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重显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澄湜禅师。
建宁人。
嗣百丈恒和尚。
恒嗣法眼。
师为眼嫡孙。
性高简。
律身精严。
动不违法度。
暮年三终藏经。
以坐阅为未敬。
则立诵行披之。
黄龙南禅师。
初游方。
年方少从之屡年。
故其平生所为。
多取法焉。
尝曰。
栖贤和尚。
定从天人中来。
丛林标表也。
雪窦显
尝自淮山来依之。
见师少接纳。
遂䖃苴不合。
乃作狮子峰诗而去。
曰。
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师住栖贤。
以门庭峻严故。
参徒不盛。
一日晚参众集。
师曰。
早晨不与诸人相见。
今晚不可无言。
便下座。
其斩截如此。
系曰。
百丈恒和尚。
五字三上堂。
曰吃茶。
曰珍重。
曰歇。
所谓百丈有三诀。
吃茶珍重歇也。
湜师作略如此。
真有乃父风。
就中些子一滴不遗。
由此可观师弟子传受源脉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琅琊山慧觉禅师者。
西洛人也。
父为衡阳太守。
死于官。
师扶榇归洛。
过澧阳。
药山古刹。
宛若夙居。
由此出家。
后得法于汾阳。
住滁水。
高揭刹竿。
雪窦显公
同时唱道。
时号二甘露门。
上堂。
奇哉十方佛。
元是眼中花。
欲识眼中花。
元是十方佛。
欲识十方佛。
不是眼中花。
欲识眼中花。
不是十方佛。
于此明。
得过在十方佛。
于此未明。
声闻起舞。
独觉临妆。
珍重。
师福相端严。
所至成益。
尝往苏州。
看范希文。
因受信施。
及千馀缗。
遂遣人阴计在城诸寺僧数。
皆密送钱。
同日为众檀设斋。
其即预辞范公。
是日侵早发船。
逮天明众知已去。
有追至常州得见者。
受法利而还。
灵源称之曰。
观此老一举。
使姑苏道俗。
悉起信心。
增深道种。
师法嗣数辈。
长水璿讲师。
其一也。
具义解中。
泉大道三公。
同参也。
见列感通中。
系曰。
三公。
皆为西河师子儿。
而举公跳踯。
故悭于嗣。
夫为善知识。
如雾露在人。
当使时时有润。
琅琊苏州之举。
须琅琊始得。
嚣嚣者不得效颦。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全举。
汾阳昭公之嗣也。
初住龙舒之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
为人精严。
谅直饱参。
汾阳特称之。
自出并汾。
遍诣名山。
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
善问曰。
回互不回互。
对曰总不与么。
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
对曰。
一家有事百家忙。
曰脱空漫语。
对曰调琴澄太古。
琢句体全真。
又谒公安远禅师。
远问作么生是伽蓝。
对曰深山藏独虎。
浅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
对曰青松盖不匝。
黄叶岂能遮。
曰道什么。
对曰。
少年曾决龙蛇阵。
老倒还听稚子歌。
曰一句两句。
云开月露作么生。
对曰。
照破祖师关。
又谒延寿贤禅师。
贤问。
海竭人亡作么生。
对曰毒蛇不咬人。
曰为何如此。
对曰风引溪云断。
泉冲石径斜。
又谒夹山真首座。
真曰还见么。
对曰万事全无。
曰还不见么。
对曰千般皆在手。
举曰。
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
曰湖南江西。
又问见后如何。
曰江西湖南。
举曰。
却共首座一般耶。
曰打草蛇惊。
对曰终不捏怪。
又谒福严承禅师。
承问。
作么生是圆融之相。
对曰。
木人岭上休相觑。
石女溪边更不迷。
举却问。
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
曰老病寻常事。
龙钟没好时。
又问。
融即不问。
如何是圆。
曰法界广无边。
承曰。
不圆不融时如何。
对曰。
虚空无对面。
鸟道绝东西。
又问。
狸奴白牯却知有。
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
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
曰。
只为太惺惺。
进曰。
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
曰争怪得伊。
又谒石霜慈明禅师。
慈明问。
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对曰二窍俱明。
曰还见七十二峰么。
对曰有甚掩处。
曰道什么。
对曰。
今日触忤和尚。
慈明便打。
举曰。
作什么。
曰将谓是收番猛将。
元来是行间小卒。
对曰。
雅淡呈秋色。
馨香喷月华。
又谒大愚芝禅师。
芝问。
古人见桃花。
意作么生。
对曰。
曲不藏直。
曰那个且从。
这个作么生。
对曰。
市中拾得宝。
比邻那得知。
曰上座还知么。
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
不是诗人不献诗。
曰作家诗客。
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
曰玄沙道谛当。
又作么生。
对曰。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曰恰是。
对曰。
楼阁凌云势。
峰峦叠翠层。
又谒玉涧林禅师。
林曰。
北斗藏身事已彰。
法身从此露堂堂。
云门赚杀他家子。
直至而今乱度量。
曰我作此偈。
天下人不肯。
上座肯么。
对曰。
争敢。
曰作么生。
对曰。
清晨升宝座。
应不让南能。
又谒栖贤諟禅师。
问如何是佛。
曰张三李四。
进曰意旨如何。
曰胡饼有甚汁。
又谒五祖戒禅师。
戒问。
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
对曰反手把笼头。
曰却是作家。
对曰背鞭打不著。
曰为什么上来下去。
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
戒便打。
举曰。
一言无别路。
千里不逢人。
又谒翠峰素禅师。
素曰。
风穴道。
嘶风木马缘无绊。
背角泥牛痛下鞭。
如何。
对曰。
翻身师子生狞甚。
谁敢当头露爪牙。
曰放汝一线道。
对曰七颠八倒。
曰收。
对曰了。
又谒雪窦显禅师
问。
牛吃草。
草吃牛。
对曰。
回头欲就尾。
已隔万重关。
曰应知无背面。
要须常现前。
对曰。
验在目前。
曰自领出去。
又谒西湖西峰庵主。
主曰。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攀。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关。
举便问。
如何是两重关。
曰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对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满盏油难尽。
进曰见后如何。
曰多心易得乾。
举机辩。
如电砰雷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自住持多夜参曰。
诸上座。
吾门之事。
多少奇特。
拥之不聚。
推之不散。
可谓活鱍鱍地。
只欠承当在。
虽然如此。
有一人不肯在。
且道不肯底人。
具什么眼目。
若于遮里甄别得出。
山僧让禅床与上座。
若也甄别不出。
掷拄杖云。
看取。
又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境致过时。
盖为生死事大。
所以古人到一处所。
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
如今兄弟。
往往蹉过。
不肯递相博问。
昔龙牙问德山鉴公。
仗剑取师头时如何。
鉴便引颈。
龙牙曰。
头落也。
鉴便休去。
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良久曰。
德山引颈。
龙牙献剑。
举殁时七十馀。
塔于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
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
耻者人之所避。
而泉不贵其贵。
不畏其畏。
不避其避。
此其所以如是。
吾不知其真。
吾不知其伪。
将质之于天地。
方是时。
丛林以肃严相尚。
沙门以修洁相高。
一有指目。
重为愧耻。
故泉有以矫之耳。
其号泉大道。
若非苟然。
举公名著丛林。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华举禅师。
汾阳嗣也。
初住龙舒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海会焉。
为人精严谅直。
饱参。
汾阳特称之。
一锡出并汾。
所至披靡。
谒公安远公。
逗青松黄叶之机。
于福昌善处。
逞琢句调琴之辩。
又谒延寿贤。
大愚芝公。
夹山真首座。
慈明栖贤諟。
雪窦显
五祖戒公。
琅琊觉。
西湖西峰庵主。
主。
明招位下杰出者也。
有偈云。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当。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光。
师至。
问曰。
如何是两重光。
曰。
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师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
满盏油难尽。
进曰。
见后如何。
曰。
多心易得乾。
师机辩。
如雷砰电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上堂。
释迦不出世。
达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至哉斯言。
达古今一贯也。
尝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景致过时耶。
觉范称之。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年七十馀。
始殁。
塔于海会。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暹,临江军(今江西樟树)人。
重显弟子,初住雪窦,后住开先寺(《宋诗纪事》卷九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开先善暹禅师。
临江军人。
操行清苦。
智识明达。
远禅师在德山。
师往依之。
一日远升堂。
顾视大众云。
狮子频呻。
象王回顾。
师忽有省。
入室陈解。
远云。
子作么生会。
师回顾曰。
后园驴吃草。
远然之。
自此机辩迅捷。
禅林目曰海上横行暹道者。
又参雪窦显
爱其俊逸。
留座下数年。
欲举住明州金鹅。
师闻之。
书二偈于壁而去。
曰。
不是无心继祖灯。
道惭未厕岭南能。
三更月下离岩窦。
眷眷无言恋碧层。
三十馀年四海间。
寻师择友未尝閒。
今朝得到无心地。
却被无心趁出山。
后住开先。
嗣德山远禅师。
却通雪窦书。
山前婆子。
见专使来问。
云暹首座出世。
为谁烧香。
专使。
云德山远和尚。
婆子遂骂云。
雪窦抖擞。
尿肠说禅。
为汝得恁么。
辜负恩德。
开堂日上首白槌罢。
师曰。
千圣出来也。
祇是稽首赞叹。
诸代祖师。
提挈不起。
是故。
始从迦叶迄至山僧。
二千馀年。
月烛慧灯。
星排道树。
人天普照。
凡圣齐荣。
且道承甚么人。
恩力老胡也。
秪道明星出现时。
我与大地有情。
同时成道。
如是则彼既丈夫。
我亦尔。
孰为不可良由诸人。
不肯承。
当自生退屈。
所以便推排一个半个。
先达出来。
递相开发。
祗是与诸人作證明。
今日人天会上。
莫有久游。
赤水夙在荆山。
怀袖有珍。
顶门有眼。
到处践踏觉场底衲僧么。
却请为新出世。
长老作个證明。
还有么。
师住开先。
凡十八年。
而化于本山。
嫡嗣云居元也。
别具。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善暹,初参德山,后至雪窦谒显,显喜其俊逸,曰:“海上横行暹道者。”遂命分座说法,显欲其住金鹅,暹书二偈而去:“不是无心继祖镫,道惭未厕岭南能。三更月下离岩窦,眷眷无言恋碧层。”“二十馀年四海间,亲师择友未尝閒,今朝得到无心地,却被无心趁出山。”
释昙玉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九一
昙玉,雪窦山明觉大师重显之门人。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
文政,释重显弟子,仁宗前后在世。
曾辑重显诗为《祖英集》。
后居湘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圆,住岳州平江长庆寺,乃青原下十三世,乾明觉禅师法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僧伽。
姓吴氏。
名文祐。
宋初信丰人。
止于县明觉院。
举止跌宕。
人目为狂。
尝书松柏上曰。
赵家天子赵家王。
言赵氏方兴。
如松柏之茂也。
县民曾氏老无嗣。
知僧伽有异。
设饭礼之。
未及召。
黎明排闼入。
曾氏膳甚丰。
僧伽曰。
当以珠报。
曾果得二子。
学佛者孙德。
自汀之南安。
谒定应禅师。
曰。
雩都有人。
礼我何为。
孙不悟。
曰。
僧伽吾法子也。
孙告归。
师持一扇付孙曰。
为寄僧伽。
舟将抵邑。
僧伽候之。
邀曰。
我师扇安在。
孙以扇付之莫能欺。
一日昏暮诣寺中阖户。
趺坐而化。
盖祥符己酉六月日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四
圆应,天圣中云门宗僧,雪窦重显之门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怀(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陈,世称天衣怀。
温州(今属浙江)人。
为青原下十一世,雪窦显禅师法嗣。
落发于汴京景德寺。
仁宗天圣中试经得度。
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刹。
晚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智才迎住临安佛日寺。
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
徽宗崇宁中赐谥振宗大师。
事见《宝晋英光集》卷七《天衣怀禅师碑》、《禅林僧宝传》卷一一及《五灯会元》卷一六。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义怀(九八九——一○六○),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
姓陈氏,世以渔为业。
长入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
天圣中试经得度。
东游姑苏翠峰寺,谒雪窦重显,汲水担柴,辛苦修炼。
后出世于铁佛寺,倡言法要,重显激赏,以为类己。
寻住越州天衣寺,五迁法席,兴荒废,振法道,大兴云门宗风,世称天衣义怀。
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
崇宁中谥振宗大师。
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
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八等。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义怀。生陈氏。温州乐清人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除。而光照户。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坐父船尾。渔得鱼付怀。怀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诟。甘甜之。不以介意。长游京师。依景德寺。天圣中试经得度。怀清癯。行步迟缓。众中望见。如鹤在鸡群。时有言法华者。不测人也。行市井。拊怀背曰。临济德山去。怀初未喻。问耆宿。曰。汝其当宏禅宗乎。行矣。勿滞于此。怀初谒荆州金銮善禅师。不契。后谒叶县省禅师。又不契。东游至翠峰。众盛。怀当营炊。自汲涧。折担悟旨。显公印可。以为奇。辞去久无耗。有僧自淮上来。曰怀出世铁佛矣。显使诵提倡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显激赏以为类己。先使慰抚之。怀乃敢通门人之礼。然诸方服其精识。自铁佛至天衣。五迁法席。皆荒凉处。怀至必幻出楼观。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门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归养侍剂药。才如姑苏未还。怀促其归。至门而怀已别众。才问。卵塔已毕。如何是毕竟事。怀竖拳示之。遂倒卧。推枕而化。阅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宁中。 敕谥振宗大师。赞曰。予观雪窦天衣。父子提唱之语。其指示心法。广大分晓。如云廓天布。而后之学者。失其旨的。争以识情数量。义学品目。缁秽之。譬如燧人氏钻火。将以烹饪飨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书。岂不误哉。然余闻。菩萨宏法。为内外护。皆本愿力故。曾集贤之知雪窦。言法华之识天衣。疑非苟然者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怀。
温州乐清陈氏子。
世以渔为业。
母梦星陨屋除。
其光照户。
而娠。
及生尤多吉祥。
儿稚父命坐船尾串鱼。
师不忍投鱼江中。
父怒笞诟。
甘受之。
长游京师。
依景德寺。
试经得度。
师清癯。
行步迟缓。
众中望见。
如鹤在鸡群。
言法华遇师市中。
拊师背曰。
临济德山去。
初谒金銮善。
次谒叶县省。
皆不契。
明觉于翠峰。
师当营炊。
因汲涧折担悟旨。
觉印可之。
辞去久无耗。
有僧自淮上来曰。
怀出世铁佛矣。
峰使诵提唱之语曰。
譬如雁过长空。
影沉寒水。
雁无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
觉激赏。
以为类己。
先使慰抚之。
乃敢通门人之礼。
诸方服其精识。
自铁佛至天衣。
凡五迁法席。
所至必幻出楼观说法。
纵横驰骋。
人难遘仰。
庐山舜老夫。
疑之。
后闻其语叹云。
真善知识也。
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
弟子智才。
住杭之佛日山。
仰归养侍剂药。
才如姑苏未还。
师促归至门。
师已别众。
才问。
卵塔已成。
如何是毕竟事。
师举拳示之。
遂就寝推枕而寂。
阅世七十二。
坐夏四十六。
塔全身佛日山。
崇宁中。
赐谥振宗禅师。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义怀,姓陈氏,乐清人。
游汴京,投景德寺,为行童。
天圣中,试经得度,依明觉禅师
于翠峰,偶汲水折担,忽大悟,作偈呈觉,觉称善。
其后五坐道场,化导甚广。
怀既了悟法原,密修净行。
尝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
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
毕竟如何?
”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
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奉养。
才往苏州,怀促之归,别众而逝,年七十二。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