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愿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广东番禺人,字仲修。洪武三年荐至京师,授洛阳长史,迁济南、西安二府幕,改广西义宁教谕,在职振兴文教。好为诗,晚年究洛闽之学。后人辑其诗,与黄哲、王佐、赵介为《广州四先生集》。
全粤诗·卷五七
李德,字仲修,人称易庵先生,自号采真子。番禺人。南园五先生之一。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0),以明《尚书》荐至京师,授洛阳长史。继迁济南、西安二郡幕,历十馀年。后自言不能吏,改就湖广汉阳教谕。时当兵革初息,学舍荒凉,生徒既少且野。德遂罗致民间子弟之俊颖者,尽心训迪,自此人知向学。后改任广西义宁县。该县旧俗甚陋,德乃立法约束乡党,不使为恶。习俗日美,科贡渐盈。当道方荐达之,而德以倦游南归。著有《易庵集》,惜多散佚不存。《明史》卷二八五、明黄佐《广州人物传》有传。李德诗,主要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辑录。
明诗纪事·甲签·卷九
德字仲修,番禺人。
洪武初用荐授洛阳典史,迁济南府经历,改西安。
陈愿就教职,授汉阳教谕,改义宁学官。
有《易庵集》。
田按:仲修历官洛阳、济南、西安,自陈不能吏,就教官,得汉阳教谕。
秩满改广西义宁教官。
黄才伯广州人物《传云》:「仲修任义宁县学,孜孜劝谕,科贡渐盛。
」此正学官之职,而《列朝诗集》,《诗综》均云仲修官义宁知县,误矣!
仲修诗长于古体,短篇音节流美,长篇则才力较弱,不奈多吟耳。
饶政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安庆府望江人,字文质。
永乐十三年进士。
奉敕运江西粮,三年竣役,还朝授御史佥事。
性高淡,不乐仕进,上章自陈愿受教职。
先后任寿昌、罗山、德安等教谕二十年。
为人庄重谨饬,教有成规。
年八十归里卒。
维基
饶政,字文质,直隶望江县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进士。次年,奉派江西运粮,后任寿昌县、肃藩县、罗山县、德安县任县儒学教谕,都察院左都御史张灿、徐延璋、杨瓒、何圮等,均出其门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树梅(?
~?
),本姓陈,字瘦云,福建同安金门人。
清道光四年(1824)从其养父林廷福自海坛来台任台湾水师副总兵之职,平许尚、杨良彬反抗事件。
道光六年(1826),又随其父来台驻西螺堡,调署澎湖左营游击。
陈愿、廖士光等六十九人。
随行之际,所至港汊、夷险、风云、沙汕,辄随手记录。
平日留心经世事务,而厌弃科举试艺之文。
曾从富阳周凯、玉屏书院掌教光泽高澍然学诗古文辞。
道光十六年(1836),任凤山县曹瑾之幕僚,治埤头水利,又曾协助平刘蓝反清事件。
林树梅生平好山水游,喜吟咏、工篆刻、善画。
金门志》〈艺文志〉谓其所为文,笔意严洁,切于时务;诗亦卓然名家。
著有:《治海图说》、《战船占测》、《?云山人诗钞》、《?云诗钞》、《?云文钞》、《?云铁笔》、《文章宝筏》、《云影集》、《诗文续抄》、《日记》等若干卷。
曾参与《金门志》之纂修,并刊印乡先贤卢若腾遗书,周凯《内自讼斋文集》。
  林树梅诗作钞本,目前典藏于福建福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据诗作之内容可知,四卷本的《?云山人诗钞》为林树梅较早期的钞本,收录道光甲申年(1824)至辛丑年(1841)之诗作,诗末附有「光泽高雨农夫子」的评语。
八卷本的《?云诗钞》则收录道光辛巳年(1821)至丁未年(1847)之作,此诗集抄录时,其师高雨农已逝,故知此为后来之钞本。
以下乃以八卷本的《?云诗钞》为底本,辅以四卷本的《?云山人诗钞》,并参考蒋镛《澎湖续编》〈艺文〉、林豪《澎湖厅志》〈艺文〉、连横《台湾诗乘》、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
〖参考林焜熿《金门志》〈人物〉、林豪《澎湖厅志》〈人物〉,台银本、林树梅《?云诗文钞》、《?云山人文钞》。
〗(施懿琳撰)
释澍庵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澍莽者,不知氏族所出,或云江南甘泉人,或曰仪徵,莫能详也。
幼性粗犷,长而游惰无赖。
及出家时,复放纵不持戒律。
尝居扬州禅寺,入厨争食,恶语谩骂。
主僧恶其无礼,对众诃谴之,且言:“不知忏悔,当逐之出院。
”澍愤恨,思所以报之。
潜入厨,操刀置诸枕中。
夜忽自悔,曰:“若此所为,于复雠则得矣,如鬼神何。
”已而念湔耻之术,惟在自修。
而学道之方,自顾蔑如,展转无寐。
天且曙,复自念曰:“吾闻至心持大悲神咒者,无不彻法源,證上果。
吾虽无知,犹能诵此,奈何以无术自阻邪。
”明日谒主僧礼谢,自陈愿闭关三年,专持神咒,乞假静室,且助衣食。
主僧许诺,遂移居藏经阁,朝夕持诵不懈,削竹为片,题曰“禁语”,县诸胸前。
有登阁者,欲与语,辄指以示。
如是者,三年乃出。
及出,则神采顿殊,抑抑自下,见者皆敬异之,而莫测其所證云何。
扬州士俗喜入茶社,虽文人学子,列坐其间,僧道亦与焉。
时海内方尚考證,汤盘禹鼎,名物象数,各专一经,以求淹博,号曰“汉学”。
仪徵阮文达校勘十三经,海内宗之。
一时执经问难,争辩不休,举国风靡。
客有析经籍疑义于茶社者,相诘难甚苦。
澍适在其傍,笑而不言。
客察其状有异,起而问之。
澍曰:“卿曹所谭,皆有佚脱,何相难为?
”因为各诵所论书,且诵且解,娓娓不已。
客相顾骇服,由是以通博闻于时。
士子从问经史者,无虚日。
久之,乃知其于内外方策,九流百家,及说部杂记,不待研求,无不暗合者。
轻薄少年,或戏诘以绮语诸书,亦应声诵之,以是竞传神异。
而阮文达方予告家居,闻其名,试与语,澍亦酬对不倦,文达叹异之,谓其所證,超然于天人之表,非佔毕者所能测云。
咸丰初元,澍已老矣,犹时出应客。
见少年遨戏无节者,辄叹曰:“后生不轨于正,惟事嬉逐,老僧且死,不得见矣。
不日,灾害将至,不知何以自存也。
”或反诘之,复黯然神伤而已。
越二年,粤寇陷扬州,澍寂已逾年,其言乃验。
澍晚岁独处,日以写经自课。
所书《华严》诸经,尝为徒侣分去,故所见多残帙。
或云所书全经亦不少,扬州丛林往往有藏之者。
江都释祥开,每谓人曰:“少时见澍,辄不敢仰视,故无由沾法乳,自求解脱,至以为恨。
”可想见其威严。
或谓澍以凡夫,骤登圣域。
迹其所获,非见思惑尽,圆證声闻极果者,不能臻此。
盖澍所持大悲陀罗尼,威神赫奕,包举法界,无所不统。
其所證为究竟三昧,即实慧也,固已超然于分段生死之外,视禅宗之彻悟,夐乎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