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彭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旻赐号圆机。世人称云古佛。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吞摩尼珠遂妊。生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抱游西明寺。见佛像遽趣合掌作礼称南无佛。见者大异之。稍壮宦学大梁。弃依景德寺德祥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后亲沩山哲禅师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旻拟对。潭便打。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亦拟对。潭便喝。机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潭曰。便道。旻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以符道济之记也。学者如川赴海。朝廷闻其道。宰臣会请锡以命服。赐圆机之号而尊宠之。于是遐迩钦化。少长咸被其法泽。未详厥终。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道旻。
兴化仙游蔡氏子。
其母梦吞摩尼珠。
已而孕。
生五岁。
足不能履。
口不能言。
母抱游西明寺。
见佛像。
遽履地合掌。
称南无佛。
因作礼。
人大异之。
及官学大梁。
忽厌尘俗。
去依景德寺得祥律师。
以诵经得度具戒。
遍参宗匠。
从真如哲公最久。
晚闻泐潭乾禅师道望。
往依焉。
一见知其在大沩众称旻古佛者。
深器之。
师以力参。
所得举以似乾。
乾未之许。
一夕侍立次。
乾举世尊拈花因缘令下语。
益不契。
繇是尽弃其所闻。
久之随经行次。
乾以拄杖加肩。
长嘘云。
会么。
师拟对。
乾即打之。
有顷拈一枝草示云。
是什么。
师拟对。
又喝之。
师豁然悟。
即作拈花势云。
此去更不疑老汉舌头也。
乾挽住云。
更道更道。
师云。
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鼻孔解语无讨处。
即礼拜。
乾可之。
他日谓曰。
庐山胜绝。
汝缘熟在彼。
遂辞焉。
建中靖国元年。
出世江夏之灌溪。
迁庐山圆通。
初道济禅师创革圆通。
临终嘱曰。
吾塔以青石为之。
他日塔红。
即吾再来。
及师至之夕。
塔为之红。
遐迩惊叹。
知师盖道济后身也。
由是宗风鼎盛。
衲子云奔辐凑。
师孤节苦行。
终其身。
僧问。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师曰。
劈箭溪头水倒流。
进云。
藏头露影时如何。
师便打。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瞎问十二时中如何履践。
师云。
风不来。
树不动。
僧于言下有省。
政和初。
蔡太师京。
奏赐椹服圆机师名。
范左丞致虚初自内翰。
出师豫章。
过圆通。
语次叹曰。
行老矣。
堕在金紫囊中去。
此事稍远。
师亟呼内翰。
翰应诺。
师曰。
也不远。
翰云。
好更望指示。
师曰。
此去豫章有四程。
翰伫思。
师曰。
见即便见。
拟议即差。
翰颔之而喜。
枢密吴公居厚拥节归钟陵。
见师曰。
顷赴省。
试过圆通。
赵州关因问讷老。
透关底事如何。
讷云。
且去做官今五十馀年。
师曰。
曾明得透关底事么。
密云。
八次经过常存念。
然未脱洒在。
师举扇云。
请使扇。
密挥扇。
师曰。
有甚不脱洒处。
密大喜云。
更请末后句。
师摇扇两下。
密云。
亲切亲切。
师曰。
吃嘹舌头。
谏议彭公汝霖手写观音经施师。
师拈起云。
遮个是观音经。
那个是谏议经。
彭云。
此是某亲写。
师云。
写底是字那个是经。
彭笑云。
却了不得也。
师云。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彭云。
人人有分。
师曰。
莫谤经好。
彭云。
如何即是。
师举经示之。
彭抚掌大笑云。
嗄好。
师曰。
又道了不得。
相国安公南迁。
见师曰。
一生做官。
今日被谪。
觉见从前但一梦耳。
师曰。
相公觉耶。
公曰。
此皆本有。
但未甚明了。
师召相公。
公举首。
师云。
了也。
公曰。
犹被事碍。
师云。
离京几程到此。
公曰。
四十二日。
师云。
甚处被碍来。
公笑曰。
极得力。
师云。
直下受用去(公云。
如何受用。
师曰。
朝朝相似)。
合掌钦喜。
师曰。
但空诸有。
勿实所无。
公云。
幸遭遇。
不敢忘。
左司都贶问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如何凑泊。
师云。
全身入火聚。
都云。
毕竟如何。
师云。
蓦直去。
都沉吟。
师曰。
可更吃茶。
都云。
不消得。
师曰。
何不恁么会。
都忽有省。
笑曰。
太近邪。
师云。
十万八千。
都即有偈曰。
可可思议。
是大火聚。
便恁么去。
不离当处。
师曰。
犹有遮个在。
都云。
便请直指。
师云。
便恁么去。
铛是铁铸。
都云。
尽善尽善。
九江守李端夫问曰。
识心虚凝。
忽然诸境现前时如何。
师云。
石火烧身。
守豁然省曰。
打破虚空也。
师云。
什么处下手。
守鸣指一下。
师云。
不恁么却恁么。
守叩曲折而去。
师之全机得大自在。
开发尤多。
三年冬。
以院事卑得法弟子守惠。
请老于朝。
朝廷从之。
有旨。
令守惠次补寺任。
明年冬十月九日。
集众说偈曰。
泥牛昨夜大哮吼。
惊得须弥藏北斗。
南北东西没处寻。
拈得鼻孔失却口。
复云。
至道虚寂。
迥脱根尘。
光境俱亡。
灵机绝待。
真常任运。
宁属去来。
应周无方。
不存格则。
牢关敲磕。
掣电难通。
直须千眼顿开。
可以死生无间。
自兹决别可葬全身。
三百年后当兴佛事。
临行一著不落见知。
折半破三好生荐取。
随声抚膝一下。
泊然而逝。
阅世六十八。
坐五十夏。
门人奉遗命塔其全身。
唯取平时所聚须发火之。
悉为舍利。
州上其事。
赐号妙空之塔。
师居圆通十有二年。
随机接物。
力法匪躬。
然绝不许记其语句。
其徒有不忍弃之者。
相与私缀之。
师廉知诫曰。
尔必欲隳吾素志。
却后三十年乃可拈出。
及通惠禅师如其约而出之。
左司陈公瓘览小参语云。
若有一疑。
如芥子许。
是汝善知识。
即尊重囋叹。
衍以为之序。
既而枢密张公德远。
侍郎冯公济川。
皆韪其言。
赞日。
圆通来应塔红可也。
殁谓三百年后当兴佛事。
或身后好事者为之辞。
何则旻固尝悟彻者也。
彻则万化同功。
群机普赴。
奚适而非旻邪。
先佛云。
吾无生不生。
无在不在。
如是则圣贤抚会。
尘尘尔念念尔。
奚三百年之局乎。
果去矣。
必三百年而复来。
则营营形数之间。
无乃小乘乎。
且无边刹海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不移当念之旨。
安在哉。
李君商老状其事而暴美之。
不究宗门抚会之妙。
当并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旻,赐号“圆机”,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呑摩尼珠而生。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入西明寺,抱儿见佛,置于蒲圃,遽趣合掌作礼,随声称“南无佛”。见者大异之。稍壮,宦学大梁,忽焉弃去,依景德寺德禅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后亲沩山哲,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旻拟对,潭朴之。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亦拟对,潭又喝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潭曰:“便道。”旻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学者宗之,如川赴海。朝廷闻其道,锡以命服,并圆机之号。于是遐迩钦化,人被其泽。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希广。
天资纯至。
脱略世故。
游方日。
谒云盖智和尚。
问兴化打克宾意旨如何。
智下禅床。
展两手吐舌示之。
师打一坐具。
智曰。
此是风力所转。
又问石霜琳。
琳曰。
汝意如何。
师亦打一坐具。
琳曰。
好一坐具。
祗是不知落处。
又问真净。
亦如前。
净曰。
他打你也打。
师于言下大悟。
开法瑞州九峰。
衲子宗仰。
有戒上座者。
善医术。
分卫而归。
请师说法。
戒出致问曰。
如何是九峰境。
答曰。
滔滔双涧水。
落落九重山。
进曰。
如何是境中人。
答曰。
长者自长。
短者自短。
进曰。
人境已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如何。
答曰。
吃得棒也未。
戒作礼而退。
师顾问侍者曰。
适来升座。
为何事。
对曰。
戒药王启请。
师曰。
金毛狮子子。
出窟便咆哮。
且道。
金毛师子子。
是阿谁。
良久云。
即是今晨戒药王。
即下座。
晚依同门友深公于宝峰。
雪夜深与师拥炉谈久。
潜使人撤其卧具。
及就寝置而不问。
须臾熟睡。
鼻息如雷。
其忘物忘我如此。
逸人李商老
寄以诗曰。
已透云庵向上关。
熏炉茗碗且开颜。
头颅无意扫残雪。
毳衲从来著坏山。
瘦节直疑青嶂立。
道心长色白鸥闲。
归来天末一回首。
疑在孤峰烟霭间。
师高风逸韵。
可想而见矣。
妙喜亦尝与游。
从言其大槩。
是智丛林。
以道者目之。
真名称厥实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
宣州宁国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气。
年十三。
始入乡校。
一日与同窗戏譃。
以砚投之。
误中先生帽。
偿金而去。
乃曰。
读世书。
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
先是元丰戊午。
院塑释迦像。
有异人丁生者。
语寺僧曰。
立像一纪。
当生一导师。
大兴宗教。
若像有难。
是人方来。
像毁。
则是人亦有难。
崇宁甲申。
有盗穴像腹。
取其所藏。
师以是岁适至。
事慧齐为师。
明年落发受具。
繇是智辩自将。
淩跨流辈。
阅古云门录。
恍若旧习。
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
亟往上谒。
与闻雪窦奥旨。
趋宝峰湛堂准禅师。
见师风神爽迈。
特加器重。
使之执侍。
指以入道捷径。
师横机无所让。
准呵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识颂解。
则为所知障。
李彭商老参道于准。
师适有语曰。
道须神悟。
妙在心空。
体之不假于聪明。
得之顿超于闻见。
李叹赏曰。
何必读四库书。
然后为学哉。
因结为方外交。
准将入灭。
师问。
孰可依从。
准以圜悟勤公语之。
已而重趼荆渚。
谒无尽居士张公。
请铭准塔。
公道望倾天下。
师登其门。
承颜接辞。
绰有馀裕。
公称誉之。
为名庵。
曰妙喜。
字以昙晦。
归宝峰。
讫其事。
复见无尽。
从容问曰。
居士谓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师曰。
宗杲实未自肯在。
公曰。
行见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
放浪襄汉。
会大阳微禅师。
密授曹洞宗旨。
寻游东都。
宣和六年。
圜悟禅师被旨。
都下天宁。
师自庆曰。
天赐我得见此老。
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
遂迨天宁。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异平日所闻。
即倾心依附。
阅四旬。
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云。
东山水上行。
若有人问天宁。
只向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于言下。
豁然顿悟。
圜悟大喜。
迁师择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缘。
密加研练。
一日圜悟饭。
超然居士赵公。
师预坐。
忽忘举箸。
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
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
师既为所激。
乘问扣曰。
闻和尚尝问五祖话。
不知记其答否。
圜悟曰。
向问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作么生。
五祖云。
描也描不成。
𦘕也𦘕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五祖云。
相随来也。
师廓然脱去。
知见玄妙。
圜悟深可之。
使掌记室。
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
分座令接衲。
繇是以。
竹篦。
应机施设。
电闪星飞。
不容拟议。
丛林活然归重。
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
虏人犯顺。
欲名僧十数比去。
师为所挟。
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
密尤敬服。
寻得自便。
趋吴门虎丘。
闻圜悟迁云居。
欲往省觐。
道金陵。
待制韩公子苍。
与语喜之。
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
顷见妙喜。
辩慧出流辈。
又能道诸公之事业。
衮衮不勌。
实僧中杞梓也。
抵云居。
为众第一座。
讥诃佛祖。
辩博无碍。
圜悟亦让其雄。
会世扰攘。
入云居之西。
结庵于古云门寺基。
因以为名。
阅二年。
避地湖湘。
转仰山。
邂逅竹庵圭禅师。
相与还云门。
著颂古百馀篇。
久之游七闽。
居海上洋屿。
师闵诸方学者。
困于默照。
作辨邪正说。
以救其弊。
泉南给事江公。
创庵小溪。
延请师居。
缁素笃于道者毕集。
未半年。
发明大事者数十人。
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
一日参政李公汉老。
闻举庭柏话。
有省。
师可之。
及公疾革。
作偈寄弥光。
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
师平居绝无应世意。
圜悟在蜀闻之。
嘱丞相张公德远曰。
果首座不出。
无可支临济法道者。
公寻还朝。
适径山虚席。
必欲致师。
师幡然起赴。
开法于临安府。
治唱圜悟之道。
说法竟。
侍郎冯公济川问曰。
师尝言。
不作这虫豸。
今日为什么败阙。
师曰。
尽大地是个。
杲上座你作么生见。
公无语。
及居径山。
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
至一千七百。
师无他约束。
容其自律。
发明己见。
率常有之。
上堂。
僧问。
逼塞虚空时如何。
师便喝。
进云。
文殊普贤来也。
师云。
逼塞虚空。
甚么处与径山相见。
僧亦喝。
师云。
文殊普贤为甚在。
你脚跟下过。
僧拟议。
师便打。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答曰。
梦里惺惺。
进云。
将谓和尚忘却。
师云。
你记得。
试道看。
进云。
虽道不得。
要且不失。
师云。
元来不会。
进云。
从上来事。
分付阿谁。
答曰。
分付瞎汉。
进云。
临济一宗。
全凭其力。
师云。
且喜不干你事。
问。
与万法为侣者。
是什么人。
答。
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
进云。
为什么在径山座下。
答曰。
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问。
一夏百念日已满。
出门或有人问。
如何是径山道底。
且作么生答他。
师云。
径山曾说甚么来。
进云。
争奈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师云。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云。
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
师云。
何必三十年后。
只今大有人笑你。
乃示众曰。
寻常向诸人道。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不得下语。
不得良久。
或有人问。
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
毕竟也无如何正当。
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
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
便能罗笼三界。
提拔四生。
其或未然。
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
且莫错怪径山好。
师居数年。
法席日盛。
宗风大振。
号临济中兴焉。
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
洒然脱去玄解。
遂尊以师礼。
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
毁释迦故像而新之。
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
师于是月。
坐与张厚善。
著逢掖编。
置衡州。
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
师既拘文。
不与众俱。
率令散处。
花药开福伊山。
时容其受道。
门庭益峻。
乃裒先德机缘。
间与拈提。
离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
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
数通书问道。
当轴者滋不悦。
移师梅州。
其地荒僻瘴疠。
药物不具。
学徒百馀。
赢粮从之。
阅六稔。
毙者过半。
师以道处之怡然。
由是居民向化。
至绘师像。
饮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
蒙恩北还。
明年春。
复僧伽黎。
寻领朝命。
住明州育王山。
逾年有旨。
改住径山。
天下宿衲。
复集如初。
时上潜藩。
雅闻师名。
遣内都监。
诣山问佛法大意。
师升堂有偈云。
豁开顶门眼。
照彻大千界。
既为法中王。
于法得自在。
仍作颂献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美久之。
建邸立复遣内知客。
入山供养五百应真。
请师说法。
亲书妙喜庵大字。
并制赞宠寄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处。
师升堂有偈曰。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只凭此口与舌头。
祝吾君寿无间歇。
亿万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汞不竭。
师子窟内。
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为瑞为祥遍九垓。
草木昆虫皆欢悦。
稽首不可思议事。
瑜如众星拱明月。
故今宣扬妙伽陀。
第一义中真实说。
师春秋高。
求解寺。
任辛巳春。
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
然宏法为人。
老而不勌。
上即位。
特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建元。
自恣前一夕。
有星殒于院之西。
流光赫然。
有声如雷。
师示微疾。
八月九日。
学徒问候。
师勉以宏道。
徐遣之曰。
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亲书遗奏。
侍僧固请留颂。
为写四句。
掷笔就寝。
湛然而逝。
寿七十有五。
塔全身于堂之后。
寻诏所居为妙喜庵。
谥曰普觉。
塔曰宝光。
师荷佛祖正续。
全体作用。
扫除知见。
无法与人。
虽古宗师。
无以加之。
殆其纵无碍辩。
融通宗教。
则奄有圜悟之风。
是以高峻门庭。
容摄多众。
若海涵地负。
绰绰有馀。
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
无非全提向上接人。
第学者难于凑泊耳。
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
所至学徒趋事。
虽崭崭露头角。
号称诸方领袖者。
师目使赜令。
如侍执然。
所为偈赞颂古。
绝妙古今。
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
并上堂普说法语。
凡五帙。
行于世。
赞曰。
近世吕公居仁尝谓。
赵州说禅。
如项羽用兵。
直行径前。
无复辙迹。
所当者破。
所摧者服。
非如他人铢称寸度。
较量轻重。
然后以为得也。
予观大慧说禅。
抑居仁称赵州者。
是矣。
凡中夏有祖以来。
彻法源。
具总持。
比肩列祖。
世不乏人。
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
浩乎沛然。
如大慧禅师。
得非间世者欤。
盛矣哉。
其应机作略。
能奢能俭。
能崄能易。
能纵能夺。
机机尽善。
扄扄皆新。
此所以风流天下。
名动九重。
号称中兴临济。
不是过也。
迨其去世。
未几道价愈光。
法嗣日盛。
天下学禅者。
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