李氏。
出身名儒家庭。
师承大儒家李齐贤。
1349年作为使臣来中国元朝,应科举及格后,在元国子监学习朱熹的学说,3年后回国。
曾任成均馆大司成、宰相等要职。
他大部分时间研究性理学。
李穑是在高丽后期(13~14世纪)开始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任大司成期间,讲授朱子学,培养了许多著名儒学者,如郑梦周、权近等。
李穑是高丽末年“丽末三隐”之一,另两隐是他的学生圃隐郑梦周、冶隐吉再。
著有《牧隐集》5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