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远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暹,临江军(今江西樟树)人。重显弟子,初住雪窦,后住开先寺(《宋诗纪事》卷九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开先善暹禅师。
临江军人。
操行清苦。
智识明达。
远禅师在德山。
师往依之。
一日远升堂。
顾视大众云。
狮子频呻。
象王回顾。
师忽有省。
入室陈解。
远云。
子作么生会。
师回顾曰。
后园驴吃草。
远然之。
自此机辩迅捷。
禅林目曰海上横行暹道者。
又参雪窦显。
显爱其俊逸。
留座下数年。
欲举住明州金鹅。
师闻之。
书二偈于壁而去。
曰。
不是无心继祖灯。
道惭未厕岭南能。
三更月下离岩窦。
眷眷无言恋碧层。
三十馀年四海间。
寻师择友未尝閒。
今朝得到无心地。
却被无心趁出山。
后住开先。
嗣德山远禅师。
却通雪窦书。
山前婆子。
见专使来问。
云暹首座出世。
为谁烧香。
专使。
云德山远和尚。
婆子遂骂云。
雪窦抖擞。
尿肠说禅。
为汝得恁么。
辜负恩德。
开堂日上首白槌罢。
师曰。
千圣出来也。
祇是稽首赞叹。
诸代祖师。
提挈不起。
是故。
始从迦叶迄至山僧。
二千馀年。
月烛慧灯。
星排道树。
人天普照。
凡圣齐荣。
且道承甚么人。
恩力老胡也。
秪道明星出现时。
我与大地有情。
同时成道。
如是则彼既丈夫。
我亦尔。
孰为不可良由诸人。
不肯承。
当自生退屈。
所以便推排一个半个。
先达出来。
递相开发。
祗是与诸人作證明。
今日人天会上。
莫有久游。
赤水夙在荆山。
怀袖有珍。
顶门有眼。
到处践踏觉场底衲僧么。
却请为新出世。
长老作个證明。
还有么。
师住开先。
凡十八年。
而化于本山。
嫡嗣云居元也。
别具。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善暹,初参德山,后至雪窦谒显,显喜其俊逸,曰:“海上横行暹道者。”遂命分座说法,显欲其住金鹅,暹书二偈而去:“不是无心继祖镫,道惭未厕岭南能。三更月下离岩窦,眷眷无言恋碧层。”“二十馀年四海间,亲师择友未尝閒,今朝得到无心地,却被无心趁出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4 【介绍】: 宋僧。绵州巴西人,俗姓邓。幼出家,习《百法唯识论》,后专意于禅,游方十五年。嗣白云端禅师。晚住太平寺,移蕲州五祖山东山寺开堂说法,因称“五祖法演”。在舒、蕲二州,四主巨刹。人称其能中兴临济法道。徽宗崇宁中无疾而逝,年八十余。有《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等。
全宋诗
释法演(?~一一○四),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年三十五出家。后住蕲州,乃临济宗五祖,南岳十四世,白云端禅师法嗣。徽宗崇宁三年卒,年八十馀。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禅师讳法演。
绵州巴西邓氏。
少落发受具。
预城都讲席。
习百法唯识论。
窥其奥置之曰。
胶柱安能鼓瑟乎。
即行游方所至。
无足当其意者。
抵浮山谒远录公
久之无所发明。
曰。
吾老矣。
白云端炉鞴。
不可失也。
演唯诺径造。
白云端曰。
川藞苴汝来耶。
演拜而就列。
一日举。
僧问南泉。
摩尼珠语。
以问端。
端叱之。
演领悟。
汗流被体。
乃献投机颂曰。
山前一片闲田地。
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
为怜松竹引清风。
端颔之曰。
栗棘蓬禅。
属子矣。
演掌磨。
有僧视磨急转。
指以问演。
此神通耶。
法尔耶。
演褰衣旋磨一匝。
端尝示众云。
古人道。
如镜铸像。
像成后。
镜在什么处。
众下语不契。
演作街坊。
自外来。
端举示演。
演前问讯曰。
也不争多。
端笑曰。
须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
迁白云。
上堂云。
汝等诸人。
见老和尚。
鼓动唇舌。
竖起拂子。
便作胜解。
及乎山禽聚集。
牛动尾巴。
却将作等闲。
殊不知檐声不断前旬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又云。
悟了同未悟。
归家寻旧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脱空。
两岁学移步。
湛水生莲华。
一年生一度。
又云。
贱卖担板汉。
贴秤麻三斤。
百千年滞货。
何处著浑身。
张丞相谓。
其应机接物。
孤峭径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演出世四十馀年。
晚住太平。
移东山。
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辞众。
时山门有土木之工。
演躬自督役。
诫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复来矣。
归方丈。
净发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阇维得舍利甚夥。
塔于东山之南。
盖年八十馀。
先是五祖遗记曰。
吾灭后可留真身。
吾手启而举。
吾再出矣。
演住山时。
塑手泥涞(音来)中裂。
相去容匕。
众咸异之。
演尝拜塔。
以手指云。
当时与么全身去。
今日重来记得无。
复云。
以何为验以此为验。
遂作礼。
及其将亡也。
山摧石陨。
四十里内。
岩谷震吼。
得法子。
曰惠勤。
曰克勤。
曰清远。
皆知名当世云。
赞曰。
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
圆之子。
一为积翠南。
一为杨歧会。
南之设施。
如坐四达之衢。
聚珍怪百物而鬻之。
遗簪堕珥。
随所揬焉。
骎骎末流。
冒其氏者。
未可以一二数也。
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
珷玞废矣。
故其子孙。
皆光明照人。
克世其家。
盖碧落碑无赝本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幼不好弄。稍长慕出世法。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慧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木庵永公。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老兄下语。老僧不过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至于验人。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一日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锋不可触。木庵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为密庵嗣。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废。师一临之。四方名衲踵至。栋宇亦大兴。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庆元丁巳。被旨住灵隐。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法席为一时冠。而师有栖隐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唱道。忽垂一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为甚么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又贻书诸嗣法。嘱令传持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辈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乃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岳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盖岳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杲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岳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岳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岳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岳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岳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岳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永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永休去。
于是岳益自负。
永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岳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永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岳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岳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岳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书密庵不凡四字。
岳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岳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岳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岳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接陆游枢密。
游得證后。
隐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岳居灵隐时。
与密庵尊严无异。
初密庵居灵隐。
岳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潜上座窃议之。
岳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礼。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永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于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彼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